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复习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复习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标要求】
1.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3.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重点难点】
1.尊重文化多样性 2.对待外来文化的措施
【活动过程】
活动一:必备知识(对照课本,理出本课必备知识,圈画课本知识点,并写出疑难点,用时10分钟)
1.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核心和灵魂、体现 P104
2.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意义);如何尊重?P105
3.文化交流的意义、要求 P106
4.为什么要文化交融(必要性+意义) P107
5.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反对错误观点 P109
6.文化交流互鉴的原因、要求
7.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总结三框内容)
活动二:构建体系(结合课本,以课为起点,尝试完成本课体系知识,用时5分钟)
活动三:主干归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P105
2.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P107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P109
4.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P110
5.要克服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两种错误的倾向,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反对两种错误倾向)P108
活动四:典题训练(独立思考3分钟,按照“一审设问---二审材料---三组答案”的做题步骤完成,调动所学知识,写出主干句,组内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用时6分钟)
1.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都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期间,中法双方合作举办贯穿全年的数百项精彩活动,涵盖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文化遗产、旅游推广等多个领域。从青年交流到体育对话,从文化遗产保护到高等教育合作,双方以丰富鲜活的方式呈现两国优秀文化精华,积极探寻提高两国人文交流水平的新途径,不断深化两国民众相互认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纽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如何巩固文化主体性。(9分)
做题步骤:“一审设问---二审材料---三组答案”
2.“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要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既避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又辩证地进行对待,通过博大的胸怀融百家之长,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自觉用优秀文化滋养身心、引领实践、激励创造;要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走自己的道路,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10分)
做题步骤:“一审设问---二审材料---三组答案”
活动五:当堂练习(完成小题用时6分钟,组内交流展示2分钟,并由组长选派一人写出本组的答案)
一、易混辨析
1.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本民族文化,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2.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
3.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国文化。( )
4.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以中华文化改造外来文化。( )
5.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6.“民族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
7.推动中华文化交流与传播,逐步消除各民族文化差异,推进世界文化融合。( )
8.文化因而交流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
10.我们要坚决反对彻底拒斥民族文化的全盘西化论、盲目照搬传统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 )
二、最佳选择
11.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
①向世界贡献了古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②更好地丰富了北京老城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内涵
③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现大国首都时代风貌
④彰显了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历史条件,具有永恒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历史为师,文化似友。多年来,中法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展览交流、考古研究等多个领域,持续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2024年5月,中法签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关于互办文物展览的合作意向书》《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之合作协议书》,这是双方传承友谊、着眼长远、携手再出发的又一次“双向奔赴”。中法文化“双向奔赴”(  )
①能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推动中法关系更加融合②推动中法文化取长补短,促进中法文化共同发展
③推动中法关系继往开来,能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④展现中法文化独特魅力,引领世界文化共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在卢森堡首届国际龙舟节上,多国选手同场竞技,共同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除龙舟比赛外,活动现场还举办了茶艺表演、民族歌舞、舞龙舞狮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次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举办国际龙舟节的意义在于( )
A.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民心相通B.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助力世界文化一体化
C.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D.促进各国文化在交融中走向同一,繁荣世界文化
14.1944年,刘开渠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创作雕塑《无名英雄纪念碑》(如图)。他饱含激情地塑造了一位端着长枪、向前冲锋的普通战士形象。“他”身背斗笠,穿着短裤,打着裹腿,足蹬草鞋,双唇紧闭,怒视前方。假如为该作品写一句推介词,不列选项中合适的是( )
A.继承传统文化,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
B.立足人民实践,展示中国民族不屈的伟大精神
C.塑造典型形象,展现中华文化有容大的包容力
D.尊重多样文化,创造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15.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茶树种植、茶叶采摘和制作,这一源于东方的植物借助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用独特的方式征服了世界的味蕾,也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见( )
A.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B.以茶为媒有利于增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
C.中国茶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
D.中国茶文化以独特魅力定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
16.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我国将以《金陵图》为蓝本,在法国巴黎举办“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展览将前沿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开放式的互动探索体验与“因地制宜”的内容更迭,在中西方文化互鉴的过程中,激发国外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探索欲。金陵图数字艺术展( )
A.以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
C.在文化民族性的彰显中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 D.以数字化为媒介推动文化互鉴讲好中国故事
17.张骞对西域的“豳空之旅”以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乃至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都是珍贵的礼品和商品,扮演着国之重器的角色。丝绸的用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敬鬼神”,到后来成为“分享卑、别贯贱”的礼制工具之一、到成为西方各国流行的最古老的世界商品,甚至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货币,这些转变中无一不彰显了其独特地位。丝绸的用途不断拓展,体现了( )
A.丝绸文化风靡西方的世界性成就了其民族性
B.丝绸的独特魅力加深西方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C.丝绸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在于不断创造性转化
D.丝绸作为礼制工具的文化功能转变成了经济功能
