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存。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国人暴动”。
难点:
1.认识我国古人类在人类起源中的地位。
2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认识“国人暴动”的作用。
【预习新知】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概念:是指距今300万—1万年前,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具有代表性的有 (距今约170万年)和 (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代表文化:从事 和 ,过着 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 。
(4)社会特征:
① 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社会组织形式,人们过着群居生活。
②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新石器时代
(1)概念:是指距今约1万年前,以 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
①数量与分布:中国已发现的文化遗存有 处,分布广泛,奠定了 的发展基础。
②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代表 特征
约7000至5000年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 器物 ;作物
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 种植 ;掌握 技术
约5000年 龙山文化( 中游) 黑陶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出土 ; 出现较大规模的 和 。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3)社会特征: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时组建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 。
② 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 的门槛。
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的传说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时代较早, 色彩浓重。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居于五帝之首的是 ,他联合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 ,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禅让的传说
五帝中的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史称“ ”时代。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 和他对舜的 ,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 ”。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
3.夏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 年。
(2)建立者: 。
(3)建立标志: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取代禅让制。
(4)国家形成: 是最高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职官。地方,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 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 。
(5)史料来源:①考古资料:河南偃师发现的 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②文献资料: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于《尚书》《诗经》《史记·夏本纪》中。缺陷:至今尚未发现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
商和西周
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2.实证:殷墟遗址出土的 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史书中有关商朝的历史记载。
3.国家机构: 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 的国家管理结构。
4.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 ,北至燕山。
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 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统治
(1)制度:实行 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型的等级结构。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 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3.西周灭亡
(1)公元前841年,爆发“ ”,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2)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 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2.表现
(1)
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 ;创造了灿烂的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代表是后母戊鼎。
【巩固训练】
1.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2.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3.据学者研究,禹在整个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治水范围遍及豫东、鲁西、淮北、河北等广大区域,参与的氏族、部族众多,著名的有涂山氏、皋陶氏、伯益氏、横革氏、直成氏、共工之从孙四岳等,因此文献说“执玉帛者万国”。这可用于说明,大禹治水( )
A.根源于统治疆域扩大 B.得益于集权政治发展
C.归功于部族矛盾缓和 D.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
4.“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西周早期文献中,求“福”常与“祭礼”相结合,即“事神致福”。西周中期,求“福”途径增加了继承和模仿“祖先之威仪”,后期又增加了善待百姓、“以德求福”的内容。求“福”途径的变化( )
A.反映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成熟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体现西周维护统治秩序的探索 D.反映我国商业文明的发展需求
5.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这( )
A.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B.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
C.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
D.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
6.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聚落遗址里都有为数不多的几座陶窑遗迹。陶窑限定在专门的地点,位于环绕居住区的壕沟之外,与居住区明显分割。这体现了当时( )
A.阶级分化明显 B.城市规划合理 C.社会分工已出现 D.早期国家的形成
7.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 )
A.音乐演奏技艺高 B.私有制已经形成
C.已出现早期国家 D.宗法制开始萌芽
8.周天子有妻妾大约百人以上……之所有妻妾众多,为的就是保证有子嗣来做继承人,当然妻妾一多,子嗣就可能会多,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就成了最好的继承办法。对上述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制的突出特点 B.兄弟中最年长的是嫡长子
C.各封国的诸侯都不是正统 D.西周王室的嫡传者称皇帝
9.二里头遗址中的重大发现,创下了诸多“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和兵器群。这些成就( )
A.凸显了神权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严格的社会分层
C.证明了中华文明的鼎盛 D.表明“家天下”局面形成
10.考古研究发现,河北张家口崇礼邓槽沟梁遗址出土的筒形罐,与尚义四台遗址出土的素面平底筒形罐具有相似性;此外,邓槽沟梁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与河套地区海生不浪文化相似,应是受河套地区同类遗存东进影响,邓槽沟梁遗址第四期文化遗存面貌,与龙山时期河套地区永兴店文化也十分接近。这表明当时( )
A.黄河流域文明水平最高 B.中华文明展示多元特色
C.区域文化呈现交融现象 D.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形成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体现的是当时贵族的日常行为规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项;B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军功爵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参与的氏族、部族众多,著名的有涂山氏、皋陶氏、伯益氏、横革氏、直成氏、共工之从孙四岳等,因此文献说‘执玉帛者万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众多氏族参与,这加强各个氏族的交流,也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D项正确;“统治疆域扩大”不是原因,是大禹治水的结果,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集权政治还未发展,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大禹治水过程中的集权,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各部族矛盾的缓和,而且强调大禹治水过程中各氏族的参与促进了当时文化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成熟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 B项太绝对,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求“福”常与“祭礼”相结合是宗法的体现,增加了继承和模仿“祖先之威仪”以及增加了善待百姓,是为了加强统治,是维护秩序的体现,因此材料主旨反映出稳定宗法分封秩序的探索,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文明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龙山文化城址印证了历史文献记载的“有熊国”的记录,这就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B项正确;考古发掘不需要与文献记载的内容互证也有其价值,排除A项;仅根据龙山文化城址无法说明“多元一体”,排除B项;“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陶窑限定在专门的地点,位于环绕居住区的壕沟之外,与居住区明显分割”,可以看出在陶窑区和居住区是分开的,有独立的生产区域,说明社会分工已经出现,C项正确;社会分工的出现,不代表阶级分化明显,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城市的规划状况,排除B项;此时早期国家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从随葬品和墓葬规格判断,陶寺遗址在墓葬随葬品方面存在明显的贫富不均现象,这说明陶寺文化时期私有制已经形成,B项正确;仅凭出土乐器不能说明音乐演奏技艺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有关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等,无法得出早期国家出现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陶寺文化时期具体的宗法继承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有城市主干道路、宫殿遗址、各种礼器、作坊区、墓葬区等,严格有序的城市规划体现出来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大型夯土基址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中型墓葬为代表各级墓葬所显示的墓葬制度等,表明代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宫廷礼制、礼乐制度已经形成,国家已经出现,可以表明相较之前,中华文明发展到了崭新的鼎盛程度,C项正确;神权思想的影响只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是都城遗址,严格的社会分层也只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能体现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