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第 7 课 百家争鸣(第二课时)【活动 1:温故知新】老子 孔子姓名与字时期与诸侯国创立学派经典著作核心思想政治主张老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涵盖了哲学、文化、政治、文学等多个后世影响 领域,他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活动 2: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 21 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句话,明确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 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 的重要源泉。2.阅读教材第 39 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完成下列问题:(1)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简单学习了他们的生平以及重要的思想主张;(2)序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要求我们关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 家;(3)序言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提醒我们关注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初代思想文化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通过单元目标,我们已经知道,这一新气象指的是 局面的形成。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道老子、孔子其人其事,尤其关注他们的思想主张(上一课时已完成);(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知道这一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及其影响(本课时学习任务)。【学习 1:百家争鸣】阅读教材第 41-42 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速读 41-42 页内容,重点关注战国时期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完成下表。第 1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学派 兵家代表人物 孟子、荀子代表著作孟子:主要思想荀子:(2)百家争鸣的定义:阅读 42 页最后一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派(儒墨道法兵农阴阳等)的代表人物( ),著书立说,提出各种( )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 )问题,也就是当时礼崩乐坏、战乱不休的情况。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 )(选填相同还是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 ),相互( );同时又相互( ),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3)百家争鸣的背景:百家争鸣之所以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背景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政治上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军事上的兼并战争带来的连年战乱等,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即( )农具和(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而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同时,因为身为周朝史官的老子西出函谷、下层没落贵族的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导致“学在( )”格局被打破,( )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 )家、( )家、( )家、( )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兵家、农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纵横家、医家、杨朱学派等。(4)战国时期的儒家:战国时期,儒家是当时影响极大的一个学派,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和(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并称,二者在很多地方也很相似,比如孔子是商王朝的后裔,孟子是鲁国公族后裔,比如孟子也是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出身贵族但家道中落,孟母三迁反映的正是孟母对孟子教育的重视。据说孟子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或其门人),子思受教于曾子,曾子是孔子比较重要的学生之一,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比较清晰,作为孔子四五世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发扬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在政治上主张实行第 2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与孔子的反对( )一脉相承。孟子的思想被保存在( )一书中,如“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从正反两个层面论证了统治者施行( )的必要性:如果实行仁政,则百姓可以用心生产,父母兄弟幸福和睦,战时自发保家卫国;如果实行苛政,则百姓无法安心生产,父母兄弟遭殃离散,战时无心保家卫国。“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强调了统治者施行仁政得效果,即人才效力,人民辛勤,商贾云集,旅人无忧,志士赴死,这种情况下,仁者自然无敌。孟子最难能可贵的是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即( )为贵,社稷次之,( )为轻,在对人民、国家、统治者进行排序时,孟子把人民排在第一位,国家排在第二位,统治者排在人民和国家的后面。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孟子认为得( )才能得天下,在拥护如汤武革命一般的( )战争,再次强调“仁者无敌”,呼吁仁政!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发扬了孔子提倡的“君子”之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倡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面对富贵,我们不能乱了心智,面对贫困,我们不能改变操守,面对强权,我们不能屈服投降!这就是孟子,一个继承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奔走游说的诸子之一,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孟子的思想,可以课下找来《孟子》阅读一番。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荀子,在政治主张上,荀子主张实行( ),即提倡( )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这一主张,既继承了儒家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按照西周的制度来重建社会秩序的主张,又蕴含有法家思想,所以荀子的两大弟子李斯和韩非子都被归为法家,也就不难理解了。荀子的思想内容被保存在( )一书中,该书 32 篇,分为《劝学》《王制》《天论》等,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 22 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 5 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 5 篇。各篇内容极其丰富,包含了荀子的政治、经济、教育、哲学、伦理、文学、音乐、军事等各方面的思想,是今人研究和了解荀子学术思想的主要著作,同时也是人们了解战国末期社会政治状况、学术的发展演变等的重第 3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要资料,更是今人习读古文的绝好读本。如《荀子》中著名的《劝学》篇部分内容如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道出了学习贵在专一坚持的道理,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启发意义。同时,荀子又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他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像儒家,反而更像道家。或许,这就是荀子,一个客观、博学的诸子,说他是儒家,但思想主体在儒家之外,又兼具其他学派,教出的一个弟子,更是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故事,或许能很好地反映百家争鸣的盛况,反映各学派之间的取长补短。想要更多了解荀子,可以课下找来《荀子》阅读一番。(5)战国时期的墨家:墨家的创始人是( ),这是一位特别让人敬佩的哲人,不仅是因为他主张“( )”“( )”,要求人们互爱胡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而且他本人也是这样践行的。在《墨子 公输》(上节课的课后阅读材料)中,就记录了墨子为了劝阻强大的楚国攻打弱小的宋国,不顾自身安危,独自一人南下,面对公输盘、楚王,以言语、演习等,劝阻他们发动战争并最终成功的故事。这极有可能是《墨子》记录下的真实历史,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真的有这样一位哲人,为了践行自己的理想,身体力行,不顾自身安危,也不在意他人的误解(回程中过宋不纳),只为天下苍生,只为兼爱非攻!这样一位可敬的哲人,在( )一书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如在《非攻》篇(上节课的课后阅读材料)中,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阐述了“非攻反战”的理念,在《公输》篇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兼爱”(博爱天下所有人)胸怀和“非攻”信念。在《尚贤》篇中,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有能则举之”(教材 43 页课后活动 2),表达了他“尚贤”的主张,即要选( )的人治理国家;在《节用》篇中,他说:“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直截了当地批判了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 ),是为“尚俭”。在《尚同》篇中,他说:“察国君之所以治国而国治者,何故之以也 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主张统一思想,这一主张后来一直在践行,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之一。第 4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如果说其他诸子百家都偏文的话,那么墨子本身其实还是有点偏理的,阅读 42 页“相关史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墨子》一书不仅是思想哲学著作,还包含了许多( )理论,如《墨经》中论述了( )、( )、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 )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内容,在你们八年级开始学习《物理》学科时,将会有所涉猎。墨子“非攻”,并非单纯以口舌之利,从《公输》中的记载可以看出,为了彻底打消楚王和公输盘攻打宋国的念头,墨子与公输盘进行了一场演习,墨子胜率 100%,这是因为墨子非常注重守城总结,在《城守篇》中,墨子及其门人就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等,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这就是墨子,一个可敬可叹的哲人与全才,想真正了解他,还是建议读读《墨子》!(6)战国时期的道家:如果说墨子是诸子百家中最可敬的哲人,那么庄子必然是诸子百家中最可爱的哲人了,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庄子与东明的缘分(庄子故里一说是东明,一说是商丘,还有其他说法),更因为庄子的思想。在道家学派中,“老庄”并称,这个“老庄”,可不是“高老庄”这种的词,而是指两位哲人,“老”指的是老子,“庄”指的自然就是( )了。依托道家发展而来的道教神话中,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对就是《西游记》里被猴哥偷仙丹,童子、青牛都下界的那位“老倌”,庄子则被奉为“南华真人”,所以现在明白我们这里的某个超市为何叫“南华超市”,某个公元叫“南华公园”了吧,南华公园最西边的那个雕塑,就是庄子雕塑。庄子著有( )一书,太史公司马迁评价这本书时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鲲化大鹏、井底之蛙、望洋兴叹、朝三暮四、邯郸学步、庖丁解牛等既有趣又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正是通过这些故事,庄子阐明了自己的思想,比如强调要顺应( )和民心,这一主张既继承了道家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又吸收了儒家行仁政重民心的思想。不过庄子的书重,更多的还是隐逸,体现的是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 )自由,保持( )独立的思想,比如我们课后阅读材料中的《秋水》篇记载的小故事,当年庄子在濮水(就是流经我们这里的一条河流,我们北面的濮阳为啥叫濮阳,因为山南水北为阳,濮阳的意思就是在濮水的北面)垂钓,悠然自得,楚国国君想请他去楚国担任国相,庄子却说自己宁愿做一个曳尾涂中的自由之龟,也不愿去做一个被供奉在庙堂之上的朽木神龟。这个故事中,庄子看似放弃了一般人看重的高官厚禄,但他得到的是他更看重的自由与独立。