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助人,我快乐》心理健康教学设计年级 课题 课时五上 《我助人,我快乐》 一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学生理解帮助他人的概念和意义,认识到助人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影响。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助人行为,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提供帮助的各种场景。2.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帮助他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增强学生在帮助他人过程中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积极情绪。3. 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他人的需求,并主动采取行动提供帮助。培养学生在面对不同情况时,能够灵活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助人的能力。鼓励学生将助人行为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和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助人观念。教导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助人方法和技巧,如如何询问他人需求、如何提供有效的帮助等。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在助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如担心被拒绝、不知道如何入手等心理。培养学生长期坚持助人行为,将其内化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三、教学方法1. 故事讲述法: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助人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助人的意义。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助人行为的认识。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际的助人场景,亲身体验助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4. 视频欣赏法:播放与助人主题相关的视频,直观地展示助人行为的正能量,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四、教学准备1. 收集一些关于助人的故事、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2. 准备一些角色扮演的道具,如场景卡片、角色头饰等。3. 准备小奖品若干,用于奖励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温馨的公益广告视频,视频内容展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帮助的场景,如帮助老人过马路、给环卫工人送水、在公交车上让座等。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这些行为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助人,我快乐。2. 展示一幅名为“爱心传递”的图片,图片上有许多人相互帮助的画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这幅图想要表达什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鼓励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帮助他人或被他人帮助的情景,激发学生对助人话题的兴趣。(二)认识助人的意义1. 讲述一个感人的助人故事:《盲人点灯》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呢?”盲人笑着说:“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为了让别人能看到我,这样他们就不会撞到我了。而且,由于我的灯笼照亮了道路,别人也可以方便地走路,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故事讲完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盲人的行为对他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好处?”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让学生明白帮助他人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安全感、良好的人际关系等。2. 通过课件展示一些数据和案例,说明助人行为对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例如,介绍一些研究表明,经常帮助他人的人更容易感到快乐和满足,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更低。同时,展示一些社会上因为人们的互助而变得更加美好的案例,如社区志愿者帮助贫困家庭改善生活、灾难面前人们相互支援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助人行为对社会的积极贡献。(三)探讨助人的方法与技巧1. 小组讨论给出一些具体的情境,如:“在学校里,看到有同学摔倒了,你会怎么做?”“在公交车上,发现有老人没有座位,你该如何帮助他?”“你的同桌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你请教,你会怎么帮助他?”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些情境中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行动来帮助他人,以及在助人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2. 角色扮演从每个小组中选取一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根据之前讨论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需要帮助的人和提供帮助的人,模拟实际的助人场景。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分析角色扮演中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在助人时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注意方式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3. 分享经验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成功帮助他人的经验,包括如何发现他人的需求、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等。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学习他人的好方法和经验。教师对学生分享的经验进行肯定和补充,归纳出一些常见的助人方法和技巧,如主动询问、耐心倾听、提供实际帮助、鼓励支持等,并提醒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四)克服助人的障碍1. 心理障碍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助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心理障碍,如担心被拒绝、害怕自己做不好、觉得麻烦等。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心理感受。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心理障碍进行总结和分析,讲解这些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担心被拒绝可能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好意不被接受,从而产生挫败感;害怕自己做不好可能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或者对事情的结果过于在意等。2. 应对策略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克服这些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每个小组围绕一个心理障碍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具体的应对方法。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提炼,给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对于担心被拒绝的情况,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容易被接受的帮助行为开始,逐渐增强自己的信心;对于害怕自己做不好的情况,可以在提供帮助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或者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对于觉得麻烦的情况,可以提醒自己助人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爱心等。3. 案例分析与实践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克服助人障碍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成功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助人行为的。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应对策略的应用。然后,设置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如何克服助人障碍。例如,假设学生在路上看到一个陌生人看起来很困惑,需要帮助,但学生又有点担心被拒绝,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如何迈出第一步去提供帮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后,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五)体验助人的快乐1. 开展“助人小行动”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领取一张“助人任务卡”,任务卡上写有一些简单的助人任务,如帮助老师整理讲台、为班级图书角整理书籍、在校园里捡垃圾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认真体验帮助他人的感受。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表现,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鼓励。2. 分享感受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让学生谈谈在完成助人任务过程中的心情和体会。每个学生都要发言,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面前分享小组的共同感受。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分享,对学生的积极感受给予肯定和强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助人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3. 制作“快乐助人卡”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彩色卡片,让学生在卡片上写下自己在本次活动中最深刻的助人感受或一句关于助人的感悟。然后,让学生在卡片上画上一些简单的图案或装饰,制作成“快乐助人卡”。