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物质的变化单元主题 《物质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和资料查找等活动,学生将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并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利用物质变化来改善生活、促进社会进步。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物理变化指物质在形态、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则涉及物质性质的改变,产生新物质。 物质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科学探究: 基于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内容 识别并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探究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消化、海水晒盐、冶炼金属等。 了解物质变化可能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如食物腐烂、铁器生锈、工厂排放等。 学业要求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并能在实验中运用。- 举例说明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物质的变化”为主题,通过四个主要课题——《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制作汽水》和《化学家的研究》,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一课《蜡烛的变化》作为引入,通过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后续课程则进一步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自制汽水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化学家如何研究物质变化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物质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而,他们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对物质变化的微观过程、变化规律及其实质缺乏深入理解。因此,本单元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认知引向深入,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 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 培养基于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的科学探究思维。 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探究实践 通过动手制作、实验验证等活动,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学会使用科学工具和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责任态度 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物质变化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单元结构化活动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物质状态变化的实例(如水蒸发成水蒸气、水凝固成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探究新知 1. 制作蜡烛:通过动手制作蜡烛,观察蜡块在加热后熔化、冷却后凝固的过程,认识物理变化。 2. 燃烧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等),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认识化学变化。 3. 铁钉生锈:通过设计并实施控制变量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4. 制作汽水:通过自制汽水活动,探究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报告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列举实例并讨论其利弊。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思考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减少物质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观察记录、合作交流等情况。 评估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结果性评价 通过实验报告、练习题、课堂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物质变化概念、分类及规律的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一课时《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观察并记录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培养学生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观察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过程,学生能够识别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形态变化和化学变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实验现象。科学素养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基本规律的理解,提升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责任态度培养学生安全操作实验的习惯,理解科学实验中的责任与义务。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了解蜡烛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并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形态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蜡烛变化的原因,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实验现象和结论的能力。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蜡烛燃烧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蜡烛变化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蜡烛在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吗?”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通过直观的视频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后续的实验观察和讨论做铺垫。(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制作蜡烛 学生分组制作蜡烛,观察并记录蜡块熔化、蜡油凝固的过程。 探究活动2:燃烧蜡烛 观察并记录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如火焰结构、蜡烛变短、产生烟和灰等。 探究活动3:使用工具辅助观察 使用小瓷勺、集气瓶和澄清石灰水等工具,进一步观察并记录燃烧产生的气体。 探究活动4:对比实验 对比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现象,分析两者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探究活动5:讨论与交流 - 学生分组讨论蜡烛变化的原因和背后的科学原理,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蜡烛形态的变化,理解没有新物质生成的过程。 通过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即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即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及其区别。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讨论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照明、装饰、祭祀等。 讨论蜡烛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替代品的使用。 通过生活应用,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四)知识总结 总结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现象,强调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及其特点。 - 回顾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和注意事项。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同时,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蜡烛主要由石蜡、蜂蜡和______组成。答案:植物蜡2. 蜡烛燃烧时,主要产生______和______。答案:二氧化碳,水蒸气3. 蜡烛的熔点大约在______℃之间。答案:50℃-60℃蜡烛的火焰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组成。答案:外焰,内焰,焰心(二)、判断题1. 蜡烛熔化时产生了新物质。()答案:×2. 蜡烛燃烧时,火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答案:√3. 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对人体无害。()答案:×(注意:石蜡烟雾可能含有有害物质)(三)、选择题1. 蜡烛在受热时会发生哪种变化?A. 化学变化 B. 物理变化 C. 两者都有答案:B(熔化是物理变化)2. 下列哪项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答案:B蜡烛的火焰中,哪部分温度最低?A. 外焰 B. 内焰 C. 焰心答案:C(四)、简答题1. 描述蜡烛熔化的过程。答案:蜡烛在受热时,从固态逐渐变为液态,这个过程称为熔化。液态蜡会沿着蜡烛的形状流动,直到冷却后凝固成固体。蜡烛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答案:蜡烛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燃料(石蜡)、氧气(空气)和着火点(火焰)。