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隋唐至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掌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了解隋唐盛世局面。3.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学习重难点】重点:隋朝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预习新知】隋朝兴亡1.隋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 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2)统一:589年,隋灭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2.隋朝的建设(1)广设仓库:仓库在 、 两都和地方广设。(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3)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隋朝的灭亡(1)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2)隋朝灭亡: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政治统治(1)唐太宗: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____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②结果: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2)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唐玄宗: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 2.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1)与东突厥:大败东突厥,俘获 ,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和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2)与西突厥:640年,唐朝在高昌设置__ ;高宗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在位时,设置_________。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3)与吐蕃①通过和亲,把 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4)与鞋勒:唐玄宗封鞋羯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 3.辽阔疆域(1)表现:东到大海,西达____,东北至外兴安岭、____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 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2)原因: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背景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也日益紧张。②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国家出现 的局面。③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廷趋于腐败。(2)概况: 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 起兵,发动叛乱,763年被唐平定。历时8年,史称“ ”。(3)影响: 被削弱;边疆频频告急;唐朝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1)形成: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3.黄巢起义(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 加剧。(2)概况: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 ,后被镇压。(3)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4.五代十国(1)“五代”:907年, 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 。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 。(2)“十国”: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 ,称为“ ”。(3)后周实力的增强: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巩固训练】1.唐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同层级的城市逐渐形成各自的工商业优势,如苏州主要发展丝织业和盐业,越州制瓷和造纸业发达。专业性市场的增多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使得唐朝逐步发展起跨州连郡的区域性市场。这体现了当时( )A.区域性长途贩运的发达 B.江南城市工商业的发展C.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D.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唐朝时期,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李白《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元稹在《法曲》中说: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进胡音务胡乐。这反映了唐代(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胡风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C.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交融3.《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4.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曲辕犁”“安西都护府”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5.唐朝时,岭南地区普遍实现了一年两熟,部分地区还探索出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这( )A.得益于山地和丘陵的开垦 B.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农业经营的多元化 D.加快了筒车技术的推广6.《通典》载:“(唐代)天下户为九等,三年一造户籍,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一送户部。”《唐六典》提及,唐代朝廷各项经济与社会政策的推行,是由“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而后“乡吏传于村胥,然后至于人”。这主要表明,唐代( )A.政权机制健全 B.三省相互牵制C.人身控制松弛 D.征税依据明确7.(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着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虽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 )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 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8.唐代前期,转运仓(负责供应官民和军队粮食与军饷的仓廪)都分布在黄河流域中游,以洛阳及周围最为集中,规模和储量最为巨大。唐代中后期,江淮一带也出现重要的转运仓,转运仓布局出现由华北西部向东南移动的趋势。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财富向官府集中 B.税赋征收依据发生变化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9.《长安志》中记述了唐中期长安城内,临近春明门的崇仁坊“昼夜喧呼,灯火不绝”的热闹景象。而这种现象并非京都长安城内所独有,在水路交通枢纽城市扬州,“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夜市千灯照碧云”。唐朝城内灯具的大量使用( )A.展现了盛唐城市的普遍面貌 B.反映当时市坊制度开始松动C.说明政府积极扶持商品经济 D.提供研究古代商业发展视角10.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江南城市形成各自工商业优势,专业性市场增多,说明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长途贩运贸易,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城市化水平,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笑入胡姬酒肆中,女为胡妇学胡妆,进胡音务胡乐,这里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史实,也反映了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了唐朝的民族包容风气,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史实,排除A项;胡风诗歌只是唐代诗歌文学的一个部分,并非当时的文学主流,排除B项;胡骑、胡乐、胡姬酒肆只能说明唐朝当时包容的社会风气,并没有指出丝绸之路对其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3.答案:B解析:注意限定信息“实质”,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藏族希望通过通婚的方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实际上体现了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吐蕃的吸引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使臣觐见求婚的场景,没有体现册封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互相派遣使臣的活动,排除C项;唐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没有形成有效的管辖,唐政权与吐蕃政权之间,是民主政权之间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曲辕犁”“安西都护府”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隋唐时期的重要内容,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即繁荣与开放,C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代,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为先秦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C解析:根据“岭南地区普遍实现了一年两熟,部分地区还探索出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可知这是唐朝岭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这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从而有利于农业经营的多元化发展,C项正确。6.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唐代对户籍编造的频率和程序非常完备:“三年一造户籍”、“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一送户部”,在政令下达的流程方面也非常具体清晰:先由“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而后“乡吏传于村胥,然后至于人”,据此可知,唐朝的政权机制建设比较健全,故选A项;在题干内容中虽然述及了尚书省,但是并没有述及中书省和门下省,也就不能得出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结论,排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唐朝时期编造户籍的程序以及政令下达流程,并没有涉及政府对人身控制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虽然在题干内容中述及了编造户籍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述及其目的是征税,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诗句内容可知,吐蕃人仿照汉族习惯也开始了农耕生活,在生活习俗方面也逐渐汉化,同时,汉族人民也学习少数民族的一些做法。据此可知,该诗反映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该诗作反映出胡汉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史实,并没有述及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个不断交融的过程,并没有出现“固化”现象,并且“多元一体”主要涉及原始社会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特点,排除C项;“羁縻政策”指的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治理”的相关内容,排除D 项。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中后期江淮一带也出现重要的转运仓,转运仓布局出现由华北西部向东南移动的趋势,这体现了南方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D项正确;中国古代社会财富大多集中于官府,但材料无法体现社会财富向官府的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赋税征收依据相关的内容,无法得出“税赋征收依据发生变化”的结论,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故选:D。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以后,随着夜禁的松弛,大量灯具在坊市中的使用有利于夜间秩序的维护与市场的正常运转,从而推动了夜市的繁荣。为我们研究唐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及史实无法得出唐朝城市都具有这种“普遍面貌”,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关于坊市制度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未体现政府扶持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本题选D项。10.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除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