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节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了解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特别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3.掌握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创立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春秋战时期交法运动的背景、商歌变法内容及其影响;百家争鸣代表流派思想主张。
难点:分析春秋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意义。
【预习新知】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 、晋国、 、吴国、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为“春秋五霸”。
2.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_ _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了齐、_____、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4.东周灭亡:周王室在公元前 年被秦国吞并,标志着东周的结束。
5.华夏认同: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产生了____观念。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 开始使用,各国纷纷兴建水利工程。
(2)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 广泛流通,涌现出一批商业中心城市,不少商人富比王侯。
2.商鞅变法
(1)原因
①经济发展:新兴 要求变革旧的制度。
② 迫使各国进行改革,实现 。
(2)商鞅变法
①经济上: 、奖励耕织;承认 ,推动 经济发展。
②政治上:奖励 ,剥夺和限制 特权;实行什伍连坐。
③行政上:普遍推行 。
④社会上: 政策。
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生平:孔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
(2)思想主张:
A、仁: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主张“为政以德”
B、礼: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教育成就:他主张“ ”,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4)文献整理: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
2、老子
(1)生平:老子是 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2)思想主张: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 ”。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3)政治主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 ,退回到 的时代。
百家争鸣
1.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1) 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
(2)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3)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4)兼并战争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受到重用。
2.百家争鸣局面
时期,出现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 、 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3.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
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 上的反映。
4.百家争鸣的表现
(1)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 ,提倡“仁政”。荀子认为 ,主张隆礼重法。
(2)道家:代表是 ,崇尚逍遥自由。
(3)墨家:代表 利益。墨家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 ”“ ”,还提出了“ ”的政治主张。
(4)法家:代表 利益。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 的政治思想。
(5)阴阳家:以 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 ”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巩固训练】
1.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据此可知该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春秋时期,在官府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之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小手工业者,独立的富商也开始出现。诸侯各国之间经常有商贾往来从事贸易,尤以郑国商人足迹遍布齐、楚、晋、周之间。这表明当时( )
A.商人经营方式有待调整 B.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C.重农抑商政策难以维系 D.城市经济职能明显增强
3.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认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将“先教”视为“政之始”,将刑法视为“政之终”。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A.隆礼重法 B.思想统一 C.以法为教 D.明法审令
4.西周时期,只有周天子才有权力发动战争,或者赐予诸侯发动战争的权力。春秋时出现“春秋无义战”、“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出周朝( )
A.中央集权明显削弱 B.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C.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D.民族关系出现重大变化
5.商鞅认为“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兵农怠而国弱”,这一思想也成为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商鞅变法的重要举措是( )
A.奖励耕战 B.以法治国
C.尊崇君主 D.重建伦理
6.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7.“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这说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 B.血缘成为维系文化、政治认同的纽带
C.中国已成为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已消失
8.春秋时期,齐人陈不占听闻国君有难欲奔赴救援,但因害怕而浑身发抖。他的车夫劝道:“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最终他在赴君难的途中“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陈不占的行为符合(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战国策》载:赵武灵王路过磁县,听上层社会普遍反映,周绍是“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便赠送玉器酒食求见,周绍托病推辞。后来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就赐给他胡服,任命他为教导王子的“傅”。这反映了当时( )
A.官吏选拔任用重视德行 B.儒家忠孝思想成为主流
C.察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D.地方有举荐人才的权利
10.对于战国诸子而言,“无君”的状态是无法忍受的,君主权力的存在被看成是“治”的前提,甚至上升到文明存续的前提。这折射出战国时期( )
A.诸子思想差异逐渐消失 B.君主专制成为士人共识
C.宗法观念具有深刻影响 D.人们渴望稳定社会秩序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可知,该学派认为,只要人的素质达到君子的水平,即便是没有法也能够很好的治理国家。由此可知该学派注重人的能力和素质,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儒家学派的主张,A项正确;
该学派认为“其法虽省,足以遍矣”,可知该学派不主张法家理论,排除B项;
该学派重视人的作用,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二者不相符,排除C项;
墨家代表底层民众的利益,与“君子”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私营手工业者和商人,这说明官府垄断和控制工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即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与进步,“有待调整”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时期制定和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概况,无法得出城市经济职能增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荀子主张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既要充分发挥礼义道德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法律的作用,以保证天下安定,体现了隆礼重法的思想主张,A项正确;荀子的思想没有体现思想统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隆礼重法,并不是法家的以法为教,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拥有天下最高的军事权力,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衰落,诸侯争霸,这说明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B项正确;西周时期,周天子并非中央集权的君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而非兼并战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并非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意为国家依靠农耕和作战而得以安定君主依靠农耕和作战而得以尊贵,而商鞅对农耕和作战的强调体现其奖励耕战,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法律的作用,排除B项;法家强调君权独尊,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儒家重视重建伦理,商鞅是法家代表,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华夏认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已出现,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血缘纽带问题,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并未形成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C项错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别已经消失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不以私害公”、“最终他在赴君难的途中‘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可知,陈不占为了向国君效忠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体现了重视忠孝的精神,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而重视忠孝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ACD三项错误。故选:B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赵武灵王认为,周绍是“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便要求见,并赐给其胡服,任命其为教导王子的官职,据此可知,当时官吏选拔任用重视德行,A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是在西汉时期,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地方举荐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诸子肯定君主权力存在的作用和意义,这体现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渴望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诸子思想差异依旧存在,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战国诸子肯定君主权力存在的作用和意义,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折射出战国时期人们渴望稳定社会秩序,未体现宗法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