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教学规划 1.3《制作汽水》课时教案(含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教学规划 1.3《制作汽水》课时教案(含练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物质的变化
单元主题 《物质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和资料查找等活动,学生将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并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利用物质变化来改善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物理变化指物质在形态、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则涉及物质性质的改变,产生新物质。 物质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科学探究: 基于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内容 识别并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探究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消化、海水晒盐、冶炼金属等。 了解物质变化可能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如食物腐烂、铁器生锈、工厂排放等。 学业要求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并能在实验中运用。- 举例说明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物质的变化”为主题,通过四个主要课题——《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制作汽水》和《化学家的研究》,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一课《蜡烛的变化》作为引入,通过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后续课程则进一步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自制汽水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化学家如何研究物质变化等。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物质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而,他们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对物质变化的微观过程、变化规律及其实质缺乏深入理解。因此,本单元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认知引向深入,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 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 培养基于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的科学探究思维。 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探究实践 通过动手制作、实验验证等活动,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学会使用科学工具和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责任态度 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物质变化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单元结构化活动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物质状态变化的实例(如水蒸发成水蒸气、水凝固成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探究新知 1. 制作蜡烛:通过动手制作蜡烛,观察蜡块在加热后熔化、冷却后凝固的过程,认识物理变化。 2. 燃烧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等),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认识化学变化。 3. 铁钉生锈:通过设计并实施控制变量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4. 制作汽水:通过自制汽水活动,探究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报告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列举实例并讨论其利弊。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思考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减少物质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观察记录、合作交流等情况。 评估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结果性评价 通过实验报告、练习题、课堂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物质变化概念、分类及规律的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第三课时《制作汽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能够利用实验证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制作汽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实验能力和判断力,能够理解并解释制作汽水的化学原理。
科学素养:
了解汽水的制作过程和工厂制造汽水的不同,知道汽水中常见的添加剂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责任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分工协作的重要性,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展现出对制作汽水的兴趣,并感受到制作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掌握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理解制作汽水的原理。
难点:
理解并解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原理,以及气泡在汽水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在炎热的夏天,老师手持一瓶冰镇汽水,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喝完汽水后会感觉特别凉爽吗?”通过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汽水中的气体及其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探究活动提供动力。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观察汽水中的气体 活动内容:让学生观察未开封和刚开封的汽水,注意声音和气泡的变化。 探究活动二:验证气泡成分 活动内容:通过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探究活动三:自制柠檬汽水 活动内容:学生分组制作柠檬汽水,包括挤柠檬汁、加糖、加水、加小苏打等步骤。 探究活动四:比较自制与工厂汽水 活动内容:比较自制汽水和市场上购买的汽水在口感、气泡等方面的差异,并阅读汽水配料表。 探究活动五:探究汽水的保存方法 活动内容:讨论并实验不同保存方法对汽水气泡和口感的影响。 通过直观观察,让学生初步感受汽水中气体的存在及其作用。 通过实验验证气泡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亲手制作汽水,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制作汽水的化学原理。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工厂制造汽水的复杂性和添加剂的使用,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持汽水的气泡和口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变化与汽水制作类似,如发酵、呼吸作用等,并讨论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生活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知识总结 汽水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由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 制作汽水的原料包括水、糖、柠檬酸(或柠檬汁)和小苏打。 工厂制造的汽水常含有添加剂,长期饮用可能影响健康。 气泡在汽水中起到增加口感和带走热量的作用。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工厂汽水中的气体,是把____气体加压降温,直接溶解在配有适量糖、柠檬酸、香料等的水里。
答案:二氧化碳
2.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____变浑浊。
答案:石灰水
3. ____和____混合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
答案:白醋,小苏打
4. 汽水中常见的添加剂有____、____等。
答案:咖啡因,食用色素
(二)、判断题:
1. 长期喝汽水有利于消化。()
答案:错
2.自制汽水与工业生产汽水原理一样。()
答案:错
3. 小苏打倒入白醋冒气泡了便产生了新的物质。()
答案:对
(三)、选择题:
1. 在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中,产生气泡的物质是()。
A. 小苏打 B. 水 C. 色素
答案:A
2.溶解在汽水中的气体是()。
A. 空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答案:C
3. 汽水中含有(),经常饮用会危害健康。
A. 咖啡因 B. 白醋 C. 小苏打
答案:A
(四)、简答题:
1. 为什么制作汽水时需要将塑料瓶拧紧?
答案:将塑料瓶拧紧可以增加瓶内的压强,使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气泡。
2.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工厂制造汽水通常通过加压和降温的方法将二氧化碳直接溶解在水中,并添加多种调味剂和添加剂;而自制汽水则使用简单材料,如柠檬、小苏打等,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3. 制作汽水时加入糖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加入糖可以使汽水具有甜味,改善口感。
4. 如何保持汽水的气泡和口感?
答案:保持汽水的低温、避免摇晃和碰撞、及时饮用等都可以帮助保持汽水的气泡和口感。
实践探究题:
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不同温度下汽水气泡的生成速度和数量。
答案:
1. 准备几瓶相同品牌和规格的汽水,分别放入不同温度的环境中(如冰箱冷冻室、冷藏室、室温、温水等)。
2. 等待一段时间后(如半小时或一小时),同时打开各瓶汽水的瓶盖,观察并记录气泡的生成速度和数量。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温度对汽水气泡的生成速度和数量有影响,较低的温度下气泡生成速度较慢但数量较多;较高的温度下气泡生成速度较快但数量可能较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