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知识点梳理(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知识点梳理】
一、历史上的疫病
1.疫病的流行
古埃及时期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公元前5世纪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发生明显转变
公元前323年 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6世纪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大量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14世纪 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称为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17世纪 明末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18世纪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2.疫病的影响
⑴ 社会:威胁人类健康,大量人口死亡,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了防疫,公共卫生意识加强
⑵ 经济: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
⑶ 政治:导致政局动荡,威胁统治,国家衰落
⑷ 军事:削弱军队实力,影响战争局势
⑷ 思想:带来精神冲击,出现信仰危机,冲击了旧的思想秩序,客观上推动思想解放
⑸ 医学:客观上促进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3.疫病的防治
中国 世界
防 改善卫生 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及时掩埋尸体 古罗马修建引水道、下水道
防疫方法 青蒿素对抗疟疾;防治狂犬;人痘接种法;采取土方法预防 发明牛痘接种法;创立巴氏灭菌法;发现青霉素
治 建立救治机构 西汉、隋唐时期设立隔离机构;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 古罗马的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二、中医药的成就
1.古代的中医成就
年代 人物 医学著作 成就
战国 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唐代 孙思邈 《千金方》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
北宋 针灸铜人教学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2.现代中医事业的发展
⑴ 治疗水平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⑵ 中医教育的发展: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⑶ 开发中成药制剂: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⑷ 中药科研: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的产生与发展
⑴ 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规律;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⑵ 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西医传入中国
⑴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⑵ 鸦片战争后
①西式医院建立:在通商口岸建立,使用西式医疗设备
②西医技术的引入: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
③西医院校的建立: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3.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巩固提升】
1.清末,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京师传染病医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这反映了当时( )
A.公共卫生体系完备 B.疫病传播形势较严峻
C.民众防疫观念加强 D.政府重视疫病的防治
2.有学者认为,黑死病晚期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物资供应充裕。由于劳动力奇缺,劳工报酬大幅提高,农民和农奴纷纷离开了庄园,部分农奴通过起义来争取自己的自由。这说明,该学者认为黑死病( )
A.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 B.使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
C.推动文学革命的出现 D.冲击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3.16世纪,瑞士医生帕拉塞尔斯质疑中世纪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本质上是一个化学系统,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元素间的不平衡引起。他相信占星术,认为太阳影响心脏、月球影响大脑。他的认识( )
A.颠覆了中世纪的神学信仰 B.体现出天文学的研究成果
C.反映出近代医学的新陈代谢 D.标志着现代医学体系建立
4.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发现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以节省人力为目的的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这次欧洲瘟疫( )
A.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 B.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转型
C.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5.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其《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金鱼颜色形成的资料来说明动物有人工选择的问题。据统计,在达尔文的著作中,提到中国中医学和植物学资料的达104处之多。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B.中国的中医药学受到世界广泛认可
C.西方生物科学深受中医药学的影响 D.西方科学在理论研究领域早于中国
6.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
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
7.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东晋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疫病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 B.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已经完备
C.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D.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贡献巨大
8.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港口实行“检疫”,强制入境船舶和人员隔离观察,以防止黑死病等疫病流入,后来又出现了防范动植物病虫害的动物检疫和植物检疫。这表明分类检疫( )
A.彻底阻断了疫病传播 B.体现了科学技术进步
C.奠定了西方医疗体系 D.反映了国家干预形成
9.黑死病结束后,西欧农民第一次能根据自己心情,自由地在各庄园之间辗转,并受到新主的欢迎。凡想要留住农民的领主,必须为其提供更好的土地劳作条件并废除他的“平凡义务”。这反映了当时( )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人力成本的提高
C.人口迁徙的加快 D.封建秩序的瓦解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的方法。辨证施治,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这是中医的方法。西医将人体视为可分解为许多部件的机器,每个部件可以拆开、修理、更换。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表里一体,虚实相通。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
——牛秋实《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下半期,耶稣会范礼安神父到达澳门,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他开始收集中医药的相关知识。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在向中国介绍西医药知识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中医药也极为关注,特别是雍正开始禁教后,传教士感到在华行医传教难以进行,便转而研究中医中药。直接受益于中国医生的治疗或对中医药的疗效有过亲身体会的传教士,对中医也多持肯定态度。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生活背景、自身的科学素养及其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上的不同,一部分传教士对中医药持有偏见,否定中医药的成就,他们对中医的批评,在推崇中医药的耶稣会士中产生了种种反弹,争论的结果促进了欧洲人对中医的了解。
