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知识点梳理】1. 人类居住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人类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2. 村落的出现原因、构成、影响。农业出现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居民聚居点——村落。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3、影响人类居住场所变化的原因?(1)人类最初选择穴居,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制约。(2)人类离开洞穴开始营建房屋定居,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原始农业生产出现和房屋建造技术发展等紧密相关。4、村落相对于城市有如下特征:居民的生活依赖于自然界,通常从事种植、养殖或者采伐业;聚居规模较小,并且是内向的;一般都不经过规划,是自然生长的;通常就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社区。5、宋代集镇发展原因及特点(1)原因①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加。②宋朝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生产力水平提高,大量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③宋朝工商业政策相对宽松。④草市发展规模扩大,促进了集镇的勃兴。(2)特点①从规模来看,集镇数量总体还较少。②从分布地区看,多集中于水陆交通要道,分布不平衡。6、古代中国民居的特点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7、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1)城市的产生和政治、经济等密切相关,稳定政治局势,促进工商业发展,易于实现资源的高度集中。(2)城市一般都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3)城市庇护了各种非农业人士,促进了技术、文化的发展。(4)水利工程、道路等的完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5)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道德、宗教、体育、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8、P58学思之窗唐朝对房屋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用法令的形式对居住的房屋建筑规格做出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9、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概况(地区、建筑材料、选材原则),分析影响世界各地民居多样性的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水平、宗教习俗、历史传统、国家制度和政策等10、P60问题探究人们对水源、食物的追求贯穿始终。村落一般选择更易于取得水和食物的地方。御寒、取暖、遮阳、避雨、散热、通风、防潮等方面的因素也直接影响村落选址和建筑物平面布局、街道、院落等的风格。拓展:人们对于居住地点的选择。总是以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为首要条件,气候适宜、阳光充足、水源可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也是英雄杀选择的重要因素。11、.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比较中古西欧城市是经济中心,古代东方的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西欧城市的兴起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最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我国古代的城市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的。西欧的城市通过金钱赎买与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了自治权,而我国的城市一直是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下。西欧中世纪的城市规模较小,生产水平不高,人口一般在十万左右;我国同时期的宋朝东京、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巩固提升】1.“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2.有学者把明清的中国城市分为“开封型城市”“苏杭型城市”“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其中,“开封型”城市属传统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苏杭型”城市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延伸的城市扩张;“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属于“群芳争艳”。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B.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已分离C.南北方城市发展呈现不同态势 D.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布局调整3.明清时期,地方市镇由宋代的草市逐渐演变为完整的商业市镇,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这主要反映了( )A.城市职能格局的演变 B.市镇空间的相对独立C.政府放松商业的控制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4.北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和发展( )A.与军事防御目的密切相关 B.主要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C.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 D.导致人口向集镇大量聚集5.镇本为在边境驻兵戍守的地方。到北宋时期,政府专门设监镇官对镇进行管理。这些官员往往带财税衔,如“监进贤镇盐酒税”“和州东关镇监税”,此外,还监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说明了北宋(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 B.营商环境较宽松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坊市界限被打破6.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了合理规划 B.江南的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原有集镇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7.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A.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C.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8.在隋唐时期城建过程中,政府除实行工匠培训制、技术工头负责制外,还制订了建筑材料的标准,并要求工部及其少府监、将作监等,直接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与平时维修等事宜中。这些措施( )A.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B.杜绝了浪费和贪污情况C.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步 D.导致官营手工业的衰落9.清前期,广东佛山镇“俗善鼓铸”,铁器制造业规模宏大,仅炒铁作坊就有数十个,每一作坊有“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合计炒铁工“有数千”,“皆系雇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 )A.江南市镇生产的专业化 B.社会生产中人身依附关系已趋于消亡C.民营手工业生产较发达 D.作坊式劳作成为手工业主导劳作方式10.城市治理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如利物浦市。到180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材料二: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但直到1904年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并要求“逐段前进,务令工坚料实,一律砥平”。1905年,清廷谕令设立外城工巡局,拟仿内城“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后设立巡警部,管理“所有京城内外工巡事务”。