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知识提纲+巩固提升(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知识提纲+巩固提升(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知识提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剧烈动荡与变革、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2.战国七雄
(1)战国时期:东周后期进入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尊王攘夷”旗号,致力于通过战争拓展疆域,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为兼并。
(2)七国及方位: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出现七大强国。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战争特点:兼并战争不断,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变法)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诸侯国纷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3)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4)内容:①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②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③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使秦国拥有一支虎狼之师,使其所向披靡,横扫六国。
(5)意义/影响(秦法未败):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但是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6)变法成功的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民意;③最高统治者秦孝公支持;④变法措施执行的非常坚决。
(7)社会性质: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4.无坝引水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
(1)背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中央集权。
(2)时间、人物: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3)目的: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
(4)设计理念: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设计理念,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布局合理。
(5)主体工程: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上修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修建了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
(6)意义/影响:①发挥分洪、排沙、控流、灌溉和水运等作用,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对秦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②20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的作用,造福千秋。③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这些优秀文化泽被中外,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为纪念李冰父子的功劳,在洛水旁边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将李冰称为“李王”。
(7)修建特点: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年代久远(开凿时间早);无坝引水;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8)大禹、李冰精神品质: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善于创新;勇于挑战,善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优秀品质。
(9)修建成功的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巩固提升】
1.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个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诸侯争霸 B.走向统一 C.战争频繁 D.国家消亡
2.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写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作品描述的“戈戟乱如麻”发生在( )
A.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制度的确立影响最大的是( )
A.统一度量衡 B.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刑 D.改革户籍,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从出土的云梦秦简看,秦国对各个生产领域的管理指标十分具体详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劳动者饮食标准、衣物的供给等,都有精确的规定。这表明当时秦国( )
A.人民负担沉重 B.法律法规严苛 C.注重经济管理 D.奠定统一基础
5.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出现,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是指( )
A.铁制农具和耧车 B.曲辕犁和牛耕 C.铁制农具和牛耕 D.曲辕犁和耧车
6.《新论》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郢都:“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这表明郢都( )
A.是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市 B.涌现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
C.使用尖首刀币进行贸易 D.当地手工业分工十分细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知,西周到春秋诸侯国越来越少,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故选:B。
2.答案:D
解析:根据“七雄戈戟乱如麻”并结合所学可知,强调的是战国七雄割据称雄的局面,D正确,排除ABC。故选:D。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法令规定,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使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被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促使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B项正确;ACD项对封建制度的确立影响不是最大的,排除ACD项。故选:B。
4.答案:C
解析:“秦国对各个生产领域的管理指标十分具体详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劳动者饮食标准、衣物的供给等,都有精确的规定”表明当时秦国注重经济管理,建立了详细的管理体系。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当时秦国人民负担沉重、法律法规严苛、奠定统一基础,排除ABD。故选:C。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大。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么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铁器和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C项正确;耧车是汉代的播种工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曲辕犁是唐朝的耕作工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D项。故选:C。
6.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车挂毂”指的是车辆众多,“民摩肩”则描述了行人众多,“市路相交”强调了市场的繁忙和道路的繁忙交织在一起,“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反映的是商业活动的繁荣,据此可知,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郢都的繁忙景象,A符合题意。B、C、D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