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 重难点 知识点
1.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 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基本措施和主要的外交成就,体会中国人民站稳了。3.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感悟中华民族的腾飞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 开国大典。3. 土地改革。4.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5. 抗美援朝。6.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9. 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一五”计划。10.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阅读课文第一子目,解决下列问题。
1. 为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召开的最重要的会议是什么?该会议有哪些主要内容?请认真阅读课文第一子目,完成下表。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任务
纲领性文件
文件性质
主要内容
2. 据材料并结合课文中开国大典的盛况,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材料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上空冉冉升起。经历了近代以来100多年苦难斗争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曙光……回首往事,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
活动二: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基本措施和主要的外交成就,体会中国人民站稳了。  
阅读课文第二、三子目,解决下列问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面临哪些困难?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有效地巩固了政权、扩大了国际影响?阅读课文第二、三子目,完成下表。
困难 措施
军事 ① ②____________,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③____________,保家卫国
经济 ④ 进行⑤____________,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与投机资本进行“⑥________”和“⑦________”,稳定物价与社会秩序
外交 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三大方针”: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3年,提出⑩____________________
1954年,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
1955年,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
2. 某学者指出:“历史的发展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阅读课文第四子目,解决下列问题。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变革、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完善。阅读课文第四子目,完成下表。
努力 意义
经济建设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1956年,①____________ ②
1953—1957年,③____________ ④
政治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本政治制度:⑤________________ ⑦
基本政治制度: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建设 毛泽东思想 ⑧
2. 据材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材料 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活动方案】
活动一
1. 会议名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地点: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主要任务: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纲领性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文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主要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2.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我国在政治上彻底摆脱了颓势,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为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光辉的榜样,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活动二
1. ①国内:国民党残余军队、土匪、反革命武装的大量存在。国际:朝鲜战争爆发,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②追歼残敌 ③抗美援朝 ④农村:部分农民仍处于无地、少地的状态。城市:投机盛行,物价飞涨 ⑤土地改革 ⑥银元之战 ⑦米棉之战 ⑧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敌视、包围和封锁 ⑨“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2.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具有鲜明的革命外交的色彩,主要建交国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强调阶级斗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此后的中国外交把国家作为外交的对象,更务实地以国家利益为外交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主张和行为,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也是国家外交的体现。因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活动三
1. ①三大改造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③“一五”计划 ④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2. 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着险恶的国际环境;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落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实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