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6.1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推理的含义和种类;了解正确演绎推理的条件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推理的含义、种类、结构。培养学习演绎推理的兴趣,明确推理的重要性,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合理进行演绎推理。
【问题导学】
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
1.推理的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 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包括前提和结论。
2. 推理结构: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 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3.推理的种类
(1)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 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 从个别性前提推出 结论的推理
类比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 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2)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分为: 和或然推理。
(3)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 是或然推理。
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4.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 判断。二是推理结构正确。
5.意义: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 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醒:各种演绎推理之间的关系】
【互动探究】
探究活动一:有人根据莎士比亚(1564—1616)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了一道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娅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个盒子,每个盒子上写着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够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个盒子里,谁就可以做我的意中人。”金盒子上写的是“肖像在这个盒子里”;银盒子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个盒子里”;铅盒子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子里”。最后,求婚者猜中了。
(1)你能把求婚者的推理过程写出来吗?
(2)什么是推理?推理有哪些类型?
探究活动二:
案例一 一切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
所以,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案例二 所有的中学生都是勤奋好学的;
小丽是中学生;
小丽是勤奋好学的。
案例三 放火行为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电信诈骗不是放火行为;
所以电信诈骗不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对比分析下列三个演绎推理案例,分析归纳正确的演绎推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探究活动三:推理的含义与种类
材料一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示例2:如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张思德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材料二 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区考察时,曾经发现其高山的地层中有许多鱼类、贝类的化石。还发现了鱼龙的化石。地质学家们推断说,鱼类贝类生活在海洋里,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它们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
(1)结合材料一中的示例,谈谈一个判断形成的两条途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明,什么是推理?什么是推理结构?
试卷第1页,共3页
【体系构建】
【易混辨析】
1.演绎推理是或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
2.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就可以保持思维的严密性。( )
3.真前提一定推出真结论。( )
4.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 )
5.推理的目的和结果是得出新的判断。( )
6.演绎推理是或然推理,类比推理是必然推理。( )
7.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或然推理。( )
8.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只要前提正确,结论必然正确。( )
9.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
10.前提和结论构成推理结构。( )
【当堂达标】
11.伽利略说:“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对于逻辑推理,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是( )
①推理就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②推理和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③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
④依据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推理可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等谚语,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谚语是( )
①通过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
②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
③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④通过观察、实践和社会调查等途径得出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关于下列漫画(来源于网络)中的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从真前提保证能够推出真结论的推理 ②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③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属性进行的推理 ④是未考察认识对象全部情况的或然推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材料中孺子说服吴王的过程主要运用了( )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A.假言推理 B.演绎推理 C.归纳推理 D.类比推理
15.人们通过观察发现,甲地的天鹅是白色的,乙地的天鹅是白色的,丙地的天鹅是白色的,于是人们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人们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 )
①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
②是通过简单归纳推理得出的
③是由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
④是一种演绎推理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某班60名学生被分到10个宿舍,一个宿舍6人,该班班主任抽查了其中8个宿舍的内务整理情况,每个宿舍都是内务不达标的学生数多于达标的学生数,班主任由此断定班级大部分学生内务整理不达标。该班班主任的推理属于( )
A.演绎推理、必然推理 B.类比推理、或然推理
C.归纳推理、或然推理 D.归纳推理、必然推理
17.人们往往能“吃一堑,长一智”“熟能生巧”“久病成医”,其中蕴含着的思维方式是( )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假言判断推理 D.直言判断推理
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探究一:(1)肖像放在银盒子里。因为已知三个盒子中只有一个盒子上面写的是真话,而由于金、铅盒子上写的话是互相矛盾的,经过推理,二者必有一真,因而银盒子上写的是假话,既然银盒子上写的话是假话,那么肖像就一定在此盒子中了。
(2)含义:推理就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类型:人们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来区分推理的种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将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
探究二:案例一 一切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所以,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该推理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正确,因此推出的结论是真实可靠的。