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和灰是什么?它们是否属于新物质?答案: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和灰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小颗粒和炭黑等物质,它们属于新物质。4. 如何减少蜡烛燃烧对环境的污染?答案:可以减少使用蜡烛的频率,选择环保替代品如LED蜡烛或太阳能蜡烛;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使用蜡烛,以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五)、实践探究题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材质的蜡烛(如蜂蜡蜡烛和石蜡蜡烛)在燃烧时的差异。答案要点:1. 准备两种不同材质的蜡烛(蜂蜡蜡烛和石蜡蜡烛)。2. 分别点燃两种蜡烛,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燃烧速度、火焰颜色、产生的烟和灰等现象。3. 使用工具(如集气瓶和澄清石灰水)收集并检验燃烧产生的气体。4. 分析比较两种蜡烛在燃烧时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第二课时《铁钉生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能够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分析结果。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铁钉生锈的复杂过程。科学素养:了解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理解铁生锈的化学变化过程。掌握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基本方法及其科学原理。责任态度: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理解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难点:设计并实施对比实验,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并分析数据。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生锈的铁钉和未生锈的铁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两者的区别。随后,教师提问:“为什么铁钉会生锈?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通过直观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本节课的主题上,为后续探究活动做好铺垫。(二)探究活动 1.观察铁锈 活动: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铁锈的颜色、光泽、硬度等特性。 2.比较铁和铁锈 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敲击、摩擦、导电性测试等实验,比较铁和铁锈的异同。 3. 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活动:学生设计并实施对比实验,分别观察铁钉在不同环境(有水有空气、只有水、只有空气)下的生锈情况。 4. 介绍防锈方法 活动:学生讨论并列举生活中的防锈措施,分析其科学原理。 5. 实践应用 活动:学生分组设计并实施一项防锈措施,如为自行车链条涂油、为铁质工具喷漆等。 通过直接观察,初步了解铁锈的外观特征,为后续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打下基础。 通过对比实验,深入了解铁锈与铁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区别,明确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探究实验,验证铁生锈与水和空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防锈方法的理解,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三)生活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家中的铁制品,如铁锅、菜刀、自行车等,分析它们是如何防锈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更多防锈建议,并尝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其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热情,培养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知识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铁钉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接触)、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以及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基本方法。 通过总结回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强调铁生锈现象的普遍性和防锈措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责任感。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铁钉生锈是铁与____和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水、空气2. 铁锈是不同于铁的____物质。答案:新3. 涂油漆的铁制品不容易生锈,是因为油漆起到了隔绝____和水的作用。答案:空气4. 铁制品在____和____的环境下最容易生锈。答案:潮湿、有氧(二)、判断题1. 铁在干燥的环境中也容易生锈。()答案:×2. 铁锈和铁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答案:√3. 铁锈能被磁铁吸引。()答案:×(三)、选择题1. 下列属于铁锈特点的是()A. 有光泽 B. 红褐色 C. 能导电答案:B下列办法中防止铁生锈的是()A.刷上一层油漆 B. 浸入水中 C. 放在潮湿的角落里答案:A下列关于铁的说法正确的是()A. 铁摸起来比较光滑 B. 铁有金属光泽 C. 铁锈摸起来比较粗糙答案:B(四)、简答题1. 铁钉生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铁钉生锈的主要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列举三种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并说明其科学原理。答案:1)涂油漆:隔绝空气和水;2)制成不锈钢:改变铁的化学性质,增加其抗腐蚀性;3)电镀:在铁表面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如铬、镍等,起到保护作用。3. 为什么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答案:铁锈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混合物,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与铁有很大不同。铁锈中的磁性物质含量很低,因此不能被磁铁吸引。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铁制品免受生锈的侵害?答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铁制品的干燥和清洁,避免与水和空气长时间接触。同时,可以采取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等防锈措施来保护铁制品。(五)、实践探究题实验探究: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铁钉在不同环境(如水、空气、酸碱盐溶液等)下的生锈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铁生锈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锈措施。答案提示:实验方案应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计,确保实验条件的可比性。实验组可分别设置在有水有空气、只有水、只有空气、酸碱盐溶液等环境下。通过观察和记录铁钉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锈情况,可以得出铁生锈与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论。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探究酸碱盐等因素对铁生锈的影响。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防锈措施,如保持铁制品干燥、涂油漆、电镀等。第三课时《制作汽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能够利用实验证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制作汽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实验能力和判断力,能够理解并解释制作汽水的化学原理。科学素养:了解汽水的制作过程和工厂制造汽水的不同,知道汽水中常见的添加剂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责任态度:在科学探究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分工协作的重要性,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展现出对制作汽水的兴趣,并感受到制作的快乐。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掌握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理解制作汽水的原理。难点:理解并解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原理,以及气泡在汽水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在炎热的夏天,老师手持一瓶冰镇汽水,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喝完汽水后会感觉特别凉爽吗?”通过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汽水中的气体及其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探究活动提供动力。(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观察汽水中的气体 活动内容:让学生观察未开封和刚开封的汽水,注意声音和气泡的变化。 探究活动二:验证气泡成分 活动内容:通过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探究活动三:自制柠檬汽水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制作柠檬汽水,包括挤柠檬汁、加糖、加水、加小苏打等步骤。 