这样的行为,我们一般人或许做不到,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了解。第 5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在《百家争鸣》这一课中,老师已经推荐了诸如《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墨子》等经典,但相对来说,对初中的同学们来说,可读性最强的还是《庄子》和《论语》,一个有意思,一个好理解,建议课下有时间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7)战国时期的法家: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 )、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比如商鞅变法,主要依靠法令,严刑峻法管束人民,奖励耕战激励人民,韩国申不害变法,比较依靠权术,即通过权术,让臣下害怕国君,进而服从国君命令。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 ),他反对空谈( ),很明显矛头直接指向了儒家,他强调( )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力,建立( )统治。他的学说保留在( )一书中,后来完成统一的秦始皇看到他的著作时,曾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如果能够见到韩非子本人,朕(我)死了都不遗憾了。然后,他就见到了韩非子,再然后,韩非子死了……不过最后,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践行了韩非的主张。《韩非子》这一著作,现在不太建议同学们去阅读,虽然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但很多内容,权谋味比较重,少年阅读容易被带偏。同学们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吧。(8)战国时期的兵家:兵家也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派,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怎么打仗的学派,春秋战国战争这么多,关于战争的理论,在战争的实践下,自然总结升华而出啦。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 ),被人尊称为“孙子”,他的著作( )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力量的基础。战国时期,由于兼并战争频繁且激烈,所以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颇丰,如前面学到的吴起、孙膑等都撰有兵法著作,即《吴子》《孙膑兵法》等,这些著作大多失传,如今难窥全貌,甚至有人一度以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人,《孙子兵法》就是《孙膑兵法》,但是,这个时候,又得感谢考古发掘成果了,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孙膑兵法》残简,经整理后识读一万一千余字,为我们再现了《孙膑兵法》的部分内容。(9)百家争鸣的盛况:简单了解过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张之后,我们可以畅想一下百家争鸣的盛况。儒道争锋:儒家提倡有为,道家主张无为。畅想一下,他们会进行怎样的交锋?儒墨争雄:儒家提倡仁爱,推己及人,墨家提倡兼爱,泛爱大众;儒家反对不义之战,墨家反对一切战争。当他们遭遇后,会开展怎么样的激烈争辩?第 6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儒法争用:儒家提倡德政爱民,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这两大学派的人,又会进行什么样的激辩与实践呢?在教材 43 页的“知识拓展”中,我们还能了解到,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专门设置了“( )学宫”(位于如今山东淄博),成为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场所,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的不同学者,在这里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促进战国时期的( )繁荣起了重要作用。(10)百家争鸣的影响: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各个学派之间,在阐述自己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机会,必然会抨击其他学派的不同主张,这样一来,学派之间必然会进行激烈的辩论。为了赢得辩论,更为了完善主张,更好地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激烈辩论中,各个学派必然会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样的百家争鸣,是理论的碰撞,是思想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先秦诸子相互成就,共同进步,必然会促进( )的繁荣。以我们后人的目光来看,这是我国古代第( )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从中华文化的广博深度来看,诸子百家的各种主张,都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道家的顺应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指导着我们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所追求的精神自由、人格独立,更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追求。道家的无为,看似消极,但当我们太过疲累时,是不是可以暂时遁入逍遥之境,放空身心,得一时安闲。儒家的仁者爱人,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儒家的积极有为,浩然正气,更是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让我们做人做事,都不偏不倚。墨家的兼爱非攻,不仅适用于当年的春秋战国,更适用于如今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墨子这样为世界和平奔走的理想主义者,总是最让人钦佩!墨家的尚贤尚俭,也在告诉我们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商鞅变法告诉我们,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及时的变革可以推动历史的进步。法家的以法治国,与我们现在的依法治国,虽然有所差异,但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历史借鉴。“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 诸子》中所总结的那样,虽然先秦诸子已经距今两千多年,这漫长的时间,足以让沧海变桑田,足以让金石销靡无形,但百家争鸣的余音,依然萦绕在中第 7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华大地,他们的思想,已然在华夏生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习 2:总结归纳】必备知识重点:(1)百家争鸣的定义:战国时期(时间),儒墨道法兵农阴阳名杂纵横等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战国时期兵戈不休等社会问题,因思想、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各学派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我们把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称之为“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张: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主张礼治,以尊卑等级维系社会秩序;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博爱天下;道家庄子强调顺茵自然和民心,追求人生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法家韩非子强调依法治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兵家著书立说,阐述战争理论,专治一切不服。(3)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经济基础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2)时空观念:理解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主张及其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了解这背后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频繁、社会变革等,知人论世,能够在历史大背景下看诸子百家。(3)史料实证:结合《孟子》《墨子》《庄子》等著作,理解教材总结的各家学派主张,培养对经典的阅读兴趣。(4)历史解释:能够结合所学,简单说出儒墨道法等代表人物的主张,并简单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否适合当时的社会。(5)家国情怀: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等都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伟大哲人,通过本课学习,能够简单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感悟古代哲人的生活境遇与深邃思想。尤其建议深入了解墨子与庄子,一个兼爱天下,一个超脱凡尘,他们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了解与学习。第 8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教学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7课 百家争鸣(第二课时)【整体教学思路——课本+导学案+课件】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试着依据2024版七上教材,编写了对应的导学案。导学案以“温故知新”“确定学习目标”“进行内容学习”“进行学习总结”“核心素养体现”“重点知识背诵”为基本栏目,详细展现了课堂教学思路,力求做到学生拿着导学案,对着教材,就可完成自学的程度。接着制作了与导学案相配套的课件,包括PPT版课件和希沃课件,根据课堂情况,优先使用希沃课件,借助希沃课件可以实时批注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导学案,然后借助提前准备好的动画展示,与学生一起在对答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完成历史课堂教学。最后,通过“进行学习总结”“核心素养体现”“重点知识背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落实每节课的历史学习;老师则通过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的方式,快速掌握学生的上课情况,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后面计划再创作一个同步训练,包含“基础知识掌握”“重点难点理解”“中考真题演练”“要点考点背诵”等栏目,作为课后作业,检验每节课的教学成果。【本课教学思路——把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融合在一起】学历史就是学文化,所以百家争鸣这一课,打算用两节课,花两课时来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带领学生学习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与著作,还有百家争鸣的表现、原因与影响。为了更全面地展现诸子百家的思想,会大量引用如《墨子 公输》《庄子 秋水》等内容,带领学生通过简单解读原著内容,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激发学生了解先秦诸子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这些图书,更全面地了解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了解历史课背后悠久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中国文化。【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经济基础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2)时空观念:理解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主张及其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了解这背后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频繁、社会变革等,知人论世,能够在历史大背景下看诸子百家。(2)史料实证:结合《孟子》《墨子》《庄子》等著作,理解教材总结的各家学派主张,培养对经典的阅读兴趣。(3)历史解释:能够结合所学,简单说出儒墨道法等代表人物的主张,并简单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否适合当时的社会。(4)家国情怀: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等都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伟大哲人,通过本课学习,能够简单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感悟古代哲人的生活境遇与深邃思想。尤其建议深入了解墨子与庄子,一个兼爱天下,一个超脱凡尘,他们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了解与学习。【学习目标】理解百家争鸣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现象及其意义,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师:通过列表格的形式,回顾老子和孔子的相关内容。生:回顾老子与孔子的香瓜内容,完成导学案相应表格。二、导入新课:师:以一个视频导入:这个音乐MV,咏唱的是春秋战国,歌颂的是诸子百家,展现的是百家争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伟大的时代,聆听先哲的千古绝响。