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教学规划 1.1《蜡烛的变化》课时教案(含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教学规划 1.1《蜡烛的变化》课时教案(含练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物质的变化
单元主题 《物质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和资料查找等活动,学生将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并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利用物质变化来改善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物理变化指物质在形态、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则涉及物质性质的改变,产生新物质。 物质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科学探究: 基于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内容 识别并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探究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消化、海水晒盐、冶炼金属等。 了解物质变化可能带来的益处和危害,如食物腐烂、铁器生锈、工厂排放等。 学业要求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并能在实验中运用。- 举例说明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物质的变化”为主题,通过四个主要课题——《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制作汽水》和《化学家的研究》,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一课《蜡烛的变化》作为引入,通过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后续课程则进一步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自制汽水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化学家如何研究物质变化等。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物质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而,他们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对物质变化的微观过程、变化规律及其实质缺乏深入理解。因此,本单元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认知引向深入,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 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 培养基于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的科学探究思维。 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探究实践 通过动手制作、实验验证等活动,提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学会使用科学工具和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责任态度 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物质变化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单元结构化活动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物质状态变化的实例(如水蒸发成水蒸气、水凝固成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探究新知 1. 制作蜡烛:通过动手制作蜡烛,观察蜡块在加热后熔化、冷却后凝固的过程,认识物理变化。 2. 燃烧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等),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认识化学变化。 3. 铁钉生锈:通过设计并实施控制变量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4. 制作汽水:通过自制汽水活动,探究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报告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列举实例并讨论其利弊。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思考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减少物质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观察记录、合作交流等情况。 评估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结果性评价 通过实验报告、练习题、课堂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物质变化概念、分类及规律的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第一课时《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观察并记录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
培养学生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过程,学生能够识别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形态变化和化学变化。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实验现象。
科学素养
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基本规律的理解,提升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责任态度
培养学生安全操作实验的习惯,理解科学实验中的责任与义务。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了解蜡烛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别并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形态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
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蜡烛变化的原因,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实验现象和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蜡烛燃烧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蜡烛变化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蜡烛在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吗?”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通过直观的视频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后续的实验观察和讨论做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制作蜡烛 学生分组制作蜡烛,观察并记录蜡块熔化、蜡油凝固的过程。 探究活动2:燃烧蜡烛 观察并记录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如火焰结构、蜡烛变短、产生烟和灰等。 探究活动3:使用工具辅助观察 使用小瓷勺、集气瓶和澄清石灰水等工具,进一步观察并记录燃烧产生的气体。 探究活动4:对比实验 对比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现象,分析两者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探究活动5:讨论与交流 - 学生分组讨论蜡烛变化的原因和背后的科学原理,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蜡烛形态的变化,理解没有新物质生成的过程。 通过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即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即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及其区别。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讨论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照明、装饰、祭祀等。 讨论蜡烛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替代品的使用。 通过生活应用,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知识总结 总结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现象,强调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及其特点。 - 回顾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和注意事项。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同时,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蜡烛主要由石蜡、蜂蜡和______组成。
答案:植物蜡
2. 蜡烛燃烧时,主要产生______和______。
答案:二氧化碳,水蒸气
3. 蜡烛的熔点大约在______℃之间。
答案:50℃-60℃
蜡烛的火焰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组成。
答案:外焰,内焰,焰心
(二)、判断题
1. 蜡烛熔化时产生了新物质。()
答案:×
2. 蜡烛燃烧时,火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答案:√
3. 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对人体无害。()
答案:×(注意:石蜡烟雾可能含有有害物质)
(三)、选择题
1. 蜡烛在受热时会发生哪种变化?
A. 化学变化 B. 物理变化 C. 两者都有
答案:B(熔化是物理变化)
2. 下列哪项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答案:B
蜡烛的火焰中,哪部分温度最低?
A. 外焰 B. 内焰 C. 焰心
答案:C
(四)、简答题
1. 描述蜡烛熔化的过程。
答案:蜡烛在受热时,从固态逐渐变为液态,这个过程称为熔化。液态蜡会沿着蜡烛的形状流动,直到冷却后凝固成固体。
蜡烛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蜡烛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燃料(石蜡)、氧气(空气)和着火点(火焰)。
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和灰是什么?它们是否属于新物质?
答案: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和灰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小颗粒和炭黑等物质,它们属于新物质。
4. 如何减少蜡烛燃烧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可以减少使用蜡烛的频率,选择环保替代品如LED蜡烛或太阳能蜡烛;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使用蜡烛,以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
(五)、实践探究题
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材质的蜡烛(如蜂蜡蜡烛和石蜡蜡烛)在燃烧时的差异。
答案要点:
1. 准备两种不同材质的蜡烛(蜂蜡蜡烛和石蜡蜡烛)。
2. 分别点燃两种蜡烛,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燃烧速度、火焰颜色、产生的烟和灰等现象。
3. 使用工具(如集气瓶和澄清石灰水)收集并检验燃烧产生的气体。
4. 分析比较两种蜡烛在燃烧时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