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情境创设】播放《人类起源》视频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能说出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 .唯物史观: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史料实证:从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分析中,认识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的特征。
4历史解释:知道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5.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及早期国家的特征。
2.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基础知识梳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
(1)概念:距今约 万年~距今约 万年,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 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 。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人和 人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1)概念:从距今约 万年前开始,以 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
代表文化 地区 社会生活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种植 。
大汶口文化 私有制
河姆渡文化 种植 ,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 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 玉器,祭坛和神庙、私有制(良渚)
良渚文化
总结:
1、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原始社会按生产力水平,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按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3、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明显。部落权贵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
1.部落联盟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②根据推举和考察,实行 制
③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国家建立——夏朝(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建立者: 禹 (2)时间: 公元前2070年
(3)政治:①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代替了禅让制。
②国家结构:夏王/中央/地方管理
(4)文化:二里头遗址.夏历《 》
(5)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 讨桀,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的发展
(一)商朝
商朝(公元前 年—前 年) 建立,都城殷(殷墟今河南 ),最后一个王是 。地方:实行 制。文化:甲骨文、青铜铭文。
(二)西周(公元前 年—前 年 建立,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1.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 —卿大夫— ”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1)分封制度
A.基础: 的实施
B.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C.内容:①分封对象: (姬姓王族)、 贵族(功臣、姻亲、古代帝王的后代等),其中以姬姓王族为主。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 、朝觐 。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 、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 、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D.影响:①确立了 的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 。②扩大了 。
③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 地区。
④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 序列。
⑤为后来的 埋下隐患。
E.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 瓦解。
F.特点: 。
宗法制:用 血缘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 的政治制度。
A.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 、 和 继承上的矛盾。
B.内容: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 继承制度。 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地位最尊贵,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血缘系统称为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C.特点:血缘纽带同 相结合,核心是 继承制。
D.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 地位,也有利于 的稳定和团结,使我国后来的封建制度具有浓厚的 色彩。
(3)礼乐制度:周礼涵括了 、 、 三个方面,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作用:维护 制的工具。
2.经济:
(1)奴隶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期,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洫、道路将耕地分割成方块田,呈“井”字形,故称“ ”。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表现:手工业—青铜时代;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以 工具为主, 农具极少。
【重点问题探究】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2.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1)政治:① 。 ② 。
③ 。④ 。
(2)经济:①实行 ,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 ②耒耜为主要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③进入青铜时代,青铜铸造发达。
(3)思想文化:① 。②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③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单选题)
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曲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侧,这说明当时( )
A.早期国家特征出现B.属于父系氏族社会 C.女性地位高于男性 D.尚未出现私有现象
2.(2022·湖南岳阳·高一期末)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包括( )
①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②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③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神权色彩浓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2·全国·高一专题练习)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
A.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推行了禅让制
C.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主持治水有功
4.(2022·浙江·瑞安市第六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
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
5.(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
A.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 B.其目的在于记录商代历史
C.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
6.(2021·重庆巴蜀中学高一期中)有学者认为,“商汤立国后吸取了夏朝灭亡的教训,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在一定程度上使商朝政权得到了初步巩固,从而迎来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下列叙述不符合商朝历史的是
A.大量青铜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于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C.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D.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
7.(2017·山东·蒙阴县实验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井田制下沟洫和道路纵横交错把田地划分为一块一块的方田。沟洫就是田间的小沟,用于将田间积水排到川泽中去,以发展低地农业,这是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在该技术形势下,耕地整治,土壤改良,作物布局等技术有了初步发展。这说明井田制下( )