三、讲授新课确定学习目标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21页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要求(课标要求),完成导学案,初步了解学习目标。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完成导学案,了解本课的课标要求。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39页的序言,引导学生发现序言中的关键内容和提出的问题。生:阅读序言,发现问题,完成导学案。师:带领学生综合单元要求和序言,拟定学习目标。生:拟定学习目标。学习:百家争鸣师:以导学案为主,结合配套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一步步阅读教材内容,筛选出有用信息,填入导学案的挖空部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导学案的时候,老师在台下走动观察,并不时提醒。这一课,鉴于思想文化的特殊性,为了学历史的同时传承文化,所以导学案中大量引用《墨子》《庄子》《孟子》《荀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原典了解思想家思想。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内容,完成相应问题,学习发现历史信息,阅读原典,培养学习兴趣。师:首先引导学生速读41-42页内容,完成导学案相应表格,初步了解儒墨道法兵等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和思想主张。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初步了解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师:接着通过课件展示问题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定义。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导学案提示,完成导学案的同时,了解百家争鸣的定义。师:结合前文所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温故知新,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百家争鸣的背景:百家争鸣之所以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背景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政治上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军事上的兼并战争带来的连年战乱等,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即(铁制)农具和(牛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而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同时,因为身为周朝史官的老子西出函谷、下层没落贵族的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导致“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兵家、农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纵横家、医家、杨朱学派等。师:接着通过分列的方式,逐一学习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结合教材和导学案的内容,初步了解二儒墨道法兵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等人的基本信息。师:对于孟子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应内容,完成导学案对应部分,借助导学案展示的阅读材料,结合课件,简单讲述孟子的事迹和思想。生:学习了解孟子其人其思。师:为了展示孟子的“仁政”主张,引用了两段《孟子》的原文;为了更全面介绍孟子,培养家国情怀,着重介绍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大丈夫”的论点。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结合教材和导学案,了解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和“大丈夫”的论点,汲取古人智慧,培养家国情怀。师:完成孟子的学习后,带领学生了解荀子。。生:借助课本、导学案,听老师的讲述,简单了解荀子。师:荀子的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分析荀子思想中的儒家特点和非儒家特点。在政治主张上,荀子主张实行(礼治),即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这一主张,既继承了儒家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按照西周的制度来重建社会秩序的主张,又蕴含有法家思想,所以荀子的两大弟子李斯和韩非子都被归为法家,也就不难理解了。生:简单了解荀子的思想。师:为了更全面地展示荀子和《荀子》,结合初中生特点,特地引用《荀子》的《劝学篇》部分内容,带领学生简单学习,了解《荀子》的文风特点,试着培养学生对《荀子》的阅读兴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道出了学习贵在专一坚持的道理,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启发意义。生:和老师一起阅读《劝学》,感悟《荀子》的文风特点,汲取古人智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师:最后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课下自主阅读《荀子》。师:完成儒家的学习后,带领学生开始墨家墨子的学习。因为之前已经布置了《墨子 非攻》和《墨子 公输》的课后阅读,所以墨子的学习会适当加快进度。生:结合课后阅读材料、教材和导学案,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墨子。师:与墨子相关的内容比较多,所以会结合教材,通过引用《墨子》原文等,全面介绍墨子的思想主张,尽量培养学生对墨子的好奇与兴趣。生:了解墨子的相关事迹和思想主张。师:完成墨子的学习后,最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阅读《墨子》,了解墨子。这就是墨子,一个可敬可叹的哲人与全才,想真正了解他,还是建议读读《墨子》!师:接着是庄子的学习,庄子故里有多个说法,因为东明正是其中之一,所以庄子的学习,不仅是教材内容,还具有地方史特色,因此内容相对多一些。如果说墨子是诸子百家中最可敬的哲人,那么庄子必然是诸子百家中最可爱的哲人了,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庄子与东明的缘分(庄子故里一说是东明,一说是商丘,还有其他说法),更因为庄子的思想。在道家学派中,“老庄”并称,这个“老庄”,可不是“高老庄”这种的词,而是指两位哲人,“老”指的是老子,“庄”指的自然就是(庄子)了。依托道家发展而来的道教神话中,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对就是《西游记》里被猴哥偷仙丹,童子、青牛都下界的那位“老倌”,庄子则被奉为“南华真人”,所以现在明白我们这里的某个超市为何叫“南华超市”,某个公元叫“南华公园”了吧,南华公园最西边的那个雕塑,就是庄子雕塑生:了解庄子与东明的渊源,理解东明南华公园、庄寨庄子观等地与庄子的渊源。师:对于庄子的学习,首先从《庄子》开始,引导学生了解《庄子》中有关的成语故事,如鲲化大鹏、井底之蛙、望洋兴叹、朝三暮四、邯郸学步、庖丁解牛等既有趣又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同时展示王者荣耀中的庄子骑鲲形象、庄子漫画等,吸引学生兴趣。生:通过多方面了解庄子。师:通过庄子辞楚国之聘的故事,借助“濮水”与如今的濮阳等时空名词,再次强调庄子与东明的渊源,同时展示庄子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思想,生:了解庄子对自由、独立的追求。师:最后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庄子》,了解庄子。在《百家争鸣》这一课中,老师已经推荐了诸如《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墨子》等经典,但相对来说,对初中的同学们来说,可读性最强的还是《庄子》和《论语》,一个有意思,一个好理解,建议课下有时间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师:完成庄子的学习后,开始法家的学习。鉴于此时时间已经不算多,而且法家的内容,后面第9课时也会涉及,所以对于法家的学习相对简单,主要是介绍法家的主张,韩非其人和他的主张,以及他与秦始皇不得不说的二三事。韩非子的学说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后来完成统一的秦始皇看到他的著作时,曾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如果能够见到韩非子本人,朕(我)死了都不遗憾了。然后,他就见到了韩非子,再然后,韩非子死了……不过最后,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践行了韩非的主张。简单来说,秦始皇、韩非和李斯经历了这么一个关系历程:首先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是师兄弟;接着,秦始皇因为读过《韩非子》,成了韩非的“粉丝”;李斯给秦始皇说《韩非子》的作者还没死呢,还活着呢,就是俺的师弟韩非,在韩国呢;于是秦始皇为了“得到”韩非,发兵攻打韩国;于是韩非来到了秦国。但是“粉丝”见面成功后,因为韩非口吃,因为韩非是七雄之一韩国的宗室,所以他的主张和秦始皇扫灭六国的主张可能不同,更因为李斯的谗言,于是最终,韩非被下狱了,最后死在了狱中……生:了解法家与韩非。《韩非子》这一著作,现在不太建议同学们去阅读,虽然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但很多内容,权谋味比较重,少年阅读容易被带偏。同学们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吧。师:最后开始学习兵家,主要借助教材,简单了解兵家的情况。生:借助教材和导学案,简单了解兵家的情况师:为了更好地体现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所以专门列举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考古发现,再次展示我们如何通过考古印证历史,再次强调“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展示山东博物馆的网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借助网络搜集史料的能力,提高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生:了解考古印证了《孙膑兵法》。师:完成儒墨道法兵的学习后,再次进行百家争鸣的学习,引导学生畅想百家争鸣的盛况。百家争鸣的盛况:简单了解过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张之后,我们可以畅想一下百家争鸣的盛况。儒道争锋:儒家提倡有为,道家主张无为。畅想一下,他们会进行怎样的交锋?儒墨争雄:儒家提倡仁爱,推己及人,墨家提倡兼爱,泛爱大众;儒家反对不义之战,墨家反对一切战争。当他们遭遇后,会开展怎么样的激烈争辩?儒法争用:儒家提倡德政爱民,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这两大学派的人,又会进行什么样的激辩与实践呢?生:结合自己所学,畅想百家争鸣的盛况,与同学讨论交流。师:分享“古人云”创作的动画视频——百家争鸣,在诙谐幽默中,感受先秦诸子的辩论,借助视频,直观地感受一下百家争鸣可能的盛况。生:借助视频,了解百家争鸣。师:以教材43页的“知识拓展”中的稷下学宫为引子,引导学生在畅想完百家争鸣的盛况后,思考百家争鸣的意义(影响)。生:思考百家争鸣的意义(影响)。师:带领学生总结百家争鸣的意义(影响)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各个学派之间,在阐述自己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机会,必然会抨击其他学派的不同主张,这样一来,学派之间必然会进行激烈的辩论。为了赢得辩论,更为了完善主张,更好地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激烈辩论中,各个学派必然会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样的百家争鸣,是理论的碰撞,是思想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先秦诸子相互成就,共同进步,必然会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以我们后人的目光来看,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从中华文化的广博深度来看,诸子百家的各种主张,都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道家的顺应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指导着我们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所追求的精神自由、人格独立,更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追求。道家的无为,看似消极,但当我们太过疲累时,是不是可以暂时遁入逍遥之境,放空身心,得一时安闲。儒家的仁者爱人,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儒家的积极有为,浩然正气,更是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让我们做人做事,都不偏不倚。墨家的兼爱非攻,不仅适用于当年的春秋战国,更适用于如今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墨子这样为世界和平奔走的理想主义者,总是最让人钦佩!墨家的尚贤尚俭,也在告诉我们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商鞅变法告诉我们,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及时的变革可以推动历史的进步。法家的以法治国,与我们现在的依法治国,虽然有所差异,但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历史借鉴。“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 诸子》中所总结的那样,虽然先秦诸子已经距今两千多年,这漫长的时间,足以让沧海变桑田,足以让金石销靡无形,但百家争鸣的余音,依然萦绕在中华大地,他们的思想,已然在华夏生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生: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影响)师:最后再次播放《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V,在重温这首音乐时,通过所学,体会不一样的感受与理解。