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知识点梳理】1. 起源: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产生——交换出现——商业贸易发展2. 古代中国的商业(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许多大商人。如范蠡、子贡、吕不韦等。(3)秦汉朝,商业初步发展。促进因素:统一局面的形成;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阻碍因素:市坊分区制度的实行(4)两宋,经济重心南移,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纸币。(5)元明清时期: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手工业的发展。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③形成全国性的商业贸易网络。④钱庄、票号等机构出现,⑤商帮形成(如晋商、徽商、闽商、潮商和宁绍商人)3. 古代世界的商业(1)古埃及,市场交换普遍。对外贸易由国家控制,国王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如雅典就是贸易中心。(3)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如丝绸之路西起汉朝长安,东达欧洲罗马。(4)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中国丝绸等物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5)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4. 古代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1)两汉,中国的丝绸等运往中亚和欧洲,欧洲和西域各国的物品输往中国。(2)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中国出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3)古代中国,朝贡贸易是主要方式。明清时期,严格规定朝贡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5. 商业贸易的作用:(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2)对中国:中国通过对外贸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琉璃和玻璃等。(3)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大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 货币(1)中国商代时,用贝作为货币。后来,金、银、铜、铁等金属货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2)前8一前7世纪,小亚西亚出现金属铸币。(3)货币出现前,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货币出现后,逐渐具有了三大功能:交换媒介,价值尺度,财富象征。(4)商业的功能:互补余缺——逐利增财。2. 信贷世界信贷(1)前22一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2)前16一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如要有证人,履行担保,受到法律保护。(3)前4世纪,古希腊开始兴起货币经营业,出现了汇票的雏形。(4)15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5)意大利、荷兰、英国等国出现新业务,先后成为国际信贷的中心。中国信贷 (1)春秋时期,实物借贷比较普遍,并出现货币信贷。(2)唐代,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汇票)。(3)宋代,交子、会子、官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汇兑业务。(4)明朝中期,钱铺等机构盛行。(5)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庄票。3. 契约(1)约前3000年,古埃及契约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2)前2600年左右,苏美尔人已经使用契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3)中国,商周时期产生契约;汉代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4.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出现的意义: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业活动的领域。【巩固提升】1.清代,无论是买地、租房、雇工、合伙、婚娶、借贷等都以契约作为凭证,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雍正、乾隆时期,既有官版契纸,也有民间手写契纸,如双方发生争讼,要出具契纸作为凭证。加盖官印的“红契”比未盖官印的“白契”的法律效力要大。材料主要说明了( )A.清朝专制主义发展促进了契约的发展 B.清朝契约形式较前朝有了较大发展C.契纸凭证说明法治理念得到社会认可 D.契约的发展推动清朝的近代化转型2.春秋战国时期,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这说明当时( )A.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B.商业是各诸侯国税收的主要来源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D.市场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繁荣3.据记载,辽南京(燕京)“城中凡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到元代大都城的坊不是封闭状态,都由若干条邻近街巷组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放松城市管理 B.坊市制度被打破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D.政治中心的迁移4.1336年,英国颁布的饮食禁奢法令规定:“任何人,无论其处于何种地位或身份,都不得在家中或其他地方,在正餐、晚餐或任何其他时间享用超过两道菜……只有在一年的主要节日中,每人可以最多享用三道菜。”该法令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英国当时( )A.阶级关系的变动 B.王在法下的确立C.社会经济的衰退 D.个人主义的盛行5.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奴婢)马牛之属用长券(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小市,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据此可知( )A.商品买卖的契约形式已被使用 B.契约形式成熟和标准化C.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 D.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6.中世纪欧洲的路程和长度单位“里”与脚或步的换算值差异巨大,如1英里为5280步,另有1里等于6000步或3.6万步的。13世纪以来,从事远途贸易的意大利商人开始编纂一种商业手册。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主要贸易地点之间的度量衡及货币换算表。这说明( )A.政治动荡导致度量衡混乱 B.经济发展推动度量衡统一C.欧洲一体化是发展的必然 D.意大利成为欧洲经济中心7.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小农经济的发展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8.元朝时,福建泉州蒲寿庚“擅蕃舶利者三十年”,泉州被升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明朝嘉靖时暂罢泉州的市舶司,泉州从一个国际性的港口沦为一个地方性的港口。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政策的变化 B.白银的大量外流 C.朝贡贸易的衰落 D.丝绸之路的废止9.古代两河流域人形成了格式比较固定的契约模式,一个标准的果园买卖契约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对果园的描述(面积、位置);买方和卖方;果园的价格;对交易完成仪式的描述;声明对交易满意,将来任何一方不得对交易提出争议、诉讼;起誓、证人、时间。据此可知,当时两河流域( )A.经济活动影响社会生活 B.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商业发展理念领先世界 D.公平正义观念深入人心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人很早就通过订立契约来处理各种社会经济关系。西周时期的“质剂”“傅别”是最初的契约形式。秦汉时期,契约标的物种类明显增多,据《居延汉简》记载,既包括田地、房屋等不动产,也包括衣物、丝织品、口粮、牲畜等动产。隋唐时期的契约种类除传统契约之外,还出现了寄托契约、租赁契约和担保契约等类型。此外,政府规定加盖官印的契约即“市券”中的时间、双方、地点、价格等都要一一注明,以确保契约的效力,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宋元时期政府推行“不立田制”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上政府保护及推动商品交易的系列措施的采取,信用性契约、商事契约等迅速发展起来。订立契约由先问亲邻、输钱印契、过割赋税、原主离业四个环节组成,并通过法律制度维护实施。