——摘编自张宗鑫《明清之际中医西传简论》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赵洪钧著《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学苑书版社201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医学和近代西方医学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并说明在16世纪和19世纪的中国,中西医传播的不同点;评述中国近代的“中西医论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清末的政府设立机构应对疫病工作,并且到了民国时期政府还建立了一套疫病防治制度,来应对突发疫病,这都能体现政府重视疫病的防治,D项正确;警察机构加强疫病防治宣传等工作,不能说明当时公共卫生体系完备,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当时疫病传播形势,排除B项;政府加强疫病防治工作,没有反映民众防疫观念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黑死病晚期个人财富的增加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黑死病加速庄园和农奴制的解体,有利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A项正确;黑死病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文学革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16世纪,瑞士医生帕拉塞尔斯质疑中世纪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本质上是一个化学系统”体现的是近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冲击,C正确;欧洲的神学信仰至今存在,A排除;材料与天文学的发展无关,B排除;现代医学体系建立以1543年哈里《人体构造论》出版,人体解剖学诞生为标志,D排除。故选C。
4.答案:B
解析:“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表明这次欧洲瘟疫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欧洲瘟疫会造成劳动力短缺,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次瘟疫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复兴,并非“产生”;冲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并非“推翻”,排除C、D项。故选:B。
5.答案:C
解析:根据“在达尔文的著作中,提到中国中医学和植物学资料的达104处之多”可知,达尔文的著作中大量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学的代表著作,由此可说明西方的生物科学受到中国医药学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提示中医药学对西方生物科学的影响,但无法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仅根据达尔文的著作对《本草纲目》的引用,不能说明中国的中医药学受到世界广泛认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西方科学在理论研究领域早于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时珍强调世界的本源是气,而宋应星同样强调“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综上可知,明清时期的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精神的力量,没有体现理论思维的缺乏,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技的发展,而非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东晋葛洪……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可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重视临床经验,东晋葛洪也重视行医过程,且都有著作传世,体现了二人都很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故选C项;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但材料中两位医学家属于正常行医,并非强调遇到了疫病,且材料未说明疫病的影响,排除A项;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这一体系形成,且材料还涉及东晋葛洪,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完整,排除B项;中医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材料仅涉及两位医学家,且不涉及中医对世界的贡献,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意大利港口实行“检疫”,强制入境船舶和人员隔离观察,以防止黑死病等疫病流入,后来又出现了防范动植物病虫害的动物检疫和植物检疫”可知14世纪已出现分类检疫,体现了人类检疫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彻底错误,排除A项;检疫不能奠定西方医疗体系,排除C项;没有体现国家力量的干预,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14世纪的欧洲爆发黑死病,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供不应求,领主必须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土地劳作条件并废除他的“平凡义务”才能留住他们,反映人力成本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反映人口减少,农民地位改善,未提及耕作方式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所述农民可以自由地在各庄园之间辗转,是因为黑死病导致人口减少,领主不再能够束缚农民而非一般的人口迁移,排除C项;当时西欧仍然处于中世纪,封建制度虽然有开始解体的趋势,但并未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1)中医:经验积累;整体观,辨证施治。西医:局部施治;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以化学药物和手术为主。
(2)不同点:16世纪中西医传播:研究中医中药与介绍西药知识相结合对中医多持肯定态度,也存在偏见;19世纪中西医传播:批评中医,肯定西医;将西医和中医融合,推动中医发展。
评述: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医大规模传入中国,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由于中西医学理论、方法不同,在医术、医政上面出现了中西医的争论。这些争论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中西医的融合和中医现代化。
解析:(1)中医:据材料“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辨证施治,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及所学知识可知,经验积累;整体观,辨证施治。西医:据材料“每个部件可以拆开、修理、更换”可知,局部施治;据材料“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中西医学研究会”可知,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以化学药物和手术为主。
(2)不同点:据材料“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在向中国介绍西医药知识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中医药也极为关注”“传教士感到在华行医传教难以进行,便转而研究中医中药”可知,研究中医中药与介绍西药知识相结合;据材料“对中医也多持肯定态度”一部分传教士对中医药持有偏见可知,对中医多持肯定态度,也有存在偏见;据材料“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可知,批评中医,肯定西医:据材料“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可知,将西医和中医融合,推动中医发展评述:设问要求评述中国近代的“中西医论争”,在评述中可以从中西医之争出现的背景、内容、评价三方面进行说明。在背景上,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或: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医学形成挑战)。在内容上,据材料“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可知,中西医学理论、方法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在影响上,据材料“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中西医的融合和中医现代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