生:重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V,理解百家争鸣。(共41张PPT)温故知新——老子与孔子走近历史之千古绝响遗后世第7课 百家争鸣(第二课时)从一个视频开始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个音乐MV咏唱的是春秋战国歌颂的是诸子百家展现的是百家争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伟大的时代聆听先哲的千古绝响1.阅读教材第21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句话,明确课标要求:知道老子、( )的思想和( )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 )的重要源泉。思想文化孔子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老子和孔子外,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2.阅读39页7课序言,完成下列内容: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百家争鸣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理解百家争鸣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现象及其意义,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阅读教材第41-42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学习:百家争鸣(1)速读41-42页内容,重点关注战国时期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完成表格。(2)百家争鸣的定义:阅读42页最后一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派(儒墨道法兵农阴阳等)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也就是当时礼崩乐坏、战乱不休的情况。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学习: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百家争鸣的背景:百家争鸣之所以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背景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政治上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军事上的兼并战争带来的连年战乱等,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即(铁制)农具和(牛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而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习:百家争鸣【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同时,因为身为周朝史官的老子西出函谷、下层没落贵族的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导致“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兵家、农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纵横家、医家、杨朱学派等。学习:百家争鸣(4)战国时期的儒家:战国时期,儒家是当时影响极大的一个学派,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和( )。孟子荀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并称,二者在很多地方也很相似,比如孔子是商王朝的后裔,孟子是鲁国公族后裔,比如孟子也是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出身贵族但家道中落,孟母三迁反映的正是孟母对孟子教育的重视。孟子发扬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在政治上主张实行( ),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与孔子的反对(苛政)一脉相承。仁政学习: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被保存在( )一书中:《孟子》如“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从正反两个层面论证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如果实行仁政,则百姓可以用心生产,父母兄弟幸福和睦,战时自发保家卫国;如果实行苛政,则百姓无法安心生产,父母兄弟遭殃离散,战时无心保家卫国。学习:百家争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强调了统治者施行仁政得效果,即人才效力,人民辛勤,商贾云集,旅人无忧,志士赴死,这种情况下,仁者自然无敌。孟子最难能可贵的是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即( )为贵,社稷次之,( )为轻,在对人民、国家、统治者进行排序时,孟子把人民排在第一位,统治者排在人民国家的后面。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孟子认为得( )才能得天下,在拥护如汤武革命一般的( )战争,再次强调“仁者无敌”,呼吁仁政!民学习:百家争鸣君民心正义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发扬了孔子提倡的“君子”之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倡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面对富贵,我们不能乱了心智,面对贫困,我们不能改变操守,面对强权,我们不能屈服投降!学习:百家争鸣这就是孟子,一个继承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奔走游说的诸子之一,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孟子的思想,可以课下找来《孟子》阅读一番。学习: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荀子,在政治主张上,荀子主张实行( ),即提倡( )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这一主张,既继承了儒家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按照西周的制度来重建社会秩序的主张,又蕴含有法家思想,所以荀子的两大弟子李斯和韩非子都被归为法家,也就不难理解了。学习:百家争鸣礼治礼法荀子的思想内容被保存在( )一书中,该书32篇,分为《劝学》《王制》《天论》等,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各篇内容极其丰富,包含了荀子的政治、经济、教育、哲学、伦理、文学、音乐、军事等各方面的思想,是今人研究和了解荀子学术思想的主要著作,同时也是人们了解战国末期社会政治状况、学术的发展演变等的重要资料,更是今人习读古文的绝好读本。荀子如《荀子》中著名的《劝学》篇部分内容如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道出了学习贵在专一坚持的道理,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启发意义。学习:百家争鸣同时,荀子又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他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像儒家,反而更像道家。或许,这就是荀子,一个客观、博学的诸子,说他是儒家,但思想主体在儒家之外,又兼具其他学派,教出的一个弟子,更是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故事,或许能很好地反映百家争鸣的盛况,反映各学派之间的取长补短。想要更多了解荀子,可以课下找来《荀子》阅读一番。战国时期的墨家:墨家的创始人是( ),这是一位特别让人敬佩的哲人,不仅是因为他主张“( )”“( )”,要求人们互爱胡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而且他本人也是这样践行的。学习:百家争鸣墨子兼爱非攻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知新——墨子的兼爱非攻墨子听说楚国将攻打宋国,急忙赶去楚国……墨子到楚国见到鲁班后,第一句居然是请他帮忙杀人……鲁班拒绝墨子请杀人的请求后,墨子便问:你连一个人都不愿意杀,为何要帮助楚国攻打宋国,杀成千上万人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鲁班服软后,墨子又要去说服楚王停止攻宋见到楚王后,墨子还是不先说战争,而是问小偷的事情?经过类比,把楚国攻宋类比于上述小偷偷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知新——墨子的兼爱非攻楚王服软后,墨子又与鲁班推演攻守……鲁班想杀掉墨子,然后攻宋;但墨子已经置生死于度外最终,墨子凭借一己之力,制止了一场战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兼爱”“非攻”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请思考,此时墨子的内心想法是什么?墨子拯救了宋国后,在返回途中,遭遇了大雨,想去宋国城中避雨,但是刚刚被他拯救的宋国,却不接纳他,导致他在外淋雨……楚宋止战就是最大的胜利;过宋不纳又算得了什么呢!知新——墨子的兼爱非攻墨子为了劝阻强大的楚国攻打弱小的宋国,不顾自身安危,独自一人南下,面对公输盘、楚王,以言语、演习等,劝阻他们发动战争并最终成功的故事。这极有可能是《墨子》记录下的真实历史,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真的有这样一位哲人,为了践行自己的理想,身体力行,不顾自身安危,也不在意他人的误解(回程中过宋不纳),只为天下苍生,只为兼爱非攻!这样一位可敬的哲人,在(《墨子》)一书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如在《非攻》篇中,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阐述了“非攻反战”的理念,在《公输》篇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兼爱”(博爱天下所有人)胸怀和“非攻”信念。学习:百家争鸣在《尚贤》篇中,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有能则举之”,表达了他“尚贤”的主张,即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在《节用》篇中,他说:“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直截了当地批判了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是为“尚俭”。学习:百家争鸣在《尚同》篇中,他说:“察国君之所以治国而国治者,何故之以也 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主张统一思想,这一主张后来一直在践行,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之一。如果说其他诸子百家都偏文的话,那么墨子本身其实还是有点偏理的,《墨子》一书不仅是思想哲学著作,还包含了许多(科学)理论,如《墨经》中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内容,在你们八年级开始学习《物理》学科时,将会有所涉猎。学习:百家争鸣墨子“非攻”,并非单纯以口舌之利,从《公输》中的记载可以看出,为了彻底打消楚王和公输盘攻打宋国的念头,墨子与公输盘进行了一场演习,墨子胜率100%,这是因为墨子非常注重守城总结,在《城守篇》中,墨子及其门人就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等,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这就是墨子,一个可敬可叹的哲人与全才,想真正了解他,还是建议读读《墨子》!战国时期的道家:如果说墨子是诸子百家中最可敬的哲人,那么庄子必然是诸子百家中最可爱的哲人了,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庄子与东明的缘分(庄子故里一说是东明,一说是商丘,还有其他说法),更因为庄子的思想。学习:百家争鸣在道家学派中,“老庄”并称,“老”指的是老子,“庄”指的自然就是(庄子)了。依托道家发展而来的道教神话中,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庄子则被奉为“南华真人”,所以现在明白我们东明这里的某个公园为何叫“南华公园”了吧,南华公园最西边的那个雕塑,就是庄子雕塑。庄子著有(《庄子》)一书,太史公司马迁评价这本书时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鲲化大鹏、井底之蛙、望洋兴叹、朝三暮四、邯郸学步、庖丁解牛等既有趣又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学习:百家争鸣正是通过这些故事,庄子阐明了自己的思想,比如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这一主张既继承了道家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又吸收了儒家行仁政重民心的思想。学习:百家争鸣不过庄子的书重,更多的还是隐逸,体现的是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的思想,比如我们课后阅读材料中的《秋水》篇记载的小故事,当年庄子在濮水(就是流经我们这里的一条河流,我们北面的濮阳为啥叫濮阳,因为山南水北为阳,濮阳的意思就是在濮水的北面)垂钓,悠然自得,楚国国君想请他去楚国担任国相,庄子却说自己宁愿做一个曳尾涂中的自由之龟,也不愿去做一个被供奉在庙堂之上的朽木神龟。这个故事中,庄子看似放弃了一般人看重的高官厚禄,但他得到的是他更看重的自由与独立。这样的行为,我们一般人或许做不到,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了解。