学生制作完成后,将卡片张贴在教室的展示墙上,形成一个“快乐助人墙”,作为本次活动的纪念,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保持助人的行为。(六)课堂总结与拓展1.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助人的意义、方法与技巧、克服助人障碍以及体验助人的快乐等方面。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助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你打算在今后的生活中怎么做?”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明确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要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将助人行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本周内至少完成三件帮助他人的事情,并记录下来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下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看看谁在课后做了最多的助人好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助人意识和行为习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他们的需求,并及时提供帮助。同时,提醒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和家庭中乐于助人,还要在社会上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更多的人带来帮助和快乐,让助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传递正能量,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七)板书设计《我助人,我快乐》一、助人的意义1. 对他人:带来方便、解决困难、传递温暖2. 对自己:获得快乐、成就感、良好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二、助人的方法与技巧1. 主动观察与询问2. 耐心倾听需求3. 提供实际帮助4. 鼓励与支持5. 尊重他人意愿三、克服助人障碍1. 担心被拒绝应对策略:从小事做起,增强信心2. 害怕自己做不好应对策略:充分准备,请教他人3. 觉得麻烦应对策略:认识意义,培养责任感四、体验助人的快乐行动:开展助人小行动分享感受制作快乐助人卡五、总结与拓展回顾与展望课后作业与社会参与六、教学反思1. 观察学生参与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密切留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观察哪些学生主动发言、参与讨论,哪些学生较为被动或沉默寡言。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记录他们的观点和表现,分析他们积极参与的原因,是对内容感兴趣、性格开朗还是其他因素。对于不太参与的学生,课后找机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是对话题不感兴趣、存在理解困难还是有其他顾虑,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 评估学生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分享环节中的发言,评估学生对助人意义、方法和障碍等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解助人的意义后,提问学生“帮助他人对自己和他人具体有哪些好处?”观察学生能否准确阐述相关观点。在小组讨论助人方法时,注意学生是否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以及是否能理解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角色扮演。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判断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理解不深入的部分,在后续教学或复习中进行强化讲解。3. 分析教学方法效果反思所采用的故事讲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视频欣赏法等教学方法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故事讲述法是否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助人的思考;小组讨论法是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中是否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氛围是否热烈;角色扮演法是否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助人的情境和情感,是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视频欣赏法是否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对视频内容的反应如何。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总结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4.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特别是在体验助人快乐环节和分享感受时,学生的表情、语气和肢体语言等都能反映出他们的情感体验。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感受到助人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是否在情感上对助人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同。对于那些情感体验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积极情感。对于情感体验不明显或负面的学生,了解原因,是活动设置不合理、个人经历影响还是其他因素,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助人的快乐,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5. 评价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对照教学目标,全面评价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在认知目标方面,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助人的概念、意义、方法和障碍等知识;在情感目标方面,评估学生是否培养了同情心、爱心以及对助人行为的积极情感体验;在行为目标方面,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和课后是否有主动助人的意愿和行为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后的实际行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果发现教学目标部分未达成,认真分析原因,是教学内容深度不够、教学方法不恰当还是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确保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七、教学资源拓展1. 推荐相关书籍《夏洛的网》:这是一本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一只小猪和一只蜘蛛之间真挚的友谊和互助的故事。通过阅读这本书,学生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帮助他人的美好,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爱的教育》:该书以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形式,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所见所闻,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感人故事和深刻道理。阅读这本书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爱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雷锋的故事》:介绍了雷锋同志的生平事迹和他助人为乐的精神。雷锋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通过阅读他的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雷锋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无私地帮助他人,从而激发学生向雷锋学习的热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2. 推荐相关电影或纪录片《奇迹男孩》: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面部有缺陷的小男孩奥吉在学校里如何与同学们相处,以及大家如何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故事。影片中展现了许多温暖人心的助人场景,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力量和意义,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寻梦环游记》:虽然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梦想和家庭,但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的情节。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学生可以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在困难时刻他人的帮助是多么珍贵,进而激发学生内心的助人情感。《感动中国》纪录片:这是一档展示中国年度人物事迹的纪录片,其中有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观看这些真实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励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3. 组织实践活动(如果条件允许)开展校园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成立校园志愿者团队,定期参与学校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如校园环境清洁、图书馆整理书籍、帮助低年级同学学习等。通过这些实际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助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社区服务活动: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义务植树、为社区居民表演节目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了解社会上不同人群的需求,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他们谈谈在社区服务中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深化对助人行为的理解和认识。举办“助人之星”评选活动: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开展“助人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并记录下自己的助人行为。定期对学生的助人行为进行统计和评价,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作为“助人之星”,并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助人行动中来,形成良好的校园助人氛围和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