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重难点 知识点
1.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 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认识华夏认同的意义并逐步体会“家国情怀”。2.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脉络,理解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并全面认识商鞅变法。3. 了解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内容及意义 1. 诸侯纷争。2. 华夏认同。3. 商鞅变法。4. 百家争鸣
  
阅读课文第一子目,解决下列问题。
1. 完成下图所示的时间轴填空。
2. 阅读课文和下面材料,分析与西周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势和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材料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3. 据右下图所示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使民族关系发生的重要变化。
  阅读课文第二子目,解决下列问题。
1. 概括下面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课文第二子目,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材料 春秋时,各诸侯国“公田”荒芜的现象普遍,一些贵族也利用公社农民开辟“私田”……在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下,按照礼制原则,“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可是,到春秋时则不然,诸侯、贵族和周天子争夺“公田”的斗争屡屡发生,甚至还出现了把“公田”变为“私田”的事。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维导图,理解战国变法的必然性。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变法的主要任务。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完成下表。
目的 措施 针对现实 影响
富国 ①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④
强兵 ② 兼并战争趋向统一
集权 ③ 制度瓦解君臣易位
  阅读课文第三、四子目,解决下列问题。
1. 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老子和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有何异同?
2.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并指出诸子百家不同的治国主张和理念。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治国理念
儒家 孟子(战国) 人性善;提倡“①______”;民贵君轻 “人治”
荀子(战国) 人性恶;主张②__________
道家 庄子(战国) 崇尚③__________ “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战国)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④________的政治思想 “法治”
阴阳家 邹衍(战国)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⑤__________”理论
墨家 墨子(战国) “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节俭”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材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活动方案】
活动一
1. ①东周 ②春秋时期 ③战国时期
2. 政治局势:从争霸战争到兼并战争,社会动荡。政治体制: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逐渐瓦解,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3. 重要变化: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
活动二
1. 历史现象:井田制遭到破坏,西周传统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根本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①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②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逐渐瓦解 ③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3. 主要任务:富国、强兵、集权以实现统一。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④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活动三
1. 同:都对社会现实不满。异:老子反对制度约束,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孔子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2. ①仁政 ②隆礼重法 ③逍遥自由 ④中央集权 ⑤相生相胜 ⑥兼爱 ⑦非攻 ⑧尚贤
3. 历史意义: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