学习:百家争鸣在《百家争鸣》这一课中,老师已经推荐了诸如《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墨子》等经典,但相对来说,对初中的同学们来说,可读性最强的还是《庄子》和《论语》,一个有意思,一个好理解,建议课下有时间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战国时期的法家: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 )、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比如商鞅变法,主要依靠法令,严刑峻法管束人民,奖励耕战激励人民,韩国申不害变法,比较依靠权术,即通过权术,让臣下害怕国君,进而服从国君命令。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 ),他反对空谈( ),很明显矛头直接指向了儒家,他强调( )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力,建立( )统治。法令韩非仁义以法中央集权专制学习:百家争鸣韩非他的学说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后来完成统一的秦始皇看到他的著作时,曾感叹如果能够见到韩非子本人,朕(我)死了都不遗憾了。然后,他就见到了韩非子,再然后,韩非子死了……不过最后,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践行了韩非的主张。夫子啊,你写的《韩非子》实在太好啦…真想当面见一见你呀!李斯:陛下,我师弟还活着,就在韩国呢…秦始皇:哦,为了韩非,攻打韩国……秦始皇:啥,你居然结巴,偶像破灭了……秦始皇:啥,你居然心向韩国,你……李斯:师弟呀,赶紧服毒自杀吧,呜呜呜…学习: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兵家:兵家也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派,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怎么打仗的学派,春秋战国战争这么多,关于战争的理论,在战争的实践下,自然总结升华而出。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 ),被人尊称为“孙子”,他的著作( )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力量的基础。战国时期,由于兼并战争频繁且激烈,所以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颇丰,如前面学到的吴起、孙膑等都撰有兵法著作,即《吴子》《孙膑兵法》等。孙武《孙子兵法》学习:百家争鸣《吴子》《孙膑兵法》等著作大多失传,如今难窥全貌,甚至有人一度以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人,《孙子兵法》就是《孙膑兵法》,但是,这个时候,又得感谢考古发掘成果了,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孙膑兵法》残简,经整理后识读一万一千余字,为我们再现了《孙膑兵法》的部分内容。这再次印证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学习: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盛况:简单了解过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张之后,我们可以畅想一下百家争鸣的盛况。学习:百家争鸣学习:百家争鸣通过一个视频简单了解百家争鸣儒道争锋:儒家提倡有为,道家主张无为。畅想一下,他们会进行怎样的交锋?学习:百家争鸣一个积极入世,致力于通过王道复古拯救天下,一个消极避世,给战乱世界开出的“药方”是直接恢复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但是在春秋战国那个大争之世,变法改革才是主流,统治者对于两家主张,或许都不会采纳。儒墨争雄:儒家提倡仁爱,推己及人,墨家提倡兼爱,泛爱大众;儒家反对不义之战,墨家反对一切战争。当他们遭遇后,会开展怎么样的激烈争辩?学习:百家争鸣儒家孔子践行者自己的仁爱,推己及人,墨子提倡兼爱,也身体力行地兼爱众生,墨家或许会说儒家的仁爱虚伪,儒家或许会说墨家的兼爱不切实际,难以实现,但只要是在践行自己的思想,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儒法争用:儒家提倡德政爱民,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两大学派的人,又会进行什么样的激辩与实践呢?学习:百家争鸣在治国理政上,战国时期的历史表明,法家的变法改革、以法治国,更适合当时的大争之世,但是后面的历史又表明,冷冰冰的法律并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最终儒家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表儒里法成为统治者维系统治的最佳组合…韩非: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儒文墨侠:小子你别跑!法家对儒墨的双杀学习:百家争鸣在教材43页的“知识拓展”中,我们还能了解到,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专门设置了“(稷下)学宫”(位于如今山东淄博),成为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场所,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的不同学者,在这里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学习: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影响: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各个学派之间,在阐述自己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机会,必然会抨击其他学派的不同主张,这样一来,学派之间必然会进行激烈的辩论。为了赢得辩论,更为了完善主张,更好地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激烈辩论中,各个学派必然会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样的百家争鸣,是理论的碰撞,是思想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先秦诸子相互成就,共同进步,必然会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以我们后人的目光来看,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从中华文化的广博深度来看,诸子百家的各种主张,都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学习:百家争鸣道家的顺应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指导着我们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所追求的精神自由、人格独立,更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追求。道家的无为,看似消极,但当我们太过疲累时,是不是可以暂时遁入逍遥之境,放空身心,得一时安闲。儒家的仁者爱人,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儒家的积极有为,浩然正气,更是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让我们做人做事,都不偏不倚。墨家的兼爱非攻,不仅适用于当年的春秋战国,更适用于如今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墨子这样为世界和平奔走的理想主义者,总是最让人钦佩!墨家的尚贤尚俭,也在告诉我们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商鞅变法告诉我们,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及时的变革可以推动历史的进步。法家的以法治国,与我们现在的依法治国,虽然有所差异,但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历史借鉴。“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 诸子》中所总结的那样,虽然先秦诸子已经距今两千多年,这漫长的时间,足以让沧海变桑田,足以让金石销靡无形,但百家争鸣的余音,依然萦绕在中华大地,他们的思想,已然在华夏生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千古绝响遗后世(音乐欣赏)重温开头的音乐MV感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7课 百家争鸣(第二课时)【活动1:温故知新】老子 孔子姓名与字 李耳,字聃 孔丘,字仲尼时期与诸侯国 春秋后期楚国 春秋后期鲁国创立学派 道家 儒家经典著作 《老子》,又名《道德经》 《论语》核心思想 “道” “仁”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以德治国后世影响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涵盖了哲学、文化、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他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活动2: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21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句话,明确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2阅读教材第39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完成下列问题:(1)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简单学习了他们的生平以及重要的思想主张;(2)序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要求我们关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3)序言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提醒我们关注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初代思想文化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通过单元目标,我们已经知道,这一新气象指的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道老子、孔子其人其事,尤其关注他们的思想主张(上一课时已完成);(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知道这一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及其影响(本课时学习任务)。【学习1:百家争鸣】阅读教材第41-42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速读41-42页内容,重点关注战国时期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完成下表。学派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代表人物 孟子、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孙子、吴起、孙膑代表著作 《孟子》《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孙子兵法》主要思想 孟子:仁政 民贵君轻 荀子:礼治 兼爱非攻 尚贤尚俭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强调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 ——(2)百家争鸣的定义:阅读42页最后一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派(儒墨道法兵农阴阳等)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也就是当时礼崩乐坏、战乱不休的情况。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选填相同还是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3)百家争鸣的背景:百家争鸣之所以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背景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政治上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军事上的兼并战争带来的连年战乱等,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即(铁制)农具和(牛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而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同时,因为身为周朝史官的老子西出函谷、下层没落贵族的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导致“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兵家、农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纵横家、医家、杨朱学派等。(4)战国时期的儒家:战国时期,儒家是当时影响极大的一个学派,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并称,二者在很多地方也很相似,比如孔子是商王朝的后裔,孟子是鲁国公族后裔,比如孟子也是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出身贵族但家道中落,孟母三迁反映的正是孟母对孟子教育的重视。据说孟子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或其门人),子思受教于曾子,曾子是孔子比较重要的学生之一,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比较清晰,作为孔子四五世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发扬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与孔子的反对(苛政)一脉相承。孟子的思想被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如“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从正反两个层面论证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如果实行仁政,则百姓可以用心生产,父母兄弟幸福和睦,战时自发保家卫国;如果实行苛政,则百姓无法安心生产,父母兄弟遭殃离散,战时无心保家卫国。