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学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学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
(1)田赋
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②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2)人头税
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②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③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3)徭役
①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②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戍卒是指到边寨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2.隋唐时期
(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2)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
(3)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3.宋元时期
(1)宋朝
①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②除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扰民严重。
③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2)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4.明清时期
明朝前期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2)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明朝后期 (1)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行一条鞭法(2)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3)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清朝前期 (1)内容: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2)意义: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概念阐释
算赋和口赋
(1)算赋和口赋是两汉时期按人口为标准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是政府的税收。口赋是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为皇室收入。
(2)算赋、口赋是封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源,在两汉赋税中居重要地位。人头税的负担者主要是农民,而封建官吏和地主则有免税的特权。
 教材史料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唐朝租庸调制征税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庸”的实行有何意义?
提示:标准:以丁为本。意义:“庸”的实施,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人们的生活。
知识点二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制度
时期 内容
古代 (1)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2)存在国内关税和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近代 (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3)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主要内容之一
现代 (1)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就颁布了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2)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3)198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重新修订发布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2.个人所得税制度
(1)含义: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2)演变
①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
②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③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新中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⑤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3)作用: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解历史
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历程
 史料阅读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我国为什么直到 1980 年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提示:①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的个人收入受到种种限制。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的工作着重点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知识构架
视角一 获取解读信息
1.汉代赋役制度
材料 以汉朝为例,农户一般为5口之家,拥有70亩土地。
财产税: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大约可产粮150石,以1/30的税率计算,须缴纳田赋5石,其间粮价平均为每石80钱,5石粮折价400钱。除粮食外,还有稿自之征,所要缴纳的稿自折价不到50钱。两者折价合计不到450钱
人头税:单就更赋一项来计算,5口之家须缴纳更赋者平均有1.5人, 每人每年须缴纳过更、践更两赋2300钱,1.5人须缴纳3450钱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对农民来说人头税和土地税哪个更重?
提示:人头税、徭役负担高于田赋。汉代休养生息政策下政府降低的是田赋而非人头税,农民的负担依然很重。
2.明朝赋役制度
材料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摘编自【清】张廷玉等《明史
(卷七十八)·食货志》
材料中的赋税制度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作用。
提示:特点:赋役合一;化繁为简;赋役征银。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促进了明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原因
(1)趋势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资产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废除。
②赋税品种: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
③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⑤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2)原因
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向以田亩为主,既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封建统治者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②赋役合并,赋税品种由繁到简是封建统治者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③商业税的不断增加,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唯物史观
“摊丁入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部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提高了人口出生率,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3)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提高政府征税效率,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1.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其意图是(  )
A.确保财政收入  B.减轻地主负担
C.消除地方割据 D.强化人身控制
A [据所学可知,“量出为入”原则是以国家开支为依据收税,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A项;据材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可知,体现的是保证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而不是减轻地主负担,两税法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的依据,使地主要交更多的税,排除B项;据材料“没有制定……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可知,两税法的实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收税方式,并不涉及地方割据,排除C项;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强化人身控制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2.1712年,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1711年的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征收,此后多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来征收。据此可知,地丁银的推行(  )
A.推动手工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杜绝了苛捐杂税的盘剥
C.体现国家对百姓人身束缚的减弱
D.推动了工商业经济繁荣
C [据材料可知,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故选C项;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这一现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府的政策、农业的发展等推动了工商业经济繁荣,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视角二 分析探究问题
3.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
材料 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新约》,规定:“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之税率,存票、子口税等项之条款,应撤销作废,而适应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接着,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共有八级税率公布为第一个国定税则,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摘编自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
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政策。
提示:评述: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但中国海关税率依然受外国的制约,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唯物史观
辨证认识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1)积极意义
①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新约,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但减少了它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
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顺应、升华了民众的反帝情绪,强化了民族意识。
③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2)局限性:“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仍未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3.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采取单方面宣告关税自主的政策,并陆续公布若干法令,大幅度提高了现行税率。但是,英、日等国一致反对新税,甚至表示将不惜武力对付中方。8月29日,外交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宣布上述法令暂缓实行,唯宣称自9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政策仍然维持有效,上述博弈(  )
A.引发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体现国民政府独裁统治的实质
C.使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D.推动国民政府实施“改订新约”
D [据题干可知,国民政府在1927年单方面宣告关税自主,未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推动国民政府实施“改订新约”,即与西方国家签订新的条约,促使西方国家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选D项;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原因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与国民政府争取关税自主无关,排除A项;争取关税自主权体现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不能体现其对内的独裁统治,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C项。]
4.下图是1928年大学院审定供初小学生使用的三民主义教育课本节选。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
 
A.意在激发民族意识
B.收回部分关税主权
C.宣布废除国内关税
D.主张扩大贸易出口
A [根据材料“1928年大学院审定供初小学生使用的三民主义教育课本节选” “为什么中国税不加高些?原来中国被不公平的条约所束缚,不能自由加税”及所学可知,1928年南京政府大力宣传要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并发起一场同外国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旨在激发民众的民族爱国意识,故选A项;国民政府收回了部分关税主权,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改订新约”运动是加强了关税自主权,并不是废除国内关税,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扩大贸易出口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