A.精耕细作技术已经萌芽其中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
C.沟洫技术推动商周时期灌溉技术的发展 D.沟洫技术最适宜在山岭高地推广
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西周虽处于夏、商和秦汉之间,但从国家结构的类型上讲,夏、商、西周应为一体、一型,即早期国家的联邦或邦联型松散结构阶段。造成这一格局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统治区域的辽阔 B.地形地貌的阻隔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土地制度的限制
9.(2022·云南楚雄·高一期末)虽然西周后期有不少册封典礼,但是封赏的财物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以示荣宠而已,不再有周初封邦建国时赏赐大量山川土田和劳力那样的宏大气魄,并且西周后期彝铭所载派员聚敛财物的情况绝少见于西周前期和中期。这一现象表明西周后期( )
A.血缘政治趋于崩溃 B.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C.王室势力日益衰微 D.集权体制遭到削弱
1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西周时期的祭祀、宴享、丧葬等所有礼仪活动,都要按等级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天子、诸侯、大夫、士使用鼎的规格和配套的其他礼器都有明确规定,构成了以鼎为核心的严密的礼乐制度。这种独特的礼制文化
A.对君主的权力起制约作用 B.有利于国家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统一
C.标志着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促进了中央集权机制的建立和强化
1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史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史料二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根据史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
(2)根据史料二,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参考答案
【重点问题探究】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2.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1)政治: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④世卿世禄,官职由贵族世代承袭。
(2)经济:①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②耒耜为主要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③进入青铜时代,青铜铸造发达。
(3)思想文化:①)浓厚的鬼神迷信和原始宗教色彩。②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③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
【达标检测】
1.B【详解】大汶口丧葬文化中,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曲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侧,这都体现了男性的地位,说明当时属于父系氏族社会,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属于原始社会文明,尚未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排除A项;墓葬的葬式显示男性地位高于女性,排除C项;有陪葬品,说明已经出现了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A【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的特点有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①②A项正确;以血缘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色彩浓厚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BCD项。故选A项。
3.A【详解】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A项正确;尧舜禹推行禅让制,排除B项;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是炎帝,排除C项;主持治水有功是禹的功绩,排除D项。故选A项。
4.B【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可知,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B项正确;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夏商周帝王系不是一脉相承,排除D项。故选B项。
5.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代人占卜的记录,其构字特点和今天的汉字基本相同,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较为成熟的汉字,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D项正确;商代是奴隶制王朝,而非封建国家,排除A项;甲骨文是商代人占卜的记录,其目的不是记录商代历史,排除B项;甲骨文未通行于各个部族,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上作用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6.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青铜主要用于铸造礼器和兵器,青铜农具使用很少,农业耕作仍主要使用木石工具,因此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项正确;甲骨文是商代文字,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于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商朝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社会,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以加强周边地区的管理,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A【详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知识点。材料中“耕地整治,土壤改良,作物布局等技术有了初步发展”体现了精耕细作技术已经萌芽,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与农业技术进步的关系,无法得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技术出现,不是强调灌溉技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沟洫技术最适宜在山岭 高地推广的信息,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与夏、商一样,属于邦联型松散结构。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C项正确;“统治区域”、“地形地貌”、“土地制度”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9.C【详解】据材料中的“封赏的财物仅限于服饰、弓箭及仪仗”等信息可知,西周后期,王室势力日益衰微,C项正确;周王室势力衰微,不等同于当时血缘政治趋于崩溃,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西周并没有确立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对所有礼仪活动进行统一,形成了以鼎为核心的严密的礼乐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统一国家思想观念,促进民族融合,即有利于国家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统一,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说法错误,排除;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制度并没有解体,礼制文化正是其体现,排除C项;中央集权机制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1.(1)创新之处:在原有邦国内建立封国。
政治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详解】(1)创新之处:根据史料一“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可得出创新之处是在原有邦国内建立封国。
政治作用:根据史料一“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分封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内容:根据史料二中的“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可得出祭祖的同时祭天。根据“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可得出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根据史料二中“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可得出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
特点: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宗法制下有“大宗”与“小宗”之分,但是大小宗之间是相对的;由于嫡长子继承制下,除嫡长子之外的余子则被分封,可以得出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宗法制既适用于周天子的家族也适合其他家族,可得出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