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知识点梳理】1.新科技革命的成就P29二战后,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技术等迅速发展。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发展的原因 ?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提供理论基础;②世界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③战争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刺激;④各国政府对高科技的大力支持。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认识?特点: 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认识: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③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④在发展科学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资源。4.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2.人类文化生活也出现了新的模式。人们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3.人类视野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交通和通讯技术是地球成为“地球村”)。4.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巩固提升】1.2016年,英国《卫报》评选出的即将竣工的“新世界七大奇迹”中,中国北京(大兴)新机场和港珠澳大桥各占一席。2017年,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在中国诞生,西方学术期刊称其为“量子计算机中的‘埃尼阿克’”。这些成就的取得( )A.说明中国引领全球科技发展 B.展现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C.有赖于交通通信事业的进步 D.彰显了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2.1956年在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资助下,10位计算机领域的学者组织了一场研讨会,会上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此后数十年,他们和IBM一道主宰了这一领域。这反映出( )A.科技的发展主要源于社会需要 B.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领域的标杆C.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 D.资本与科技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3.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一个年产500万吨的钢厂有职工人数约5万人左右,至20世纪80年代下降到数千人。农业劳动力的总人口从990万下降至400万左右。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B.中间阶层人数的扩大C.生产方式发生革新 D.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4.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欧和北欧等国,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占据了就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他们就职于通讯、交通、银行、公共管理等行业。意大利等国也紧跟其后。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国际贸易的客观推动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5.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A.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B.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C.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6.2009年12月,美国推出了《重整美国制造业》计划,希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德国于2013年推出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我国政府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说明( )A.制造业是未来工业发展基石 B.科技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D.大国竞争的实质在于工业7.据统计,1960—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百分比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联邦德国由30.1:65.7变成45:53。据此可知( )A.科技革命加速世界经济格局变动 B.信息技术引领社会生产变革C.产业结构变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D.科技发展推动劳作方式改变8.二战后,微芯片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它的发明和使用( )A.促进了通讯技术的出现 B.有助于产业和生活方式变革C.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D.表明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9.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C.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关系实现变革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材料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元;研发人员从年均325万人提高到6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区块链、5G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摘编自张春玲、梁佳惠《科技部:2022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材料只能看出中国在某些领域领先,不能看出中国引领全球科技发展,排除;B.根据“中国北京(大兴)新机场和港珠澳大桥各占一席”“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在中国诞生”“量子计算机中的'埃尼阿克”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科技取得较大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正确;C.材料科技的进步与交通通信事业的进步关系不大,排除;D.材料不涉及对外开放,排除。故选:B。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资助”“计算机领域”“他们和IBM一道主宰了这一领域”等信息可知,企业提供了资本支持,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社会需要、标杆等信息,排除A、B两项;材料未涉及世界格局与形势,排除C项3.答案:C解析: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革新。特别是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原本需要大量人工的生产过程得以简化,从而导致了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正是材料中描述的钢铁厂和农业劳动力大幅减少的根本原因,故选C项;虽然宏观调控是政府对经济的一种干预手段,但材料中描述的现象——钢铁厂和农业劳动力的大幅减少,并非直接由国家宏观调控所导致。宏观调控更多的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而非直接导致劳动力数量的减少,排除A项;科技的新发展使得生产力大幅提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中间阶层”人数增加,是生产力提高后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如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结果,而非其原因。虽然社会结构的变化可能伴随劳动力数量的变化,但它不是导致劳动力减少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占据了就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和所学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上升,B项正确;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占据了就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主要是其本国经济科技发展的产物,与国际贸易的客观推动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就业结构变化的根源不涉及欧洲一体化进程,排除C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是就业结构变化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B解析:根据“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可知收音机的普及有助于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从而启迪了人们的政治觉悟,说明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故选B;20世纪50年代尚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埃及人民政治觉悟的提升,而非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排除C;D项说法过于绝对,有待商榷,排除D。故选:B。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德国和我国都在强调科技创新对制造业的重要性,并努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表明科技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故B项正确。制造业是未来工业的发展基石不能完全说明材料中提到的各国政策背后的共同点,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关于和平的问题,故排除C项;大国竞争的实质在于经济和科技,而非仅仅在于工业,故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1960-1978年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上升,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下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生产过程逐渐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劳动力的构成上脑力劳动者比例逐渐提高,体力劳动者比例逐渐下降,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1960—1978年资本主义劳动力结构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科技发展,信息技术的概念相对狭窄,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二战后劳动力构成的变化,并未体现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8.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说明有助于产业变革;“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说明有助于生活方式变革,B项正确;通讯技术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微芯片的发明”开启电子计算机时代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材料还有生活方式变革的内容,排除C项;战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进步,但不能把战争作为科技发展的动力,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多领域的成就,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D项正确;A项说法属于其中一个方面,排除;大庆精神是改革开放前的史实,B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生产关系实现变革,C项错误;排除。10.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背景: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美苏两极对峙争霸,国际环境恶劣;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2)原因:党和政府坚持科技强国的战略;文化与科技发展深度融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综合国力的增强;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推动;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解析:(1)特点:据材料“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可知,政府主导;据材料“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可知,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据材料“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可知,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据材料“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可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背景: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知,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据材料“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及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极对峙争霸,国际环境恶劣;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2)据材料“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知,党和政府坚持科技强国的战略;据材料“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元”可知,综合国力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从文化与科技发展深度融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推动;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等角度进行说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