1006年,谕令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路政进一步专责化黄从1904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条,共计耗银87.4万两。京师修路虽然波及民房众多,但因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近代英国城市治理进行历史解释。(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予以阐述,并结合材料一进行对比。(3)以上两则材料是针对中外城市治理的两则不同史料。针对该话题,你还可以提供哪些研究思路?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D.根据题干可知,在宋代以前中国古代的镇以军事功能为主,宋代以后,镇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业商业集镇的统称”,镇的这种变化促进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故D项正确。A.古代中央政府一直都重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并没有放松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排除A项。B.镇在县城以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引起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改变,排除B项。C.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排除C项。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布局调整,D项正确;AC两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3.答案:D解析:乡村与城镇形成固定互补商业格局,这主要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项正确;由材料“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可知,草市商业格局演变,但宋代以后城市经济职能未变,排除A项;由材料“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可知市镇空间相联系,不是独立,排除B项;明清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加强,C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集镇最开始是为了军事防御建立的,A项正确;B项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建立集镇是为了方便防御,并不是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镇本为在边境驻兵戍守的地方”,具有军事功能,但是宋政府专门设监镇官员带财税衔,说明镇里有税收,监镇官俸禄提升则反映出镇的税收比较重要,体现了宋代镇的经济功能凸显,A项正确;税收多不等于营商环境宽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崇文抑武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坊市界限以前主要存在城市中,且材料也看不出坊市界限被打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可知,农业的发展对集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可知,农业的现状对集镇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在集镇发展中的作用,排除A项;商帮的排他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可知,中国古代城市是中央集权体系的载体,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教育机构所在地,根据材料的信息,说明城市的政治功能比较强,C项正确;体现礼法结合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在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不足,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的内容是政治的需要,而非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C解析:“政府除实行工匠培训制、技术工头负责制外,还制订了建筑材料的标准,并要求工部及其少府监、将作监等,直接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与平时维修等事宜中”,这也说明隋唐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这无疑会推动城市建设的进步,故C正确;这无法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也不可能杜绝浪费和贪污,故AB错误;官营手工业衰落是在明朝中后期,故D错误。9.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广东佛山镇,铁器制造作坊中,分工细致,且已经出现雇佣关系,从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上,反映了清朝前期,民营手工业生产较发达,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广东佛山镇,无法代表江南市镇,排除A项;社会生产中人身依附关系已趋于消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作坊式劳作是否主导劳作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1)背景:①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教育的发展。②政治民主化,政府的重视。③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推动。特点:立法保障;内容丰富,涉及经济、政治多方面;重视妇女、儿童权利,推动公平。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英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工业化进一步发展。(2)历史信息(其实还是命一个论题):甲午战争后,政府推动城市治理近代化进程。甲午战争后,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背景)。清政府迫切通过立法、改革、经济治理等方式整治城市卫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象),以此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城市治理近代化,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3)对比西方的城市治理,中国城市治理起步晚,相对落后,受工业化影响较少(不同点),均由政府进行推动,立法保障,形式多样,治理范围广(相同点)。以上6点,除了论题,其他五点涉及四点即可,但历史阐述和对比需同时涉及。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据材料“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可知,政治民主化,政府的重视,以及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推动。特点:根据材料“《城市机构法》《工人住宅法》《初等教育法》《雇主责任法》”可知,立法保障,且内容丰富,涉及经济、政治多方面;根据材料“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可知,重视妇女、儿童权利,推动公平。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英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工业化进一步发展。(2)历史信息:根据材料“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可知,甲午战争后,政府推动城市治理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背景)。清政府迫切通过立法、改革、经济治理等方式整治城市卫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象),以此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城市治理近代化,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3)根据材料“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但直到1904年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比西方的城市治理,中国城市治理起步晚,相对落后,受工业化影响较少,但是均由政府进行推动,立法保障,形式多样,治理范围广(相同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