18.在世界几大语言体系中,“茶”的发音均来源于中国。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茶”的读音都是汉字“茶”cha。在西欧各国,其“茶”字的音形近似于闽南语茶字的发音te,如德语为tee,英语为tea,茶文化使得亚欧大陆上的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的包容性促进自身发展 B.文化因交流而发展,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C.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交流互鉴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精神根基
参考答案
活动四:典题训练
1.①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②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③坚定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实现精神上文化上的独立自主。
④坚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2.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②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通过博大的胸怀融百家之长,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热情。
④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世界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能力支撑。(任意4点给8分)
活动五:当堂练习
1.错误
【详解】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故判断错误。
2.错误
【详解】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融合,但不是“日趋同一”,要坚持文化多样性,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故本题说法错误。
3.错误
【详解】我们在开放中,学习借鉴的是外国有益的文化,而非一切文化。故观点错误。
4.错误
【详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以我为主,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故观点错误。
5.错误
【详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正确的,但民族文化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故该说法错误。
6.错误
【详解】“民族虚无主义实质是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实质上是大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见沙文主义)的一种表现;“历史虚无主义”,它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因此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属于民族虚无主义,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则属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故该判断是错误的。
7.错误
【详解】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消除各民族文化差异,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故本题错误。
8.正确
【详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故题中观点正确。
9.错误
【详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故该判断错误。
10.错误
【详解】我们要坚决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故本题说法错误。
11.A
【详解】①③: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全要素、一次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向世界贡献了古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现大国首都时代风貌,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并不会丰富北京老城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内涵,故②表述错误。
④:传统文化也不可以超越历史条件,且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故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12.A
【详解】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法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多个领域,持续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能推动中法文化取长补短,促进中法文化共同发展,①正确。
②:中法双方传承友谊、着眼长远、携手再出发的“双向奔赴”能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推动中法关系更加融合,②正确。
③:能推动中法关系继往开来,但“能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夸大了其作用,③错误。
④:能展现中法文化独特魅力,促进世界文化发展,而不是“引领”,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3.C
【详解】A:要认同本民族文化,理解、尊重其他民族文化,A错误。
B: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说法错误,B错误。
C:在卢森堡首届国际龙舟节上,除龙舟比赛外,活动现场还举办了茶艺表演、民族歌舞、舞龙舞狮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次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这进一步展现了中海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坚定了文化自信,C正确。
D:“走向同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D错误。
故本题选C。
14.B
【详解】A:一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材料体现的是革命文化,排除。
B:该纪念碑是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展示了将士们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现了将士们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并将鼓舞一代又一代人中国人致力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B符合题意。
C: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强调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不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排除C。
D:材料不涉及尊重多样文化,创造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排除D。
故本题选B。
15.C
【详解】A:材料涉及的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未涉及吸收人类文化成果,且应当吸收的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A错误。
B:应当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国家文化,B错误。
C:中国茶文化源于中国,茶文化同时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C正确。
D:中国茶文化有利于彰显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定义”夸大了茶文化的作用,D错误。
故本题选C。
16.D
【详解】AB:材料强调的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没有涉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也并非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B不符合题意。
C:应是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C排除。
D:“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将前沿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中西方文化互鉴的过程中,激发国外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探索欲,这体现了金陵图数字艺术展以数字化为媒介推动文化互鉴讲好中国故事,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7.C
【详解】A:丝绸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不能说是世界性成就了其民族性,A错误。
B:认同本民族文化,不能加深西方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B错误。
C:丝绸的用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敬鬼神”,到后来成为“分享卑、别贯贱”的礼制工具之一、到成为西方各国流行的最古老的世界商品,丝绸的用途不断拓展,体现了丝绸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在于不断创造性转化,C正确。
D:丝绸的用途不断拓展,兼顾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并不是文化功能转变成了经济功能,D错误。
故本题选C。
18.B
【详解】B:在世界几大语言体系中,“茶”的发音均来源于中国。茶文化使得亚欧大陆上的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这说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B符合题意。
A: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A不符合题意。
C:材料表明“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改变,使得亚欧大陆上的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未体现立足中国国情,排除C。
D:材料表明“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改变,未强调民族文化的地位,排除D。
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