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通过文献资料记载,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
3.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
4.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儒、道、佛三教的发展历程
2.文学艺术的基本情况
3.三国至隋唐时期科学技术
难点:1.儒、道、佛三教的发展历程
2.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预习新知】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过程
(1)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 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道教传播: 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 ”和“ ”。
②佛教盛行: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新发展: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魏晋玄学)
(3)隋朝:“三教合归为儒”:儒学家提出儒、佛、道“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
①三教并行:
A.奉行 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最受尊崇。
B.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 对后世影响最大。
②儒学复兴:(反对佛教)
A.原因:佛道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地位受到挑战
B.代表及内容: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来反对佛教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反佛: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 。
(2)表现:
A.南朝范缜《神灭论》: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忘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B.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东晋 的田园诗、 骈文、南北朝 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隋唐: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李白、 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 和“诗圣”。
2、书法
(1)魏晋南北朝: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 、草书、行书和 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2)隋唐: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 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 和 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3、绘画
(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绘画,成就斐然。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 为代表。他提出 ,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 是他的代表作。
(2)隋唐: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 多样。 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 ,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 。
4雕塑
(1)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 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 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科技
1.南朝: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5927之间。
2.北朝:贾思勰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禺贡地域图》。
4.唐朝
(1)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3)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_____长度的创始人。
(4)医学
①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
②唐高宗时编修的《__ 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
(1)从东汉中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4)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其他
(1)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巩固训练】
1.宋初,经历五代动乱后,书法传统一度断裂,“趋时贵书”的风气流行于世。一些科举士子为博得主考官员的欢心,竭力模仿其字体,而主考官员也借机拉拢士子,书法的政治意义得到强化。这表明( )
A.书法反映了官方意识形态 B.宋代书法艺术出现了倒退的趋势
C.书法受到封建礼法的约束 D.书法风格受时代和个人品格影响
2.据《隋书东夷倭国传》记载,大业三年,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抬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炀帝大为不快,吩咐“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次年,小野妹子再度来访,国书抬头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炀帝依然不快。这反映了日本( )
A.大化改新后国力增强 B.注重外交策略的灵活调整
C.已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D.希望建立对等的国家关系
3.下图所示为嘉峪关市新城镇魏晋1号墓出土的画像砖中的《犁地图》。该图可用来印证,魏晋时期河西地区( )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全面吸收中原文化
C.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 D.生活方式发生巨变
4.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 )
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隋唐统治者重视佛教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
5.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应朝鲜高句丽王朝的邀请,唐朝两次派出使团前往朝鲜传播道教。据说使团由道士组成,他们带去了道教神灵的图像,并且讲授《道德经》。高句丽的学生还被允许到中国来学习道教,正如他们的同胞以及各国人民来中国学习佛法一样。据此可知( )
A.唐朝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B.对外交流以宗教传播为主
C.道教在唐朝的地位高于佛教 D.中朝间文化双向交流频繁
6.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7.唐代诗人元稹记载:“(白居易的诗集)至于缮写模勒,衒(沿街叫卖)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文艺低俗 B.艺术传播呈现商业化特点
C.诗歌繁荣与科举制密切相关 D.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凸显
8.随着一批批遣唐使回国,新罗开始置国学诸业博士,确立“读书三品科”制度,如“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这说明( )
A.新罗主导唐罗文化交流 B.理学成为新罗选官的重要依据
C.新罗教育“三教合一” D.唐朝文化对新罗有强大吸引力
9.《论语》记载,孔子曾赞许曾点对“谦”的领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魏晋士人对“谈”的解读聚焦于孔子可能怀有的豁达隐逸之情,并将曾点类化成一位超然脱俗的世外高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学自觉和审美观念的更新 B.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转变
C.门阀政治消解士人参政热情 D.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想变化
10.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经历五代动乱后……‘趋时贵书’的风气流行于世”可知,宋朝时期,科考士子和考官通过书法相互攀附,书法的政治意义强化,表明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受时代和个人品格影响,故选D项;据材料“科举士子”“主考官员”可知,书法“趋时贵书”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投机取巧的士子为了博得主考官员的欢心,竭力模仿其书体,这种实用主义做法只发生在科举考试部分考生和主考官之间,无法代表官方意识形态,排除A项;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书法家,排除B项;北宋的整体文化背景决定了“趋时贵书”的出现,科考士子和官僚想借以飞黄腾达,恰恰那些“时贵”正需要这些人来扩充自己的派系,由此二者相互依存来得以共生息,与封建礼法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拾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次年,小野妹子再度来访,国书抬头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可知,日本是“日出处”,隋朝“日没处”,日本希望建立和中国建立平起平坐的关系,如“东天皇”(日本)和“西皇帝”(隋朝),反映了日本希望建立对等的国际关系,故D正确;日本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隋朝时期还没发生大化改新,时间不符,故A错误;题中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外交策略的灵活调整,故B错误;大化改新后日本才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时期日本还没有发生大化改新,时间不对,故C错误。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由图中内容可知,魏晋时期,牛耕技术传入嘉峪关地区,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在该地区的发展,A项正确;该图只涉及农业生产方面,体现不出河西地区“全面吸收中原文化”,排除B项;牛耕技术传入嘉峪关地区,并不意味着河西地区少数民族已实现封建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河西地区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游牧生活仍是河西地区人民的重要生活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中国)。据材料“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逐渐融合吸收,渐趋本土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本土化,与封建礼教受到冲击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佛教的本土化,未涉及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得到传播,非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据题干可知,唐朝应朝鲜高句丽王朝的邀请派出使团传播道教,他们带去了道教神灵的图像,并且讲授《道德经》。高句丽的学生还被允许来中国学习道教,正如他们的同胞以及各国人民来中国学习佛法一样。这体现了唐朝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影响,说明了唐朝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唐朝向朝鲜传播道教,但不能得出唐朝对外交流以宗教传播为主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比较道教和佛教在唐朝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唐朝向朝鲜传播道教,还允许高句丽的学生到中国来学习道教,但未体现中朝间文化双向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儒学世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核心,坚守并传承儒家文化,这有利于儒学复兴,C项正确;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会稽贺氏形成的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唐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白居易的诗集)……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可知,唐代雕版印刷技术进步推动白居易诗集的刊刻出版,并在市场中交易传播,表明艺术传播呈现商业化特点,故选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文艺的影响是多重的,并不直接导致文艺低俗,题干主要反映文艺作品传播呈现商业化特点,且文学艺术的价值和质量取决于文学作品的审美、 思想、 核心价值理念等,不取决其传播的方式,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诗歌繁荣与雕版印刷技术的密切相关,没有涉及科举制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主要通过其内容和形式向读者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审美、 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引导, 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题干材料主要体现文学作品传播呈现商业化特点,没有涉及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凸显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罗开设国学诸业博士,提拔熟悉诸子百家的人才,体现唐朝文化对新罗有强大吸引力,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唐朝与新罗交流只是中外交流的一部分,排除A;理学产生于宋代,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三教合一的信息,排除C。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魏晋时期士人对“谦”的解读在于孔子的豁达和曾点的超然脱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儒家思想衰弱,出现了逃避现实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上主张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强调“清谈”。因此,这一变化体现了魏晋时期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想变化,D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社会状况和思想的变化,与文学自觉和审美观念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转变是社会环境变化的产物,排除B项;本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和思想的变化,门阀政治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风靡一时的“霓裳羽衣舞”源于印度传入中国的婆罗门曲,说明中外文化交融推动了艺术创新,故选C;“趋同”的说法有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三教合一,排除B;D项内容无法体现,排除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