“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强调了统治者施行仁政得效果,即人才效力,人民辛勤,商贾云集,旅人无忧,志士赴死,这种情况下,仁者自然无敌。孟子最难能可贵的是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对人民、国家、统治者进行排序时,孟子把人民排在第一位,国家排在第二位,统治者排在人民和国家的后面。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孟子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在拥护如汤武革命一般的(正义)战争,再次强调“仁者无敌”,呼吁仁政!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发扬了孔子提倡的“君子”之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倡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面对富贵,我们不能乱了心智,面对贫困,我们不能改变操守,面对强权,我们不能屈服投降!这就是孟子,一个继承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奔走游说的诸子之一,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孟子的思想,可以课下找来《孟子》阅读一番。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荀子,在政治主张上,荀子主张实行(礼治),即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这一主张,既继承了儒家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按照西周的制度来重建社会秩序的主张,又蕴含有法家思想,所以荀子的两大弟子李斯和韩非子都被归为法家,也就不难理解了。荀子的思想内容被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该书32篇,分为《劝学》《王制》《天论》等,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各篇内容极其丰富,包含了荀子的政治、经济、教育、哲学、伦理、文学、音乐、军事等各方面的思想,是今人研究和了解荀子学术思想的主要著作,同时也是人们了解战国末期社会政治状况、学术的发展演变等的重要资料,更是今人习读古文的绝好读本。如《荀子》中著名的《劝学》篇部分内容如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道出了学习贵在专一坚持的道理,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启发意义。同时,荀子又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他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像儒家,反而更像道家。或许,这就是荀子,一个客观、博学的诸子,说他是儒家,但思想主体在儒家之外,又兼具其他学派,教出的一个弟子,更是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故事,或许能很好地反映百家争鸣的盛况,反映各学派之间的取长补短。想要更多了解荀子,可以课下找来《荀子》阅读一番。(5)战国时期的墨家: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这是一位特别让人敬佩的哲人,不仅是因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胡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而且他本人也是这样践行的。在《墨子 公输》(上节课的课后阅读材料)中,就记录了墨子为了劝阻强大的楚国攻打弱小的宋国,不顾自身安危,独自一人南下,面对公输盘、楚王,以言语、演习等,劝阻他们发动战争并最终成功的故事。这极有可能是《墨子》记录下的真实历史,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真的有这样一位哲人,为了践行自己的理想,身体力行,不顾自身安危,也不在意他人的误解(回程中过宋不纳),只为天下苍生,只为兼爱非攻!这样一位可敬的哲人,在(《墨子》)一书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如在《非攻》篇(上节课的课后阅读材料)中,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阐述了“非攻反战”的理念,在《公输》篇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兼爱”(博爱天下所有人)胸怀和“非攻”信念。在《尚贤》篇中,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有能则举之”(教材43页课后活动2),表达了他“尚贤”的主张,即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在《节用》篇中,他说:“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直截了当地批判了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是为“尚俭”。在《尚同》篇中,他说:“察国君之所以治国而国治者,何故之以也 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主张统一思想,这一主张后来一直在践行,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之一。如果说其他诸子百家都偏文的话,那么墨子本身其实还是有点偏理的,阅读42页“相关史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墨子》一书不仅是思想哲学著作,还包含了许多(科学)理论,如《墨经》中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内容,在你们八年级开始学习《物理》学科时,将会有所涉猎。墨子“非攻”,并非单纯以口舌之利,从《公输》中的记载可以看出,为了彻底打消楚王和公输盘攻打宋国的念头,墨子与公输盘进行了一场演习,墨子胜率100%,这是因为墨子非常注重守城总结,在《城守篇》中,墨子及其门人就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等,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这就是墨子,一个可敬可叹的哲人与全才,想真正了解他,还是建议读读《墨子》!(6)战国时期的道家:如果说墨子是诸子百家中最可敬的哲人,那么庄子必然是诸子百家中最可爱的哲人了,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庄子与东明的缘分(庄子故里一说是东明,一说是商丘,还有其他说法),更因为庄子的思想。在道家学派中,“老庄”并称,这个“老庄”,可不是“高老庄”这种的词,而是指两位哲人,“老”指的是老子,“庄”指的自然就是(庄子)了。依托道家发展而来的道教神话中,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对就是《西游记》里被猴哥偷仙丹,童子、青牛都下界的那位“老倌”,庄子则被奉为“南华真人”,所以现在明白我们这里的某个超市为何叫“南华超市”,某个公元叫“南华公园”了吧,南华公园最西边的那个雕塑,就是庄子雕塑。庄子著有(《庄子》)一书,太史公司马迁评价这本书时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鲲化大鹏、井底之蛙、望洋兴叹、朝三暮四、邯郸学步、庖丁解牛等既有趣又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正是通过这些故事,庄子阐明了自己的思想,比如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这一主张既继承了道家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又吸收了儒家行仁政重民心的思想。不过庄子的书重,更多的还是隐逸,体现的是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的思想,比如我们课后阅读材料中的《秋水》篇记载的小故事,当年庄子在濮水(就是流经我们这里的一条河流,我们北面的濮阳为啥叫濮阳,因为山南水北为阳,濮阳的意思就是在濮水的北面)垂钓,悠然自得,楚国国君想请他去楚国担任国相,庄子却说自己宁愿做一个曳尾涂中的自由之龟,也不愿去做一个被供奉在庙堂之上的朽木神龟。这个故事中,庄子看似放弃了一般人看重的高官厚禄,但他得到的是他更看重的自由与独立。这样的行为,我们一般人或许做不到,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了解。在《百家争鸣》这一课中,老师已经推荐了诸如《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墨子》等经典,但相对来说,对初中的同学们来说,可读性最强的还是《庄子》和《论语》,一个有意思,一个好理解,建议课下有时间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7)战国时期的法家: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比如商鞅变法,主要依靠法令,严刑峻法管束人民,奖励耕战激励人民,韩国申不害变法,比较依靠权术,即通过权术,让臣下害怕国君,进而服从国君命令。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他反对空谈(仁义),很明显矛头直接指向了儒家,他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力,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他的学说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后来完成统一的秦始皇看到他的著作时,曾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如果能够见到韩非子本人,朕(我)死了都不遗憾了。然后,他就见到了韩非子,再然后,韩非子死了……不过最后,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践行了韩非的主张。《韩非子》这一著作,现在不太建议同学们去阅读,虽然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但很多内容,权谋味比较重,少年阅读容易被带偏。同学们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吧。(8)战国时期的兵家:兵家也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派,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怎么打仗的学派,春秋战国战争这么多,关于战争的理论,在战争的实践下,自然总结升华而出啦。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被人尊称为“孙子”,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力量的基础。战国时期,由于兼并战争频繁且激烈,所以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颇丰,如前面学到的吴起、孙膑等都撰有兵法著作,即《吴子》《孙膑兵法》等,这些著作大多失传,如今难窥全貌,甚至有人一度以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人,《孙子兵法》就是《孙膑兵法》,但是,这个时候,又得感谢考古发掘成果了,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孙膑兵法》残简,经整理后识读一万一千余字,为我们再现了《孙膑兵法》的部分内容。(9)百家争鸣的盛况:简单了解过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张之后,我们可以畅想一下百家争鸣的盛况。儒道争锋:儒家提倡有为,道家主张无为。畅想一下,他们会进行怎样的交锋?一个积极入世,致力于通过王道复古拯救天下,一个消极避世,给战乱世界开出的“药房”是直接恢复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但是在春秋战国那个大争之世,变法改革才是主流,统治者对于两家主张,或许都不会采纳。儒墨争雄:儒家提倡仁爱,推己及人,墨家提倡兼爱,泛爱大众;儒家反对不义之战,墨家反对一切战争。当他们遭遇后,会开展怎么样的激烈争辩?儒家孔子践行者自己的仁爱,推己及人,墨子提倡兼爱,也身体力行地兼爱众生,墨家或许会说儒家的仁爱虚伪,儒家或许会说墨家的兼爱不切实际,难以实现,但只要是在践行自己的思想,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儒法争用:儒家提倡德政爱民,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这两大学派的人,又会进行什么样的激辩与实践呢?在治国理政上,战国时期的历史表明,法家的变法改革、以法治国,更适合当时的大争之世,但是后面的历史又表明,单纯冷冰冰的法律并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最终儒家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表儒里法成为统治者维系统治的最佳组合……在教材43页的“知识拓展”中,我们还能了解到,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专门设置了“(稷下)学宫”(位于如今山东淄博),成为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场所,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的不同学者,在这里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10)百家争鸣的影响: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各个学派之间,在阐述自己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机会,必然会抨击其他学派的不同主张,这样一来,学派之间必然会进行激烈的辩论。为了赢得辩论,更为了完善主张,更好地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激烈辩论中,各个学派必然会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样的百家争鸣,是理论的碰撞,是思想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先秦诸子相互成就,共同进步,必然会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以我们后人的目光来看,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从中华文化的广博深度来看,诸子百家的各种主张,都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道家的顺应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指导着我们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所追求的精神自由、人格独立,更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追求。