政府规定缴纳完契税以后的契约才合法有效,契约订立双方应及时过割税赋,契税成为官府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宋元时期的契约制度不仅在继承前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而且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摘编自李秋梅《论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契约发展的历史意义。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官版契纸”“民间手写契纸”“加盖官印的‘红契’”和“未盖官印的‘白契’”说明契约的形式有了发展,B项正确;专制主义从根本上会对契约形成阻碍而不是促进发展,排除A项;法治理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民主意识的发展而出现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到契约的发展对近代化转型的推动,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一批富商巨贾走到历史的前台,带动中国商业发展的一次飞跃,这些人属于私商,说明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A项正确;当时各个诸侯国的税收来源主要是农业,排除B项;明清时期形成了地域性商人群体,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并未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南京即为后来的元大都,辽燕京城中设坊,坊有门楼,实行坊市制度,元代不再有坊市之分,其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布局突破了坊市界限,C项正确;城市布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而非政治因素,排除A项;坊市制度被打破是材料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B项;城市布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政治中心的迁移与材料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解析:14世纪的英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者实力提升,商业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较为奢侈的饮食风气,因此政府颁布饮食禁奢法令,侧面折射出英国当时阶级关系的变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国王及其权力的约束,排除B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排除C项;个人主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但并非侧面折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A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得其一,讼则案券以正之”表明东汉时契约形式的券书被使用,A正确。6.答案:B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世纪欧洲的长度“换算值差异巨大”,意大利商人出于商业活动的需要而编纂了“度量衡及货币换算表”,由此可推断,伴随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度量衡统一是发展的必然,B项正确;材料并未讨论度量衡混乱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欧洲一体化是二战后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意大利的经济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大都市人口规模缩小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减小了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C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直接联系,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缩小关系不大,B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政策,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两朝城市的发展影响很小,D项错误。8.答案:A解析:据材料“元朝时……泉州被升为江浙行省南部行政中心”“明朝……沦为一个地方性的港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泉州发展迅速,明朝时期,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统治者实行“海禁”,泉州日益衰落,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不是流出,排除B项;朝贡贸易是官方允许,受到严格限制的政治性贸易,通商国家要受明朝的册封、经明廷发给朝贡“勘合”方可来华朝贡,同时允许附带与中国商人贸易,朝贡贸易在明代发展到高峰,作为一种传统的外交和经济交流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明朝的朝贡贸易对泉州港口的兴衰影响有限,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明朝对外政策的调整,影响东南沿海港口的兴衰,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废止,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格式比较固定的契约模式的形成得益于商业的发展,反映经济活动影响社会生活,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商业契约,而非法律规定,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商业发展情况,不能断定“领先世界”,排除C项;仅凭契约模式的完备不能推断社会观念,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程度有限,“公平正义观念深入人心”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1)趋势:契约种类不断增加,内容逐渐丰富。契约形式日益规范,法律效力增强。契约涉及的领域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原因: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保护私有财产和商业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契约的法律效力。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诚信和契约精神。(2)意义: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业交易的活跃。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契约的法律效力。推动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弘扬了契约精神。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法治思想。解析:(1)趋势:据材料“除传统契约之外,还出现了寄托契约、租赁契约和担保契约等类型”得出契约种类不断增加;据材料“标的物种类明显增多...既包括田地、房屋等不动产,也包括衣物、丝织品、口粮、牲畜等动产”得出内容逐渐丰富。材料“时间、双方、地点、价格等都要一一注明”“先问亲邻、输钱印契、过割赋税、原主离业四个环节组成,并通过法律制度维护实施”得出契约形式日益规范,法律效力增强。材料“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出契约涉及的领域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原因:据材料“通过订立契约来处理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得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据材料“政府保护及推动商品交易的系列措施”“政府规定加盖官印的契约……中的时间、双方、地点、价格等都要一一注明,以确保契约的效力,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得出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保护私有财产和商业交易。据材料“通过法律制度维护实施”得出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契约的法律效力。结合所学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得出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诚信和契约精神。(2)意义:材料“通过订立契约来处理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得出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发展。结合所学,商业契约规范和保障交易活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业交易的活跃。据材料“确保契约的效力”“并通过法律制度维护实施”得出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契约的法律效力。结合所学,从文化影响方面分析,得出弘扬了契约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法治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