探究活动四:比较自制与工厂汽水 活动内容:比较自制汽水和市场上购买的汽水在口感、气泡等方面的差异,并阅读汽水配料表。 探究活动五:探究汽水的保存方法 活动内容:讨论并实验不同保存方法对汽水气泡和口感的影响。 通过直观观察,让学生初步感受汽水中气体的存在及其作用。 通过实验验证气泡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亲手制作汽水,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制作汽水的化学原理。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工厂制造汽水的复杂性和添加剂的使用,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持汽水的气泡和口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变化与汽水制作类似,如发酵、呼吸作用等,并讨论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生活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四)知识总结 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由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 制作汽水的原料包括水、糖、柠檬酸(或柠檬汁)和小苏打。 工厂制造的汽水常含有添加剂,长期饮用可能影响健康。 气泡在汽水中起到增加口感和带走热量的作用。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工厂汽水中的气体,是把____气体加压降温,直接溶解在配有适量糖、柠檬酸、香料等的水里。答案:二氧化碳2.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____变浑浊。答案:石灰水3. ____和____混合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答案:白醋,小苏打4. 汽水中常见的添加剂有____、____等。答案:咖啡因,食用色素(二)、判断题:1. 长期喝汽水有利于消化。()答案:错2.自制汽水与工业生产汽水原理一样。()答案:错3. 小苏打倒入白醋冒气泡了便产生了新的物质。()答案:对(三)、选择题:1. 在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中,产生气泡的物质是()。A. 小苏打 B. 水 C. 色素答案:A2.溶解在汽水中的气体是()。A. 空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答案:C3. 汽水中含有(),经常饮用会危害健康。A. 咖啡因 B. 白醋 C. 小苏打答案:A(四)、简答题:1. 为什么制作汽水时需要将塑料瓶拧紧?答案:将塑料瓶拧紧可以增加瓶内的压强,使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气泡。2.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案:工厂制造汽水通常通过加压和降温的方法将二氧化碳直接溶解在水中,并添加多种调味剂和添加剂;而自制汽水则使用简单材料,如柠檬、小苏打等,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3. 制作汽水时加入糖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加入糖可以使汽水具有甜味,改善口感。4. 如何保持汽水的气泡和口感?答案:保持汽水的低温、避免摇晃和碰撞、及时饮用等都可以帮助保持汽水的气泡和口感。实践探究题: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不同温度下汽水气泡的生成速度和数量。答案:1. 准备几瓶相同品牌和规格的汽水,分别放入不同温度的环境中(如冰箱冷冻室、冷藏室、室温、温水等)。2. 等待一段时间后(如半小时或一小时),同时打开各瓶汽水的瓶盖,观察并记录气泡的生成速度和数量。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温度对汽水气泡的生成速度和数量有影响,较低的温度下气泡生成速度较慢但数量较多;较高的温度下气泡生成速度较快但数量可能较少。第四课时《化学家的研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基于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计划,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锻炼学生的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让学生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了解化学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热爱科学的态度。责任态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实验数据,拒绝造假。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以及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难点:引导学生将化学实验与化学家的研究过程相联系,理解并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塑料、药品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化学家这一角色及其研究领域。 通过生活实例,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二)探究活动 1.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描述:通过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制取二氧化碳,观察其导入澄清石灰水、空瓶和燃烧蜡烛中的现象。 2. 分析黑色圆点的成分 活动描述:用水吸纸和黑色水笔进行颜色分解实验,观察黑色是否由多种颜色混合而成。 3. 了解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 活动描述: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介绍合成橡胶、阿司匹林的发明以及空气成分、人体元素的发现。 4. 小组讨论:化学家的研究方法 活动描述:学生分组讨论化学家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 5. 模拟化学实验操作 活动描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化学家的实验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等。6.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活动描述: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颜色的复杂性,培养探究物质构造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了解化学家的贡献,感受化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化学家研究方法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加深对化学实验操作的理解。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三)生活应用 介绍二氧化碳灭火器在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及油类初起火灾中的应用,以及化学知识在环保、健康、饮食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四)知识总结 回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化学家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等。 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化学家研究工作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化学家通过研究物质的( )、( )、( ),并制造新物质。答案:成分、性质、用途2.二氧化碳是一种( )、( )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答案:无色、无味3. 化学实验中,称量时应使用( )。答案:电子天平4.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答案:作出假设(二)、判断题1. 二氧化碳可以直接用来灭火,因为它能支持燃烧。( )答案:×2. 在实验中,可以直接用手触摸热的试管。( )答案:×3. 颜色的合成与分解是化学家研究物质构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答案:√4. 过滤时,可以使用滤纸和漏斗来分离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 )答案:√(三)、选择题1. 下列哪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A. 氢气+氧气→水 B. 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C. 铁+硫酸铜→硫酸亚铁+铜 D. 硝酸钾+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钾答案:C2. 下列哪个实验操作是正确的?( )A. 直接用手触摸热的试管 B. 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 实验完毕后不清洗仪器 D. 溶解时使用玻璃棒搅拌答案:D3. 实验室中,判断集气瓶里的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了的方法是( )。A.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C. 观察集气瓶内气体的颜色 D. 测量集气瓶内气体的密度答案:B(四)、简答题1. 请简述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答案: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 化学家的主要工作是什么?答案:化学家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用途,并制造新物质。简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答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4. 化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答案:化学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如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灭火、合成橡胶用于制造轮胎、阿司匹林用于止痛等。(五)、实践探究题实验:探究黑色水笔颜色的成分实验步骤:1. 在水吸纸一端画个黑点。2. 将纸条固定,黑点那端浸入水中,保持在水面上。3.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黑色圆点在水中逐渐扩散,形成多种颜色的混合。实验结论:黑色水笔的颜色是由多种颜色混合而成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