道家的无为,看似消极,但当我们太过疲累时,是不是可以暂时遁入逍遥之境,放空身心,得一时安闲。儒家的仁者爱人,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儒家的积极有为,浩然正气,更是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让我们做人做事,都不偏不倚。墨家的兼爱非攻,不仅适用于当年的春秋战国,更适用于如今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墨子这样为世界和平奔走的理想主义者,总是最让人钦佩!墨家的尚贤尚俭,也在告诉我们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商鞅变法告诉我们,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及时的变革可以推动历史的进步。法家的以法治国,与我们现在的依法治国,虽然有所差异,但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历史借鉴。“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 诸子》中所总结的那样,虽然先秦诸子已经距今两千多年,这漫长的时间,足以让沧海变桑田,足以让金石销靡无形,但百家争鸣的余音,依然萦绕在中华大地,他们的思想,已然在华夏生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习2:总结归纳】必备知识重点:(1)百家争鸣的定义:战国时期(时间),儒墨道法兵农阴阳名杂纵横等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战国时期兵戈不休等社会问题,因思想、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各学派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我们把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称之为“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张: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主张礼治,以尊卑等级维系社会秩序;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博爱天下;道家庄子强调顺茵自然和民心,追求人生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法家韩非子强调依法治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兵家著书立说,阐述战争理论,专治一切不服。(3)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经济基础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2)时空观念:理解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主张及其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了解这背后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频繁、社会变革等,知人论世,能够在历史大背景下看诸子百家。(2)史料实证:结合《孟子》《墨子》《庄子》等著作,理解教材总结的各家学派主张,培养对经典的阅读兴趣。(3)历史解释:能够结合所学,简单说出儒墨道法等代表人物的主张,并简单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否适合当时的社会。(4)家国情怀: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等都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伟大哲人,通过本课学习,能够简单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感悟古代哲人的生活境遇与深邃思想。尤其建议深入了解墨子与庄子,一个兼爱天下,一个超脱凡尘,他们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了解与学习。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7课 百家争鸣(第二课时)【活动1:温故知新】老子 孔子姓名与字时期与诸侯国创立学派经典著作核心思想政治主张后世影响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涵盖了哲学、文化、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他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活动2: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21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一句话,明确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 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 的重要源泉。2.阅读教材第39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完成下列问题:(1)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简单学习了他们的生平以及重要的思想主张;(2)序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要求我们关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 家;(3)序言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提醒我们关注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初代思想文化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通过单元目标,我们已经知道,这一新气象指的是 局面的形成。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道老子、孔子其人其事,尤其关注他们的思想主张(上一课时已完成);(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知道这一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现象及其影响(本课时学习任务)。【学习1:百家争鸣】阅读教材第41-42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速读41-42页内容,重点关注战国时期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完成下表。学派 兵家代表人物 孟子、荀子代表著作主要思想 孟子: 荀子:(2)百家争鸣的定义:阅读42页最后一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派(儒墨道法兵农阴阳等)的代表人物( ),著书立说,提出各种( )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 )问题,也就是当时礼崩乐坏、战乱不休的情况。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 )(选填相同还是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 ),相互( );同时又相互( ),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3)百家争鸣的背景:百家争鸣之所以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背景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政治上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军事上的兼并战争带来的连年战乱等,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即( )农具和(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而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同时,因为身为周朝史官的老子西出函谷、下层没落贵族的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导致“学在( )”格局被打破,( )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 )家、( )家、( )家、( )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兵家、农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纵横家、医家、杨朱学派等。(4)战国时期的儒家:战国时期,儒家是当时影响极大的一个学派,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和(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并称,二者在很多地方也很相似,比如孔子是商王朝的后裔,孟子是鲁国公族后裔,比如孟子也是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出身贵族但家道中落,孟母三迁反映的正是孟母对孟子教育的重视。据说孟子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或其门人),子思受教于曾子,曾子是孔子比较重要的学生之一,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比较清晰,作为孔子四五世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发扬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在政治上主张实行( ),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与孔子的反对( )一脉相承。孟子的思想被保存在( )一书中,如“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从正反两个层面论证了统治者施行( )的必要性:如果实行仁政,则百姓可以用心生产,父母兄弟幸福和睦,战时自发保家卫国;如果实行苛政,则百姓无法安心生产,父母兄弟遭殃离散,战时无心保家卫国。“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强调了统治者施行仁政得效果,即人才效力,人民辛勤,商贾云集,旅人无忧,志士赴死,这种情况下,仁者自然无敌。孟子最难能可贵的是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即( )为贵,社稷次之,( )为轻,在对人民、国家、统治者进行排序时,孟子把人民排在第一位,国家排在第二位,统治者排在人民和国家的后面。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孟子认为得( )才能得天下,在拥护如汤武革命一般的( )战争,再次强调“仁者无敌”,呼吁仁政!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发扬了孔子提倡的“君子”之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倡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面对富贵,我们不能乱了心智,面对贫困,我们不能改变操守,面对强权,我们不能屈服投降!这就是孟子,一个继承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奔走游说的诸子之一,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孟子的思想,可以课下找来《孟子》阅读一番。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荀子,在政治主张上,荀子主张实行( ),即提倡( )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这一主张,既继承了儒家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按照西周的制度来重建社会秩序的主张,又蕴含有法家思想,所以荀子的两大弟子李斯和韩非子都被归为法家,也就不难理解了。荀子的思想内容被保存在( )一书中,该书32篇,分为《劝学》《王制》《天论》等,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各篇内容极其丰富,包含了荀子的政治、经济、教育、哲学、伦理、文学、音乐、军事等各方面的思想,是今人研究和了解荀子学术思想的主要著作,同时也是人们了解战国末期社会政治状况、学术的发展演变等的重要资料,更是今人习读古文的绝好读本。如《荀子》中著名的《劝学》篇部分内容如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道出了学习贵在专一坚持的道理,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启发意义。同时,荀子又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他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像儒家,反而更像道家。或许,这就是荀子,一个客观、博学的诸子,说他是儒家,但思想主体在儒家之外,又兼具其他学派,教出的一个弟子,更是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故事,或许能很好地反映百家争鸣的盛况,反映各学派之间的取长补短。想要更多了解荀子,可以课下找来《荀子》阅读一番。(5)战国时期的墨家:墨家的创始人是( ),这是一位特别让人敬佩的哲人,不仅是因为他主张“( )”“( )”,要求人们互爱胡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而且他本人也是这样践行的。在《墨子 公输》(上节课的课后阅读材料)中,就记录了墨子为了劝阻强大的楚国攻打弱小的宋国,不顾自身安危,独自一人南下,面对公输盘、楚王,以言语、演习等,劝阻他们发动战争并最终成功的故事。这极有可能是《墨子》记录下的真实历史,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真的有这样一位哲人,为了践行自己的理想,身体力行,不顾自身安危,也不在意他人的误解(回程中过宋不纳),只为天下苍生,只为兼爱非攻!这样一位可敬的哲人,在( )一书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如在《非攻》篇(上节课的课后阅读材料)中,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阐述了“非攻反战”的理念,在《公输》篇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兼爱”(博爱天下所有人)胸怀和“非攻”信念。