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年级: 学科: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授课题目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型 新授 教具 PPT课件、教案教学 目 标 知识 理解并熟记认识的含义、类型及实践的含义、特点;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力 运用实践观分析具体事例,提升认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 增强实践观念和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教学重点 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板书设计 手写,拍照后将图像插入到附件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 思 议 展 评 检 其他时间(分钟)一、导 以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 、 思 通过阅读教材,完成以下内容。 (一)基础感知 1.认识:含义、类型 2.实践: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探究未知 判断正误并更正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4.嫦娥五号顺利归来,离不开“钱学森弹道”理论,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2023 ·全国 ·统考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 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 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 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 、 议第1页共5页课 堂 教 学 设 计课堂教学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有问题进行讨论。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长为主导,安排本组成员完成相关内容的讨论与回答。 2.需要对各班基础感知部分的讨论情况和进度加以关注,需要对各班能力提升部分的 案例分析部分加以关注和适时指导。四、展判断正误并更正1. 【解析】×客观世界物质性。2.【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标准之一”。4.【解析】×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而不是说明实 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表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 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①正确;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 的和归宿,③正确。材料强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未涉及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 越的条件,②排除。材料不涉及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④排除。 五、评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类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别 形成 方式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直接感受。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 整理和概括。内容 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各个方面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 自身规律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地位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 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注意:二者相互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注意1:主体:人类,而非动物;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性质:能动反映,积极的(≠被动 的反映)。注意2:区分意识和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①体系不同:意识属于唯物论 认识属于认识论。②对应的概念不同:意识与物质对应 认识与实践对应③含义不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2 . 实践:含义、基本形式、特点第 2 页 共 5 页课堂教学设计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如:农民种田、开采石油、治理荒漠等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科学实验活动如:航天实验、深海实验等3)特点:比较理解侧重点关键词客观 物质 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 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 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 的影响。“ 主 体 ” “ 对 象 ” “ 手 段 ” “ 结 果 ”主观 能动 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 的影响。“ 计 划 ” “ 方 案 ” “ 规 划 ”社会 历史 性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 活动。(不否定个人活动,否定孤立的活动,即 离开他人和社会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 向因素的影响; 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 向因素的影响。“ 合 作 ” “历史条 件 ”注意1: ①主体:人(人类特有); ②方式:改造; ③客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④性质: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直接现实性活动(观念→现实); ⑤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主观 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理解侧重点实践是认识的 (唯一)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 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从何而 来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①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 ②实践中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 官。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认识在实践中 “深化和发 展”,如:“认 识从旧到新,从 不全面到全 面”。实践是检验认 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原因: ①主观认识不能作为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②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③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 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 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如何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 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 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实践能够把主 观和客观联系 起来加以比较 和对照。第3页共5页课堂教学设计了客观事物。实践是认识的 目 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 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认识要回到实 践中去,服务于 实践,突出认识 的终极意义。注意1: ①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②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读书学习或从别人那里获得。 注意2: ①认识的根本任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②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原理总结: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原理方法论实践决定 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 践。认识对实 践具有反 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 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六 、 检作业设计 1、课时作业题2、整理本节框架并完成背诵课后反思备注:1.每节新课前由备课组长提前半天将一份本组统一使用的电子版教案发到教务处邮箱。 2.每月30号前,备课组长将本组所有教师完善后的教案发到教务处邮箱。3.高效课堂各环节顺序可视具体授课内容调换顺序。 4.公式、图、表均可以图像的方式插入到文档中。附件:(板书设计手写稿图像)第 4 页 共 5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