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知识点梳理】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工具、劳作场所的变化生产工具:手工劳动(零碎分散)到机器大生产(专业集中)劳作场所:家庭手工作坊、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 到 工厂工厂制度的特点、影响?特点:生产资料集中,劳动力集中,规模大,分工精细,协同合作,大机器生产,严格的规章制度影响:经济:促进标准化生产模式诞生,保证产品数量与质量;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促进早期管理人才出现,获得巨额利润。政治: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逐渐提高社会地位。文化:早期工厂大量雇佣童工,一定程度上阻碍近代基础教育发展。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积极: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和生产方式,从而推动中国迈向近代化。消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积极:(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社会的流动性大增(3)乡村发生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大农场人们的眼界开阔:大量人口从农村移向城市(城市化)。(4)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更为增强(5)文化素质的提升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健康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巩固提升】1.1816~1846年,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从43%增至68%,60年代达到97.5%。1828~1836年德累斯顿、卡塞尔、汉诺威和达姆施塔特成立了技术训练机构。1821年柏林技术学院成立,1842年把学制由两年延长为三年;开设算术、几何、数学、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这反映出德国( )A.强调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 B.工人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C.教育发展迎合了工业革命需要 D.国家统一加速了教育转型2.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解决工人的住房问题。英国此举旨在( )A.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B.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C.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 D.加强对工厂的科学化管理3.为研究世界近代史上的某一现象,一学者列举了以下要点:新兴的工业中心、从世界各地获得充足粮食供应、充分供应洁净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该学者研究的这一现象是( )A.近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B.工业革命与工厂体系的建立C.近代技术和医学的进步 D.世界联系加强改变社会生活4.19世纪的美国,社会上崇尚虔诚、顺从、纯洁、持家的“真正的女性”,“女工”是一个贬义词。纺织厂为了大规模雇用女性,在生产与生活中采取一些举措保障女工的权益,工厂代替家庭为女工提供一种父权式“保护”。这从侧面反陕了( )A.工业化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B.工厂制度颠覆传统家庭观念C.工厂制度推动女性社会角色转变 D.工业化提高女工的社会地位5.工业革命后,英国及其他地方的农业实现了飞跃性发展,这一发展为城市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从更好的铁制工具到脱粒机,久居乡村的人们从淡变为追求利润。这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乡村的变革 B.维护了工人和农民的利益C.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D.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6.一个开埠时曾来过上海的英国植物学家,在1848年重来上海时感叹道:“使我惊异的是江岸的外观,我曾听说上海已经建造了许多英美的洋行,我上次离开中国时,的确有一两家洋行正在建筑;但是现在,在破烂的中国小屋地区,在棉田及坟地上,已经建立起一座规模颇巨的城市了。”据此可推知,当时上海( )A.商贸发展推动城市化 B.城市功能发生显著变化C.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特征7.19世纪初,柏林大学开大学科研的先河,通过将教学和研究相统一的途径和自由的学术环境,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能对某一个专业有精深的了解。柏林大学这一做法(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重构了拿破仑战争后的德国文化C.有助于商品流动国际化 D.反映了德国对古罗马文化的传承8.鸦片战争以来,随着机纱的供应,手工织布厂在中国也随之出现。这些工厂只需购买机纱为原料,织成土布,成本大减。同时,手工织布的织机也几经改良,效率大增。这说明近代中国( )A.乡村自然经济瓦解速度下降 B.传统织布业仍有发展空间C.民族纺织工业投资环境改善 D.列强资本输出影响力扩大9.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工人一般每天工作13至14小时,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城市建立初期依附于农村及封建主,但城市居民有一种强烈的共同意识,那就是以和平方式要求领主承认城市自治;如果这项要求被拒绝,就改以暴力方式,很快城市取得自治。自治城市是当时经济、商业中心,其新的生活、消费方式深深地诱惑着封建主阶级,他们在痛苦、羡慕和无奈的感情下,纷纷以住户和消费者的身份住进城市,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其货币的所有量。最初的做法是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和徭役地租,或雇工经营土地;一部分人转向经营工商业或金融、航海业,甚至将目光投放于海外,一批批受到封建主支持和鼓励的海外航海探险队踏上征程。同时,贸易平等原则也逐渐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人们将封建庄园中等级与身份隔离的意识逐渐淡忘。——摘编自胡杨《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对封建社会的影响》材料二:工业革命开启西欧工业化,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生活理念、思想观念逐渐与城市趋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主要国家都大力兴建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差别因而缩小,乡村经济结构和人口从业结构也“类”城市化。然而这一过程以牺牲乡村为代价,大肆从农村攫取生存资源,乡村的发展空间被挤压;乡村经济结构及发展方向以为城市控制的市场为转移,农村工作机会流失,大量青壮年外出,留守老人更感精神孤独。政策的制定者往往来自城市,制定规划时常常出于各种目的而忽略相关重要信息,以致缺乏全局性,城乡越来越同质同构。——摘编自刘景华《工业化以来西欧的“乡村城市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实现自治的主要路径及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西欧近代的“乡村城市化”。