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知识点梳理】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远古人类的生活:远古时期的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
远古时期,人们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内过着迁徙的生活。(主要活动是女性来完成)
2、原始农牧业的出现: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大约在何时出现?原始农业主要兴起于哪些地区?原始农业的兴起有何意义?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1)出现时间: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原始农业兴起: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3)原始农业兴起的意义: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开始出现手工业劳动,文化艺术获得发展。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
(4)畜牧业的产生:畜牧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和定居而产生的。
地域 农业 畜牧业
东亚中国 种植水稻和粟,栽培白菜和芥菜等 河姆渡居民饲养猪和狗
西亚 种植大麦、小麦 饲养山羊和绵羊
美洲 种植玉米、甘薯和马铃薯 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
(不同地区,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作物和家畜)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大河文明:(主要是说的四大文明古国)分别说明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古代中国人民的生产与社会生活状况。
(1)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
(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古埃及的命运,崇拜尼罗河和太阳神,成为埃及人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3)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代中国: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个体经营。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2、海洋文明:(主要是指爱琴海地区,古希腊、罗马的文明)说明古希腊人民的生产与社会生活状况。
主要种植从西亚传入的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从事农产品加工。城邦公民占有土地,农业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3、失落的文明:(主要是指美洲的玛雅、印加、阿兹特克三大文明)说出古代美洲的主要居民和他们的生活状况。
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土地。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铺垫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注意两点)
1、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女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国家的产生: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国家形成。(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巩固提升】
1.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从同一地层还出土了大量野驴和瞪羚的骨头及蜗牛、橡树子、阿月浑子等采集物。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两河流域( )
A.产生世界最早的农业 B.人们出现定居的生活
C.处于文明的起源时代 D.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
2.美国史学家芬利在《古代经济》中写到,古代世界的绝大部分人以土地为生,而且他们已经认识到土地是所有善的源头,无论是物质的善还是道德的善。该学者强调了古代世界( )
A.农耕文明的基本特性 B.社会财富的来源单一
C.重视品德的价值导向 D.文明发展的趋势相同
3.“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传输能量,而且在于它可以传递信息。从它开始踏上近代技术舞台的时候起,就同时显示了它为现代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材料反映的科技成就( )
A.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铁路时代”
B.促进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C.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产品的发展
D.促进了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4.汉代《贼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也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上述史料反映了( )
A.古代政府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B.汉唐政府推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C.中国古代商人见利忘义问题突出 D.汉唐时官商勾结市场秩序混乱
5.早在青铜器时代,两河流域文明逐渐扩展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邦扩展;华夏文明的影响已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延伸到中国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并与日本和朝鲜产生联系。这反映了( )
A.早期文明的相对均衡性 B.早期文明交流模式单一
C.农耕文明的不断扩展 D.农耕技术的不断发展
6.“定居既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也不是靠野果的零星收获。”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传统思维的更新 B.农业科技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农业生产的出现
7.《伊利亚特》中描写了在一次盛大的竞技会后,掷铁饼优胜者的奖品是一大块圆形生铁,对此有诗人夸耀地说:“即使他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这块铁也足够他用五个整年。他的耕夫牧人都不会因缺铁而进城去,因为家中将有足够的铁用了。”据此可推知古希腊( )
A.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 B.海洋贸易发展遇挫
C.竞技体育悠久的历史 D.人文主义思想诞生
8.埃及古王国时期的法老会以免除修建者应缴纳的赋税为条件,组织大量农民修建巨大的金字塔作为自己的陵墓,但建造期间每年集中用工的时期通常只持续三个月,一般都限定在尼罗河的“泛滥季”,全年性常备劳动力往往只是少数有技能的工匠。材料表明古埃及(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农民的社会地位高于工匠
C.法老的统治权较为有限 D.政府的组织管理效能低下
9.有学者研究指出,欧亚大陆的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大约200万增加到公元前5000年的1500万,公元前2000年约有6000万,到公元1年达到了惊人的1.65亿。促成在大约1万年的时间里人口近百倍增长的重要因素是( )
A.农耕和定居生活 B.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
