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思维导图+知识清单【思维导图】【知识清单】1. 放大镜(1) 放大镜是凸透镜,其镜片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具有类似这种特点的物体,比如装满水的圆柱形或球形的透明容器都具有放大功能。(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镜片凸起的程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3)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图像越大,视野范围越小。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用“数字×”表示,如“10×”,就表示放大倍数是10倍。2. 昆虫的触角(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3. 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昆虫部位/特征 受启发发明 应用苍蝇触角 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用于检测和分析气味苍蝇复眼(许多小眼睛组成) 蝇眼照相机 具有多镜头结构,提高视野范围和图像捕捉能力蝴蝶翅膀(鳞片组成) 人造卫星控温系统 利用鳞片对温度的敏感性原理,设计控温装置,如百叶窗式调节蜻蜓的飞行机制 直升机 模仿蜻蜓的飞行机制,实现垂直起降、悬停和高速飞行等功能4. 自制简易显微镜的步骤:①上下调整镜片的距离;②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③固定镜片。5. 使用手持式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应将物镜下方的透明罩紧贴物体,再进行调焦。6.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如目镜“10×”,物镜“15×”,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50倍。7. 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有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反光镜。8.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作用9.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①安放→②对光→③上片→④调焦→⑤观察。(1) 安放:将显微镜安放在平整的桌面上;(2) 对光:眼镜观察目镜,调节反光镜,使目镜内看到明亮的光圈;(3) 上片: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4) 调焦:眼睛先看物镜,下调降低镜筒,靠近载物台上的玻片标本,接着用眼睛再看目镜,上调抬升镜筒,直到看清物像为止;(5) 观察:慢慢移动玻片标本,边观察边记录。10. 使用光学显微镜时,标本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中看到的方向相反。借助显微镜,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像。11. 使用光学显微镜时操作问题举例(1) 无论怎样转动调节旋钮,都只能看到亮的光圈,可能是标本放歪了。(2) 如果视野中有污点,那么污点存在的位置有以下3种情况:1 移动玻片标本(装片),污点也移动了,那么污点在玻片标本上;2 移动玻片标本,污点不动,转动目镜时,污点移动了,那么污点在目镜上;3 移动玻片标本目镜,污点都不动,转动物镜时,污点移动了,那么污点在物镜上。(3) 如果确定污点的位置在镜头上,在擦拭目镜或物镜时,需用专门的擦镜纸。(4) 在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时,只能看到一些小颗粒在移动,但看不清楚,可能的原因是:①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够;②是微生物在不断移动。12.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步骤:①滴→②撕→③展→④盖→⑤染→⑥吸。(1) 滴水:在载玻片上中央先滴一滴水(2) 撕片:撕取洋葱表皮的具体步骤:切洋葱→内表皮划井字→撕表皮,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大小为0.5~1平方厘米(3) 展平表皮:用镊子将洋葱表皮放置到水滴上展平(4) 盖片:盖上盖玻片(5) 染色:滴染色液(碘酒等)染色(6) 吸水:用吸水纸吸干盖玻片周围多余的水分和染色液13. 生物细胞图片举例14.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细胞的作用有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1) 人体内最大的细胞是成熟的卵细胞,最小的细胞是血小板。(2) 人体中运输氧气的细胞是血液红细胞。(3) 人体中与病毒、细菌作战,维护人体健康的细胞是白细胞;(4) 人体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15. 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16.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细菌和真菌具有细胞结构,蘑菇、木耳是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微生物。17. 培养水中微生物适合用自然水域的水(池塘水、溪沟水、鱼缸水等),矿泉水不适合用来培养水中微生物。18. 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称为多细胞生物,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图片举例:19. 水中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具有的共同特点:①都会繁殖;②都需要营养物质;③都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20. 可以提前一星期利用干草培养微生物,从靠近水面的霉点处取水。21. 为了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可以放一些脱脂棉纤维。(1)脱脂棉纤维的作用:可以限制微生物的运动范围和速度,从而便于观察水中微生物。此外,脱脂棉纤维还可以帮助吸走盖玻片边缘多余的水分,进一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2)吸水纸的作用:可以吸走多余水分,可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22. 微生物与健康(1) 伤寒、鼠疫、霍乱等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 霉变的食物对人体有害,霉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保持低温干燥可以防霉。(3) 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 面包内部疏松多孔,是因为在生面团中加入了酵母菌。(5) 微生物对人类既有有害的方面,也有有利的方面,如:①利用微生物抵抗疾病;②微生物应用于克隆技术;③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④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等。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充分利用微生物的有利作用,同时加强对其有害方面的防控和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微生物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目标。23. 观察工具的发展:眼睛→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眼睛:能观察到约0.1毫米的较小物体,但不能看清细微的特征。放大镜:能放大到几十倍,观察到生物体较小的组织和器官。光学显微镜:能放大到约1500倍,观察到细胞、一些微生物、少数细菌等。电子显微镜:能放大到200万倍,观察到细菌、病毒、原子等。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放大到原子级别,直接观察到样品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原子排列。24. 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序号 显微镜 发明者 国籍 科学成就 时间1 光学显微镜 亚斯·詹森 荷兰 最早利用两个透镜组合的方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台复合式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到10倍 16世纪末2 光学显微镜 列文虎克 荷兰 制成能放大约270倍的显微镜,观察到细菌、酵母、血液红细胞和很多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 17世纪末3 电子显微镜 鲁斯卡 德国 制成电子显微镜,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以上,能观察到细小的细菌和病毒 1931年4 扫描隧道显微镜 格尔德·宾宁和海因里希·罗雷尔 德国瑞士 制造出扫描隧道显微镜,能观察到更微小的分子和原子,并因此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1年25. 科学家及其成就序号 科学家 国籍 科学成就 时 间1 简·施旺麦丹 荷兰 发现血液红细胞(人体中运输氧气的细胞) 1658年(首次描述红细胞)备注:由于当时的显微镜技术还不够完善,他的发现可能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2 罗伯特·胡克 英国 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 1665年(通过观察软木塞切片首次描述细胞)3 列文虎克 荷兰 世界上第一个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1674年(首次观察到微生物)4 巴斯德 法国 发明巴氏消毒法 1862年(巴氏消毒法是一种能杀灭牛奶等食品中的病菌,同时又不影响食品口感和营养价值的消毒方法)5 亚历山大·弗莱明 英国 发现青霉素 1928年(通过观察发现青霉素可以杀死多种病菌)6 屠呦呦 中国 发现青蒿素,并因此于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 1972年(青蒿素是一种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药物)7 袁隆平 中国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1973年(利用微观技术改良水稻,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8 南仁东 中国 中国天眼之父 2016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