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植物是生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一)单元主题与定位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植物是生物》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世界中植物领域的重要内容。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种类以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为学生构建对生物界的基础认知。(二)教材课文具体内容《我们周围的植物》教材开篇通过展示校园、公园、街道等不同场景下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植物。有高大的树木如榕树、杨树,也有低矮的花卉如菊花、牵牛花等。图片旁边设置一些简单引导性问题,例如“你在哪里见过这些植物?”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与植物接触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中还介绍了一些植物的名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差异。比如,松树是针叶、枝干笔直,而柳树的叶子细长、枝条柔软下垂等。《植物的特征》详细阐述了植物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教材用简单易懂的图示展示了光合作用的大致过程,旁边配有文字解释阳光、二氧化碳、水如何在植物体内转化为营养物质并释放氧气。植物能够生长,通过展示植物从种子到幼苗再到成熟植株的生长过程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植物的生长变化。同时提到植物需要水分和营养物质,以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示意图辅助说明,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植物的分类》根据植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介绍。按照茎的形态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展示了狗尾草、小麦等草本植物和桃树、樟树等木本植物的图片,对比它们茎的特点,草本植物茎较柔软、木质化程度低,木本植物茎坚硬、木质化程度高。还按照植物的生活环境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如荷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仙人掌等陆生植物,分别介绍它们适应不同环境的特征,水生植物有发达的通气组织适应水中生活,陆生植物有防止水分散失等结构适应陆地环境。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大量植物,但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往往是表面的、零散的。他们可能知道花朵是五颜六色的、树叶是绿色的,但对于植物的基本特征、生长规律以及分类等科学知识知之甚少。不过,学生对植物充满好奇,经常会对植物的花朵、果实等表现出浓厚兴趣。(二)认知能力一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对直观、生动、有趣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他们的观察能力较弱,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在理解抽象概念时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图片、故事等进行学习。(三)学习兴趣植物的色彩、形态等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乐于参与与植物相关的活动。例如,在校园里观察花朵、给植物浇水等活动都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三、整体设计思路(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植物王国的故事、谜语等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植物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植物的奇妙世界中,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二)观察探究获取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植物的形态、颜色、结构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了解植物的特征、分类等知识。(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植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植物可以美化环境、提供食物、净化空气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植物,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四、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植物,说出它们的名称、主要特征以及生活环境等。理解植物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等基本特征,明确植物是生物这一概念。掌握根据植物的茎的形态、生活环境等进行简单分类的方法。(二)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过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三)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珍惜植物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勇于探索。(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在环境美化、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介绍植物在农业、园艺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理解植物是生物这一概念。了解常见植物的名称、特征和生活环境等信息。学会根据植物的不同特征进行简单分类。(二)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准确观察植物特征并进行合理分类。六、教学策略(一)直观演示法利用植物标本、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演示。例如,展示植物的根、茎、叶的实物标本,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植物的各个部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概念。(二)实验探究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如观察植物在光照和黑暗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对比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生长对阳光的需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三)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如小组观察植物特征、讨论植物分类等。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植物王国的故事:“在一个神秘的王国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居民。有高大的树木像巨人一样守护着王国,有五颜六色的花朵像星星一样点缀着王国。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进入这个植物王国去看看呢?”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展示一些植物的美丽图片,包括茂密的森林、盛开的花园等场景,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看到了哪些植物。设计意图:利用图片直观展示植物,唤起学生对植物的已有认知,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二)认识常见植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校园里常见植物的图片,如桂花树、月季花、榕树等,依次展示并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名称。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植物入手,让学生有亲切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巩固对植物名称的认识。针对每一种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例如,展示桂花树图片时,提问:“同学们,看看桂花树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花朵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为后续学习植物特征奠定基础。开展“植物猜猜猜”游戏活动。教师描述一种植物的特征,如“它的叶子是大大的、圆圆的,像一把绿色的扇子”,让学生猜出是哪种植物(荷叶)。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植物特征的记忆,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三)探究植物的特征进行简单实验演示:准备两盆相同的植物幼苗,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黑暗的角落。几天后,让学生观察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需要阳光这一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思维。展示植物吸收水分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展示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的过程。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植物是怎么吸收水分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设计意图:利用动画视频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植物吸收水分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用简单的图示展示植物通过叶子吸收阳光、二氧化碳,在体内合成营养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结合生活实例,如我们呼吸需要氧气,而植物能产生氧气,让学生初步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设计意图:将抽象的光合作用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便于一年级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四)植物的分类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包括草本植物如狗尾草、三叶草和木本植物如松树、苹果树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茎的特点,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一样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茎的形态这一角度对植物进行分类。再展示一些水生植物如睡莲、浮萍和陆生植物如仙人掌、向日葵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以及生活环境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按照生活环境对植物进行分类。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分类思维,让学生了解不同分类标准下植物的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植物分类实践活动。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植物卡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并在卡片上注明分类依据。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分类结果并进行讲解。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植物分类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五)拓展与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植物有趣现象,如有的植物白天开花晚上闭合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植物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植物的持续探究兴趣。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植物的基本特征、常见植物以及分类方法等知识要点。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巩固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在小区或公园里观察植物,并记录三种植物的名称、特征和生活环境,下节课分享。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同时加强亲子互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