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汉初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取的“治国之道”“休养生息政策”、郡国并行制以及文景之治。
2.通过了解汉朝强化君权、垄断经济、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1.汉武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的背景及意义。
2.东汉建立的背景及“光武中兴”。
3.东汉衰亡的原因。
难点: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汉武帝削藩、开拓疆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的背景及意义。
【预习新知】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 ”。
2.汉初的统治:
(1)王国问题
①背景:汉初,“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②问题:王国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③应对:汉高祖将异姓王逐渐剪除,但是,又陆续分封 ;汉景帝削减王国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叛乱被平定。
(2)“文景之治”
①背景:汉初,经济残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尊奉 思想。
②内容: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 ”。为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创造了条件。
西汉的强盛
1、王国问题:汉武帝即位后,颁布“ ”,要求诸侯王将再行分封给子弟。这一措施成功分解了_____的势力; 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中央形成威胁;
2、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 ,削弱 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 ;建立以 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 、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②经济上,改革 权收归中央;实行 由政府垄断 、 的生产和销售;推行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 颁布他们征收财产税;③思想上,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_____;儒学地位确立。此后,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3、边疆政策:汉初,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任用 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募遣 两次出使 开辟了 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汉对东南沿海和_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经过汉武帝的经营, 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改制
(1)背景:
①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②公元9年,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 ,西汉灭亡。
(2)结果:采取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措施,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政权覆灭:
①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 、 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
②23年,绿林军在 击败王莽主力。
③绿林军攻入 ,推翻王莽政权。
两汉的文化
1.史学
(1)《史记》:西汉 撰写的《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史。
2.文学
(1)汉赋:介于韵文和 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 修改而成的诗。
(3)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
3.科技
(1)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科技:105年,东汉 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巩固训练】
1.我国古代有一部医学巨著,成书于东汉,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这部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
C.《本草纲目》 D.《神农本草经》
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调整了经济结构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绸之路 D.推行了儒家思想
3.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以下关于两汉文化成就的描述,有误的是( )
A.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
D.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4.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 )
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便于削弱宰相权力
C.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与方法。”下列属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平定“七国之乱”
②颁布“推恩令”
③形成“中朝”“外朝”体制
④建立对地方高官的监察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7.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船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这说明( )
A.亚非拉文明具有共同特征 B.交通是文明传播的必然前提
C.文明交融能促进社会发展 D.商品贸易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8.东汉史书非常重视符命、灾变和祥瑞的书写,如《汉书》中多次提到刘邦受命称帝的符篆,《东观汉记》中记载刘秀出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这说明东汉( )
A.民众普遍认同天人感应学说 B.史书撰写服务于政治统治需要
C.祥瑞文化植根于久远的传统 D.儒学成为改朝易代的理论依据
9.东汉时期,多位皇帝登基时皆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实上主宰了朝政。到了东汉末年,起兵争夺天下的地方军阀往往也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东汉( )
A.君主专制制度存在弊端 B.制度赋予皇帝的权力较小
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崩溃 D.郡国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
10.据统计,《史记》《汉书》所载西汉前期酷吏,籍贯属于今陕西省、山西省的最多,河南省的次之,而属于今山东省、江苏省的较少。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文化的延续 B.治国理念的调整
C.加强集权的需要 D.经济发展的差异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根据材料“成书于东汉”“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东汉时期的 《神农本草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D项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排除A项;《千金方》成书于唐代,排除B项;《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西汉中国。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西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B项正确;西汉时期经济依然以农业为基础,经济结构与前代相比没有本质区别,“调整了经济结构”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项;推行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思想文化,而非商业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D项正确;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符合史实,排除A项;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符合史实,排除B项;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用推恩令的主要原因是,该办法以“推恩”为名,通过建立众多诸侯国,可以削弱诸侯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缓解皇族内部矛盾不是推恩令的主要作用,A项错误;推恩令与削弱宰相权力无关,B项错误;推恩令并不能“消除”地方势力勾结,C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定“七国之乱”的是汉景帝,故排除①;②④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符合题意;③是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排除。所以答案选B。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的交通要道,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沟通。材料所属现象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C项正确;西汉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无需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并非主要原因,能够流通的关键是交通条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外农业生产水平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盛况,也见证了海上……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中可得知古代丝绸之路促进文明交融,从而促进各自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非洲和拉丁美洲,排除A项;文明传播途径多样化,交通发展是文明传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必然前提,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史书之所以重视灾异祥瑞,其实质是借谶纬满足统治者所需,历史服务于政治,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仅仅是祥瑞,还涉及灾变、符命,排除C项;谶纬并非儒家正统,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排除。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宦官外戚控制皇帝来主宰朝政,地方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都说明在专制制度下,皇权至上衍生而来的派生力量会引发动乱,A项正确;专制制度赋予皇帝以至高无上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专制有关,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武帝解决了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籍贯属于今陕西省、山西省的最多,河南省的次之,而属于今山东省、江苏省的较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有着深厚的法治传统和严格的行政管理体系,这导致这些地区在培养和管理官员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传统。这种历史文化的延续使这些地区的官员((包括酷吏)数量更多,A项正确;西汉前期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治国理念并未调整,排除B项;集权是政治方面,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该时期的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没有太大的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A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