案例二 所有的中学生都是勤奋好学的;小丽是中学生;小丽是勤奋好学的。所有的中学生都是勤奋好学的,这个前提就是错误的,因此不能推出真实的结论。
案例三 放火行为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电信诈骗不是放火行为;所以电信诈骗不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这个推理结构不正确,不具有保真性。
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二是推理结构正确。
探究三:(1)一个判断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如示例1说明了这一点;二是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如示例2。
(2)①推理就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②在推理中,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③地质学家们运用了推理的方法。“鱼类、贝类生活在海洋里,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它们的化石”是推理的前提,“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是推理的结论。这一推理属于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演绎推理。
【易混辨析】
1.错误【详解】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故判断错误。
2.错误【详解】这一说法太绝对化。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3.错误【详解】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条件:①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②推理结构正确。要想得出真结论,前提是真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推理结构正确这一条件。
4.错误【详解】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思维形式叫作演绎推理,故本题观点错误。
5.正确【详解】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方式,故该观点正确。
6.错误【详解】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故该观点错误。
7.错误【详解】除了完全归纳推理外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故题中观点错误。
8.错误【详解】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二是推理结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也就是说,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是错误的,那么,尽管前提真实,也不能保证推出的结论正确。该观点错误。
9.错误【详解】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故本题观点错误。
10.错误【详解】由前提推出结论叫作推理。推理由前提和结论构成。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故本题观点错误。
【当堂达标】
11.B【详解】①③: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推理就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②错误。
④:依据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推理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2.D
【详解】①:完全归纳推理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些谚语的获得不可能通过完全归纳推理得出,①错误;
②:所谓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由此推出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结论。换句话说,通过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而得出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知识的结论。材料中的这些谚语不可能穷尽某类事物中的所有对象,而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由此推出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结论,因此,这些谚语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故②正确;
③: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是演绎推理,材料没有涉及演绎推理,③错误;
④:“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等谚语,是老百姓通过观察、实践和社会调查等途径得出的,故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3.D
【详解】漫画中的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
①:从真前提保证能够推出真结论的推理是必然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①不符合题意。
②: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是归纳推理,②符合题意。
③: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属性进行的推理是类比推理,③不符合题意。
④:未考察认识对象全部情况的或然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4.D
【详解】D:类比推理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蝉、螳螂、黄雀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孺子以此类比吴国伐荆的情形,让吴王明白要考虑后患,这属于类比推理,D符合题意。
AB: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演绎推理都是必然推理,蝉、螳螂、黄 雀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这里不存在一般性前提,未涉及演绎推理,而假言推理则是一种演绎推理,AB不符合题意。
C: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蝉、螳螂、黄雀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这里不存在一般性的结论,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5.A
【详解】①②:所谓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的不分对象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由此推出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结论。换句话说,通过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而得出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知识的结论。人们仅仅通过对甲、乙和丙地的天鹅进行观察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的结论,属于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是通过简单归纳推理得出的,①②符合题意。
③:仅仅通过对甲、乙和丙地的天鹅进行观察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的结论,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结论不具有保真性,③排除
④:演绎推理是一般到个别,而材料体现的是个别到一般,属于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推理形式,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6.A
【详解】A:若班级超过一半的学生内务整理不达标,则该班级大部分学生内务整理不达标。该班级有60人,若超过30人内务整理不达标,则该班级大部分学生内务整理不达标。已知每个宿舍住了6人,班主任抽查了8个宿舍,都是内务不达标的学生数多于达标的学生数,则在这8个宿舍中,每个宿舍内务不达标的学生至少有4人,8个宿舍内务不达标的学生总计至少有32人,超过班级总人数的一半,因此可以断定该班级大部分学生内务整理不达标。班主任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属于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A正确。
B: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类比推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题意。
C: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不属于或然推理,C错误。
D:完全归纳推理属于必然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D错误。
故本题选A。
17.B
【详解】A: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吃一堑,长一智”“熟能生巧”“久病成医”属于从个别到一般,A不符合题意。
B: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吃一堑,长一智”“熟能生巧”“久病成医”属于归纳推理,B符合题意。
C: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判断,“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是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C不符合题意。
D:直言判断又称性质判断,是指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