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我自己》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我自己》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认识我自己》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单元主题与地位
“认识我自己”这一单元在一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材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自身开始探索科学世界的起始单元,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各课内容剖析
本单元可能包含以下一些课程内容:
“我的身体”
引导学生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如头、颈、躯干、四肢等,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简单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身体部位的名称和基本功能。例如,教材中可能会展示不同姿势下身体部位的活动,像举手、抬腿等动作对应的身体部位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身体部位的存在和作用。
“感官小侦探”
聚焦于人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或者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感官的功能。比如,让学生蒙上眼睛通过触摸分辨不同形状的物体感受触觉;通过闻不同气味的水果或生活用品认识嗅觉等。
“我和动物有什么不同”
将学生自身与动物进行对比,从身体结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可能会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动物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动物的差异,从而加深对自身特征的认识。
二、整体设计思路
(一)以学生为中心
基于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教学设计以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为核心。通过游戏、活动、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自己。
(二)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选取他们熟悉的场景和事物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感官时,联系到吃饭时的味觉体验、听故事时的听觉感受等,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三)循序渐进的知识传授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认识身体外部结构,再深入到感官功能等内部感知层面,最后拓展到与动物的比较,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身体的主要部位名称及其基本功能。
了解五种感官的名称和各自的主要作用。
知道人类与动物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二)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观察、触摸、闻嗅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探究能力。
能够在教师引导下,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感受。
(三)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感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使用和保护感官。
初步建立人类与动物、环境相互依存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身体各部位名称、感官名称及其功能。
学会运用感官进行简单的观察活动。
(二)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感官之间的协同作用。
清晰表达自己在观察和体验过程中的感受。
五、教学策略
(一)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模型、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例如,展示人体骨骼模型、动物身体结构图片等,让学生直观看到不同的身体构造。
(二)实验探究法
设计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在探究感官时,设置“蒙眼猜物体”等实验活动。
(三)小组合作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例如,在讨论“我和动物有什么不同”时,让学生分组交流想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
(四)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小小探险家”利用感官寻找宝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活动: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教师随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摇头、摆手、扭腰等,然后邀请学生一起跟着做。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音乐和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身体的活动,自然地引入到本单元关于认识自己的主题。
(二)认识我的身体
展示图片
教师展示一幅清晰的人体正面和背面图,图上标注出各个主要身体部位的名称。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视觉印象,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身体部位。
身体部位名称讲解
从头部开始,依次讲解各个部位的名称,如“这是我们的头,头上面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向对应的部位。然后讲解颈部、躯干、上肢、下肢等部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准确掌握身体部位的名称。
互动活动:我说你指
教师说出身体部位的名称,让学生用手指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说身体部位名称,其他同学指。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检验学生对身体部位名称的掌握程度,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身体部位功能讨论
教师提问:“我们的眼睛可以做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依次对其他身体部位进行讨论,如嘴巴可以说话、吃东西,手可以拿东西、写字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身体部位的功能,认识到身体各部分都有其重要作用。
(三)感官小侦探
认识感官
教师展示一张五官清晰的人脸图片,依次指出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皮肤,告诉学生这些就是我们的感官。
设计意图:直观呈现感官的位置,让学生对感官有初步印象。
视觉探究
展示一些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图片,如水果图片、动物图片等。
提问:“同学们通过眼睛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视觉的作用,学会用语言描述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
听觉探究
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如鸟鸣声、流水声等。
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听到这个声音你想到了什么?”
接着教师用不同的音量敲击桌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大小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听不同的声音,培养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和联想能力。
嗅觉探究
教师拿出一些装有不同气味物品的小瓶子,如香水、橘子皮、醋等,但不展示瓶子里的东西。
让学生闭上眼睛,依次闻气味,然后猜猜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闻气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嗅觉体验,增强他们的探究兴趣。
味觉探究
准备一些不同味道的食物,如甜的糖果、酸的柠檬片、咸的薯片等。
让学生品尝,说一说尝到的味道,并描述这种味道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味觉,学会表达味觉感受。
触觉探究
在一个神秘盒子里放入一些不同质地的物品,如毛绒玩具、塑料积木、光滑的玻璃球等。
让学生闭上眼睛伸手进去摸,然后描述摸到物品的感觉,如软软的、硬硬的、粗糙的、光滑的等。
设计意图:通过触摸活动,培养学生的触觉感知和描述能力。
(四)我和动物有什么不同
动物图片展示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如猫、狗、小鸟、小鱼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为后续比较做准备。
身体结构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身体结构,如猫有四条腿、一条尾巴,小鸟有翅膀等。然后让学生对比自己的身体结构,说说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生活习性比较
教师讲述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如猫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小鱼生活在水里等。然后提问学生自己的生活习性与动物有哪些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习性方面进一步认识人类与动物的差异。
交流讨论与总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总人类和动物在身体结构、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点。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人类的独特之处,如会使用工具、有复杂的语言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加深学生对人类与动物不同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保护感官
教师讲述一些保护感官的方法,如不用脏手揉眼睛、不大声喧哗伤害耳朵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保护感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创意表达:我眼中的自己和动物
让学生用画画或者简单的文字描述自己心中自己和动物的形象以及两者的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