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物质的变化单元主题 《物质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和资料查找等活动,学生将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并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利用物质变化来改善生活、促进社会进步。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物理变化指物质在形态、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则涉及物质性质的改变,产生新物质。 物质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科学探究: 基于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内容 识别并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探究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消化、海水晒盐、冶炼金属等。 了解物质变化可能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如食物腐烂、铁器生锈、工厂排放等。 学业要求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并能在实验中运用。- 举例说明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物质的变化”为主题,通过四个主要课题——《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制作汽水》和《化学家的研究》,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一课《蜡烛的变化》作为引入,通过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后续课程则进一步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自制汽水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化学家如何研究物质变化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物质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而,他们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对物质变化的微观过程、变化规律及其实质缺乏深入理解。因此,本单元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认知引向深入,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 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 培养基于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的科学探究思维。 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探究实践 通过动手制作、实验验证等活动,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学会使用科学工具和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责任态度 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物质变化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单元结构化活动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物质状态变化的实例(如水蒸发成水蒸气、水凝固成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探究新知 1. 制作蜡烛:通过动手制作蜡烛,观察蜡块在加热后熔化、冷却后凝固的过程,认识物理变化。 2. 燃烧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等),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认识化学变化。 3. 铁钉生锈:通过设计并实施控制变量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4. 制作汽水:通过自制汽水活动,探究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报告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列举实例并讨论其利弊。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思考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减少物质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观察记录、合作交流等情况。 评估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结果性评价 通过实验报告、练习题、课堂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物质变化概念、分类及规律的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四课时《化学家的研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基于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计划,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锻炼学生的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让学生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了解化学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热爱科学的态度。责任态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实验数据,拒绝造假。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以及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难点:引导学生将化学实验与化学家的研究过程相联系,理解并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塑料、药品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化学家这一角色及其研究领域。 通过生活实例,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二)探究活动 1.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描述:通过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制取二氧化碳,观察其导入澄清石灰水、空瓶和燃烧蜡烛中的现象。 2. 分析黑色圆点的成分 活动描述:用水吸纸和黑色水笔进行颜色分解实验,观察黑色是否由多种颜色混合而成。 3. 了解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 活动描述: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介绍合成橡胶、阿司匹林的发明以及空气成分、人体元素的发现。 4. 小组讨论:化学家的研究方法 活动描述:学生分组讨论化学家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 5. 模拟化学实验操作 活动描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化学家的实验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等。6.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活动描述: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颜色的复杂性,培养探究物质构造的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了解化学家的贡献,感受化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化学家研究方法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加深对化学实验操作的理解。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三)生活应用 介绍二氧化碳灭火器在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及油类初起火灾中的应用,以及化学知识在环保、健康、饮食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四)知识总结 回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化学家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等。 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化学家研究工作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化学家通过研究物质的( )、( )、( ),并制造新物质。答案:成分、性质、用途2.二氧化碳是一种( )、( )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答案:无色、无味3. 化学实验中,称量时应使用( )。答案:电子天平4.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答案:作出假设(二)、判断题1. 二氧化碳可以直接用来灭火,因为它能支持燃烧。( )答案:×2. 在实验中,可以直接用手触摸热的试管。( )答案:×3. 颜色的合成与分解是化学家研究物质构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答案:√4. 过滤时,可以使用滤纸和漏斗来分离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 )答案:√(三)、选择题1. 下列哪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A. 氢气+氧气→水 B. 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C. 铁+硫酸铜→硫酸亚铁+铜 D. 硝酸钾+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钾答案:C2. 下列哪个实验操作是正确的?( )A. 直接用手触摸热的试管 B. 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 实验完毕后不清洗仪器 D. 溶解时使用玻璃棒搅拌答案:D3. 实验室中,判断集气瓶里的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了的方法是( )。A.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C. 观察集气瓶内气体的颜色 D. 测量集气瓶内气体的密度答案:B(四)、简答题1. 请简述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答案: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 化学家的主要工作是什么?答案:化学家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用途,并制造新物质。简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答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4. 化学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答案:化学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如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灭火、合成橡胶用于制造轮胎、阿司匹林用于止痛等。(五)、实践探究题实验:探究黑色水笔颜色的成分实验步骤:1. 在水吸纸一端画个黑点。2. 将纸条固定,黑点那端浸入水中,保持在水面上。3.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黑色圆点在水中逐渐扩散,形成多种颜色的混合。实验结论:黑色水笔的颜色是由多种颜色混合而成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