在《尚贤》篇中,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有能则举之”(教材43页课后活动2),表达了他“尚贤”的主张,即要选( )的人治理国家;在《节用》篇中,他说:“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直截了当地批判了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 ),是为“尚俭”。在《尚同》篇中,他说:“察国君之所以治国而国治者,何故之以也 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主张统一思想,这一主张后来一直在践行,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之一。如果说其他诸子百家都偏文的话,那么墨子本身其实还是有点偏理的,阅读42页“相关史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墨子》一书不仅是思想哲学著作,还包含了许多( )理论,如《墨经》中论述了( )、( )、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 )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内容,在你们八年级开始学习《物理》学科时,将会有所涉猎。墨子“非攻”,并非单纯以口舌之利,从《公输》中的记载可以看出,为了彻底打消楚王和公输盘攻打宋国的念头,墨子与公输盘进行了一场演习,墨子胜率100%,这是因为墨子非常注重守城总结,在《城守篇》中,墨子及其门人就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等,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这就是墨子,一个可敬可叹的哲人与全才,想真正了解他,还是建议读读《墨子》!(6)战国时期的道家:如果说墨子是诸子百家中最可敬的哲人,那么庄子必然是诸子百家中最可爱的哲人了,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庄子与东明的缘分(庄子故里一说是东明,一说是商丘,还有其他说法),更因为庄子的思想。在道家学派中,“老庄”并称,这个“老庄”,可不是“高老庄”这种的词,而是指两位哲人,“老”指的是老子,“庄”指的自然就是( )了。依托道家发展而来的道教神话中,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对就是《西游记》里被猴哥偷仙丹,童子、青牛都下界的那位“老倌”,庄子则被奉为“南华真人”,所以现在明白我们这里的某个超市为何叫“南华超市”,某个公元叫“南华公园”了吧,南华公园最西边的那个雕塑,就是庄子雕塑。庄子著有( )一书,太史公司马迁评价这本书时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鲲化大鹏、井底之蛙、望洋兴叹、朝三暮四、邯郸学步、庖丁解牛等既有趣又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正是通过这些故事,庄子阐明了自己的思想,比如强调要顺应( )和民心,这一主张既继承了道家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又吸收了儒家行仁政重民心的思想。不过庄子的书重,更多的还是隐逸,体现的是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 )自由,保持( )独立的思想,比如我们课后阅读材料中的《秋水》篇记载的小故事,当年庄子在濮水(就是流经我们这里的一条河流,我们北面的濮阳为啥叫濮阳,因为山南水北为阳,濮阳的意思就是在濮水的北面)垂钓,悠然自得,楚国国君想请他去楚国担任国相,庄子却说自己宁愿做一个曳尾涂中的自由之龟,也不愿去做一个被供奉在庙堂之上的朽木神龟。这个故事中,庄子看似放弃了一般人看重的高官厚禄,但他得到的是他更看重的自由与独立。这样的行为,我们一般人或许做不到,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了解。在《百家争鸣》这一课中,老师已经推荐了诸如《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墨子》等经典,但相对来说,对初中的同学们来说,可读性最强的还是《庄子》和《论语》,一个有意思,一个好理解,建议课下有时间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7)战国时期的法家: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 )、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比如商鞅变法,主要依靠法令,严刑峻法管束人民,奖励耕战激励人民,韩国申不害变法,比较依靠权术,即通过权术,让臣下害怕国君,进而服从国君命令。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 ),他反对空谈( ),很明显矛头直接指向了儒家,他强调( )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力,建立( )统治。他的学说保留在( )一书中,后来完成统一的秦始皇看到他的著作时,曾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如果能够见到韩非子本人,朕(我)死了都不遗憾了。然后,他就见到了韩非子,再然后,韩非子死了……不过最后,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践行了韩非的主张。《韩非子》这一著作,现在不太建议同学们去阅读,虽然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但很多内容,权谋味比较重,少年阅读容易被带偏。同学们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吧。(8)战国时期的兵家:兵家也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派,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怎么打仗的学派,春秋战国战争这么多,关于战争的理论,在战争的实践下,自然总结升华而出啦。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 ),被人尊称为“孙子”,他的著作( )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力量的基础。战国时期,由于兼并战争频繁且激烈,所以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颇丰,如前面学到的吴起、孙膑等都撰有兵法著作,即《吴子》《孙膑兵法》等,这些著作大多失传,如今难窥全貌,甚至有人一度以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人,《孙子兵法》就是《孙膑兵法》,但是,这个时候,又得感谢考古发掘成果了,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孙膑兵法》残简,经整理后识读一万一千余字,为我们再现了《孙膑兵法》的部分内容。(9)百家争鸣的盛况:简单了解过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张之后,我们可以畅想一下百家争鸣的盛况。儒道争锋:儒家提倡有为,道家主张无为。畅想一下,他们会进行怎样的交锋?儒墨争雄:儒家提倡仁爱,推己及人,墨家提倡兼爱,泛爱大众;儒家反对不义之战,墨家反对一切战争。当他们遭遇后,会开展怎么样的激烈争辩?儒法争用:儒家提倡德政爱民,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这两大学派的人,又会进行什么样的激辩与实践呢?在教材43页的“知识拓展”中,我们还能了解到,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专门设置了“( )学宫”(位于如今山东淄博),成为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场所,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的不同学者,在这里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促进战国时期的( )繁荣起了重要作用。(10)百家争鸣的影响: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各个学派之间,在阐述自己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机会,必然会抨击其他学派的不同主张,这样一来,学派之间必然会进行激烈的辩论。为了赢得辩论,更为了完善主张,更好地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激烈辩论中,各个学派必然会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样的百家争鸣,是理论的碰撞,是思想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先秦诸子相互成就,共同进步,必然会促进( )的繁荣。以我们后人的目光来看,这是我国古代第( )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从中华文化的广博深度来看,诸子百家的各种主张,都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道家的顺应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指导着我们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所追求的精神自由、人格独立,更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追求。道家的无为,看似消极,但当我们太过疲累时,是不是可以暂时遁入逍遥之境,放空身心,得一时安闲。儒家的仁者爱人,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儒家的积极有为,浩然正气,更是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让我们做人做事,都不偏不倚。墨家的兼爱非攻,不仅适用于当年的春秋战国,更适用于如今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墨子这样为世界和平奔走的理想主义者,总是最让人钦佩!墨家的尚贤尚俭,也在告诉我们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商鞅变法告诉我们,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及时的变革可以推动历史的进步。法家的以法治国,与我们现在的依法治国,虽然有所差异,但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历史借鉴。“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 诸子》中所总结的那样,虽然先秦诸子已经距今两千多年,这漫长的时间,足以让沧海变桑田,足以让金石销靡无形,但百家争鸣的余音,依然萦绕在中华大地,他们的思想,已然在华夏生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习2:总结归纳】必备知识重点:(1)百家争鸣的定义:战国时期(时间),儒墨道法兵农阴阳名杂纵横等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战国时期兵戈不休等社会问题,因思想、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各学派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我们把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称之为“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张: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主张礼治,以尊卑等级维系社会秩序;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博爱天下;道家庄子强调顺茵自然和民心,追求人生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法家韩非子强调依法治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兵家著书立说,阐述战争理论,专治一切不服。(3)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经济基础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2)时空观念:理解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主张及其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了解这背后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频繁、社会变革等,知人论世,能够在历史大背景下看诸子百家。(3)史料实证:结合《孟子》《墨子》《庄子》等著作,理解教材总结的各家学派主张,培养对经典的阅读兴趣。(4)历史解释:能够结合所学,简单说出儒墨道法等代表人物的主张,并简单说说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否适合当时的社会。(5)家国情怀: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等都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伟大哲人,通过本课学习,能够简单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感悟古代哲人的生活境遇与深邃思想。尤其建议深入了解墨子与庄子,一个兼爱天下,一个超脱凡尘,他们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了解与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第2课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导学案PDF打印版8页).pdf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第2课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导学案学用无答案-word可编辑).docx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第2课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导学案教用含答案).docx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第2课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教学设计).docx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7课百家争鸣第2课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课件PPT版).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