C.贸易和物种交流 D.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非洲进行农业援助,帮助非洲建设了许多大型农场、水利工程等项目。90年代以来,大批中国农业专家前往非洲,他们研发了适合非洲自然条件的粮食生产技术。马达加斯加种植了中国专家培育出的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后,产量达到10.8吨/公顷,远高于当地一般3吨/公顷的产量。
——摘编自郑青亭《授人以渔,中国杂交水稻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农业发明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指出我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莫耶遗址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这可印证当地先民已过上定居生活,B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最早”的结论,排除A项;文明出现的三大要素是金属、文字、城市,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模式调整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芬利认为农耕文明中“善”的价值观来源于人们对于土地的认识,这是芬利对于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的认识,A项正确;芬利强调的是价值观念,而非财富来源,排除B项;芬利分析了农耕文明中“善”这一观念的来源,而非强调“善”这一价值观念的导向,排除C项;芬利只分析了农耕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仅在于可以传输能量,而且在于它可以传递信息”“为现代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可知,这一重大科技成就电的发现和应用,其推动力电力工业和电器产品的发展,C正确;A是蒸汽机的作用,排除;B是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排除;D是内燃机的作用,排除。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代《贼律》《唐律疏议》对有问题的脯肉(食品)致人病后未焚毁,却仍出售带来危害予以刑罚惩处,故选A项;唐代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B项;“见利忘义问题突出”以偏概全,题干只提及了法律对问题食品的惩处办法,排除C项;“官商勾结市场秩序混乱”不合史实,题干侧重法律规范市场秩序,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均属于大河文明,孕育的是农耕文明。因此材料“两河流域文明逐渐扩展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文明向西方邦扩展”体现的是农耕文明的不断扩展,C项正确;早期文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耕文明的拓展,非交流模式单一,排除B项;材料与农耕技术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定居既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也不是靠野果的零星收获”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人类定居生活不能靠狩猎、捕鱼和采集。结合所学可知,人类定居生活出现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出现,使得人类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D项正确;人类定居生活出现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出现,不是“传统思维的更新”,排除A项;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不是人类定居生活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品经济出现在农业生产出现之后,而且主要是解决流通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即令他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这块铁也足够他用五个整年。他的耕夫牧人都不会因缺铁而进城去,因为家中将有足够的铁用了”可知,古希腊时期铁器对农业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这表明古希腊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铁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海洋贸易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竞技比赛中奖品生铁的作用,不是强调竞技比赛的历史悠久,故C项错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反对神的权威,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A。
8.答案:A
解析:金字塔建造集中用工的时间较短,一般都限定在尼罗河的“泛滥季”,目的是不夺农时,保证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体现重视农业生产,A项正确;修建金字塔的农民多数从事体力劳动,他们在尼罗河的“泛滥季”短期劳动,目的是不影响农业生产工匠多从事技术性劳动,作用特殊且重要,所以有一些成为全年性常备劳动力。上述安排是金字塔修建的需要,不能体现农民的社会地位高于工匠,排除B项;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主要在尼罗河的“泛滥季”集中用工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而非体现法老权力有限,排除C项;埃及金字塔建筑调动人员多,体现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由于世界各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人口数量才得以迅速增长,A项正确;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与人口大规模增长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公元前2000年前不存在大规模贸易和物种交流,排除C项;公元前2000年前不存在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
(1)影响: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推动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人类观察认识自然);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走向定居生活);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任答3点)
(2)意义:有利于解决非洲人民的温饱问题;有利于实现非洲的粮食安全;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中国智慧”;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任答3点)
解析:(1)据材料一“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可得,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据材料一“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可得,推动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人类观察认识自然);据材料一“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可得,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走向定居生活);据材料一“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可得,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据材料二“研发了适合非洲自然条件的粮食生产技术”可得,有利于解决非洲人民的温饱问题;据材料“《授人以渔,中国杂交水稻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粮食安全》”可得,有利于实现非洲的粮食安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中国智慧”;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