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816~1846年,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从43%增至68%,60年代达到97.5%”“1828~1836年德累斯顿、卡塞尔、汉诺威和达姆施塔特成立了技术训练机构”“开设算术、几何、数学、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德国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工人的技术能力,迎合了工业革命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涉及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但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排除A项;“工人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1871德国完成统一,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通过立法照顾工人阶级的利益、维护生态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恶劣,引起工人阶级的不满,并引发工人运动,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英国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阶级矛盾,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A项正确;“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与保护生态环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改善工人阶级的工作、生活环境,没有涉及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与加强工厂的科学化管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公共设施逐步完备。A项正确;材料涉及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是工业革命与工厂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反映城市化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技术和医学的进步,排除C项;D项只是针对“从世界各地获取充足的粮食供应”,不能全部反映材料的城市化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C解析:材料中形成了一种对比:社会上,“女工”是一个贬义词,要求女性“顺从、纯洁、持家”;工厂中,女性是创造利益的工人,工厂代替家庭为女工提供一种父权式“保护”。分析其背景,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之前的家庭主妇变为工厂工人,这冲击了传统社会、家庭结构,C项正确;工厂“在生产与生活中采取一些举措保障女工的权益”,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足够的劳动力,并不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排除A项;“颠覆”表述夸大,排除B项;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地位的变化,由社会上崇尚的女性特质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变化不大,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及其他地方的农业实现了飞跃性发展,久居乡村的人们从淡变为追求利润,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变革,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工业革命对乡村的影响,而非维护工人利益,也不是城市化,排除BC项;材料描述的是影响具有积极的成分,而非消极,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上海已经建造了许多英美的洋行”“在棉田及坟地上,已经建立起一座规模颇巨的城市了”可知,随着上海的商贸发展,城市规模也在扩大,城市景象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说明上海商贸发展推动城市化,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上海城市功能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贸的作用,与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元,排除D项。故选A项。7.答案:A解析:19世纪柏林大学将教学和研究相统一的途径和自由的学术环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这为德意志科技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求,故A项正确;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与拿破仑法典的传播有关,与德国科技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流动国际化、德国对古罗马文化传承的信息,排除C、D两项。8.答案:B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手工织布厂”“‘只需’购买机纱为原料,织成土布,‘成本大减’”“手工织布的织机‘也’几经改良,‘效率大增’”等信息,可得出,近代中国传统的手工织布业仍有发展空间,B项正确;仅据材料无法得出手工织布厂位于城市还是乡村,另外手工织布厂也是雇佣自由劳动力的,也会冲击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排除A项;民族纺织业指的是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与材料“手工织布”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机纱”,不涉及列强资本的输出且列强资本输出影响力扩大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可以看出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劳作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B项正确;据材料“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可知此时为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工厂的转变,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优化工厂的管理,排除A项;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至今传统的农业仍旧存在,表述绝对,故排除C项;工厂制度下,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仍旧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1)路径:谈判、暴动、金钱赎买。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农村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农村资本主义发展);新航路开辟;平等观念传播;大学建立(近代科技文化繁荣)。(2)简评:积极方面:推动工业化;加速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存在问题:农村从属于城市;城市剥夺农村;贫富差距拉大;精神空虚;发展同质化同构化;缺乏全局性、系统性。解析:(1)路径:根据材料“那就是以和平方式要求领主承认城市自治;如果这项要求被拒绝,就改以暴力方式”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谈判、暴动、金钱赎买。影响:根据材料“自治城市是当时经济、商业中心”可得出城市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人们将封建庄园中等级与身份隔离的意识逐渐淡忘”可得出农村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农村资本主义发展):根据材料“一部分人转向经营工商业或金融、航海业,甚至将目光投放于海外,一批批受到封建主支持和鼓励的海外航海探险队踏上征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平等观念传播;大学建立(近代科技文化繁荣)。(2)简评:积极方面:根据材料“西欧主要国家都大力兴建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差别因而缩小,乡村经济结构和人口从业结构也‘类’城市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工业化;加速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存在问题:根据材料“以牺牲乡村为代价,大肆从农村攫取生存资源……留守老人更感精神孤独”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农村从属于城市;城市剥夺农村;贫富差距拉大;精神空虚;根据材料“以致缺乏全局性,城乡越来越同质同构”可得出发展同质化同构化;缺乏全局性、系统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