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夏金诸政权的建立、发展的史实2、理解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3、掌握辽夏金元民族交融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学习重难点】重点: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谋克制度;“大定之治”;行省制度;元朝管理边疆的措施,元朝统一的意义。难点:辽夏金元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元朝管理边疆的特点,元朝的民族关系。【预习新知】辽与西夏1、辽朝:(1)兴亡: 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 ,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1125年,被 所灭。(2)政治制度: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2、西夏:(1)兴亡:1038年,党项首领 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年,被蒙古所灭。(2)政治制度: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 官称。金朝入主中原1.金朝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领 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 ,也称 。今黑龙江阿城。2.宋金对峙1125年,金灭 ,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3.金朝的统治(1)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 。(2)统治: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 ”的制度。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3)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 ”。(4)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1)建国:_____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2)征伐: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3)元朝建立①1260年,忽必烈即位,将统治重心从漠北转移到汉地,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作为首都。②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_____。蒙古在西方的统治区脱离元朝独自发展,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2.元朝统一(1)标志:___ 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运输官府物资和传递公文。②地方管理上,实行___ 制度。a.来历: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b.分布: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c.影响: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③对于吐蕃地区,由全国最高佛教机构宜政院进行管理。④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宜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⑤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元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交融加强(1)蒙汉民族交融加强: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2)回回形成: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3)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2.推行民族视和压迫政策(1)原因: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2)内容:“四等人制”①性质:是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②具体内容区域 民族蒙古人 蒙古族生活的北方地区 蒙古族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地区 西夏、畏兀儿、回回等汉人 北方中原地区 北方的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 南方的汉人和其他各族【巩固训练】1.宣政院初名为总制院,统辖吐蕃军政事务。至元二十五年(1288),更名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设院使等官”。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这反映了元朝( )A.改土归流正逐步推进 B.外交制度已基本完善C.宣政院与中书省平级 D.中央直辖西藏的事务2.元朝行省制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设置( )A.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缓和了蒙汉民族之间的矛盾C.与宋代相比更有利于中央集权 D.与元朝民族征服的背景相关3.《金史》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表明金朝猛安谋克制度( )A.适应了农业生产需要 B.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C.具有军事组织的特点 D.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4.《金史》记载:“诸部之民无他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A.南北面官制 B.募兵制 C.猛安谋克制 D.四等人制5.元朝政府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设置驿站,以便商人休息,在东南沿海设立了广州、泉州等重要的通商港口。这可用来说明元朝( )A.对外贸易以官方为主 B.政府支持对外贸易C.经济依赖于对外贸易 D.对外贸易规模巨大6.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 )A.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C.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7.元朝宫室中除严整规则的建筑群外,还散布着纯蒙古式的帐幕建筑,如“帐殿”“毡殿”。帐殿中账房和木结构琉璃瓦的殿宇交错分布;室内还装饰有:白石阶基红墙、朱地金龙柱、朱栏、各色琉璃等。元朝宫室建筑体现了( )A.皇帝行营四季迁徙的制度 B.城市建设发展迅速C.汉地传统与蒙古习俗结合 D.人文与自然的和谐8.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由此可推断( )A.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 B.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C.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D.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9.岳飞《满江红》中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视金人为“胡索”。金世宗统治时期注重翻译中原地区的历史著作,强调“朕之所以命令翻译五经是要女真人知道仁义道德所在”。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史时,规定:“(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成《辽史》《金史》《宋史》。以上现象表明( )A.政权对峙使民族矛盾激化 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C.传统儒家修史思想的变化 D.华夷一体观念的明显增强10.蒙古帝国于中统元年(1260年)设立燕京行省,总领汉地政务,1262年该行省并入中书省。忽必烈设十路隶属中书省的宣抚司,由中书省官员出任其长官,于是复有行省的设置,先后有了西夏中兴、北京等行省。这时的行省多是为统一指挥军队作战而设的。可见这一时期行省的特征是( )A.央地分权、相互制衡 B.因俗而治、羁縻地方C.制度完善、效率甚高 D.中央外派、遇事而设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宣政院是直属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宗教和民族事务的机构,D项正确;改土归流是从明朝起逐步推行的,排除A项;基本完善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宣政院与中书省不是平级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D解析:3.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根据题干的材料信息“壮者皆兵”“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以及“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可知,金朝猛安谋克制度具有军事组织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这一制度具有军事组织的特点,而非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排除A项;“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民族平等,排除B项;这一制度主要根植于女真人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特色,未体现中原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金史》”可知这是金朝实行的制度,此制度下金朝的百姓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故其为“猛安谋克制”,故选C项;结合所学南北面官制是辽朝实行,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募兵制指的是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造成军费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四等人制是元朝实行的制度,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元朝政府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设置驿站,以便商人休息,在东南沿海设立了广州、泉州等重要的通商港口”可知,元朝政府实行了一些措施方便和保障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反映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支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支持对外贸易,但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是官方贸易和非官方贸易所含的比例,不能得知对外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支持对外贸易,没有涉及对外贸易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能得知经济依赖对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支持对外贸易,但没有涉及出口和进口的数量,不能得知对外贸易的规模,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对宋夏贸易的需求促使西夏同意与宋朝和谈,反映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D项正确;材料提及西夏需要宋朝出产的粮食、布帛、茶叶等物品,但西夏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夸大了事实,排除A项;西夏的经济实力不如宋朝,但在宋夏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印证“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排除B项;材料提及西夏需要宋朝生产的物品,未提及宋朝对西夏产品的需求,无法得出经济互补,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朝宫室中“散布着纯蒙古式的帐幕建筑”体现了蒙古习俗,“木结构琉璃瓦的殿宇交错分布;室内还装饰有:白石阶基红墙、朱地金龙柱、朱栏、各色琉璃”体现了汉地传统,元朝宫室建筑体现了汉地传统与蒙古习俗结合,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元朝皇帝在不同时期居住在不同的宫室,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宫室的特点,并没有体现宫室的规模及城市的规模,排除B项;材料中元朝皇宫建筑体现的是蒙古习俗和汉地传统,没有体现人文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北宋时期,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章在辽国很受欢迎,说明辽国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也学习了汉族文章,由此促进了辽国境内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出使辽国,而非西夏,排除A项;绍兴和议涉及的是南宋与金的协议,与材料史实不符,排除B项;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D解析:材料中从岳飞视金人为“胡虏”,到金朝统治者金世宗大力推崇汉文化,再到元朝修史将辽金少数民族政权和汉人的宋政权同时并列,同为正统,这一过程反映出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界限在逐渐淡化,华夷一体观念的明显增强,故选D项。“民族矛盾激化”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本身正确,但无法概括材料“华夷一体观念增强”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的修史思想由儒家传统的夷夏之防转变为华夷一体,C项仅能指出变化,而未指出变化的结果,故不是最佳选项,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蒙古、元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蒙古帝国在这一时期设立行省主要是为了统一指挥军队作战,行省的设置是由中央外派官员担任长官,并且是根据具体需要而设立的,因此,这一时期行省的特征是“中央外派、遇事而设”,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排除A项;行省由中书省官员担任长官,而非地方民族首领,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行省设立之初具有临时派遣的性质,不能反映制度完善,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