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情境创设】据《吕氏春秋·审分》中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这种社会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有何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时空定位】
【基础知识梳理】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东周(即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总—社会大转型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形成;分—大动荡诸侯纷争,大变革改革潮涌,经济文化大发展,民族大 华夏认同。
2.诸侯纷争诸侯争霸大动荡:
①原因: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实力强大的 国乘机拥兵称雄
②史例:春秋 、 七雄
③影响:加速了天下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东周经济发展:
①农业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冶铁技术出现,人们开始使用 ,推广牛耕;大兴水利: 、郑国渠。 ②工商业城市繁荣。
4.商鞅变法
(1)原因:①背景战国时期,王室 ,诸侯纷争,国家分裂。
②目的 强兵;建立巩固封建统治③秦孝公和 的正确决策。
(2)变法措施:涉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是一场全面的、全方位的改革。
①废井田-实行 私有, 抑商。 ②奖励耕织、 。 ③推行 制。
(3)结果: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一场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 、改革最为 的成功的一次变法。
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 奠定了基础。
三、百家争鸣
5.百家争鸣
(1)原因:
①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制瓦解, 社会正在形成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②经济:铁器、 推广, 制瓦解,封建经济初步形成,农业、工商业、城市发展。
③阶级关系变化:新兴 、小生产劳动者队伍壮大,新兴的“ ”阶层崛起,他们著书辩论,备受各国统治者看重。
④文化: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被打破。
(2)诸子 的思想主张 (子,对学者的尊称)
代 表 思想主张
人物 流派 阶级
老子 聃 道 家 没 落 奴 隶 主 贵 族 道家创始人;主张道天道是朴素唯物论,还包含了物极必反、柔能 祸兮福兮等对立统一朴素的辩证法,主张 而治、 寡民。
庄子周 逍遥自由
孔子丘 儒 家 儒学创始人;主张 、礼、德以德治民 人道。 文教①兴办私学 ②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③编定 《书》《礼》《易》 即五经。
孟子轲 新兴 地主 阶级 人性善、 ;定于一。
. 况 人性 、隆礼 。
邹衍 阴阳家 阴阳五行-金水木火土,相生相胜-辩证法
韩非子 . , 即改革家 法制、中央集权(大一统)。
孙子武 兵家 战争观
墨子翟 墨家 小生产者 . 、 、节俭、尚贤。
(3)评价: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 次波澜壮阔的 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 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中华 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重点问题探究】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如何评价百家争鸣?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一.单选题
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 “为田开阡陌封疆”
C.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 “塞私门之请”
2.《诗经》云:“千耦其耘。(千对农夫在耕地)”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土地私有制确立 B. 铁犁牛耕的运用
C. 赋税制的改革 D. 重农抑商政策
3.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打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召集鲁、齐、宋等国国君会盟,还派人把周天子召到河阳参会。孔子编定《春秋》时,将此事记载为“天子狩猎于河阳”。这说明孔子旨在( )
A. 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B. 坚持秉笔直书的史书传统
C. 强调宗法等级制度 D. 谴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4.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被后世指责的重要原因,但当时如果开放商业流通,会使秦国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其他国家。使得贫穷的秦国更加贫穷,根本无法在诸侯中立足,更谈不上统一大业了。由此可见,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 )
A. 实现秦国富国强兵的目标 B. 奠定秦朝统一大业的基础
C. 树立后世以农立国的典范 D. 结束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
5.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
A. 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 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6.《荀子 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品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7.“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8.“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该材料中的“他们”指(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9.《韩非子·奸劫弑臣》说:“世主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何以明之?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材料中体现出韩非子的主张是( )
A. 君主要依法治国 B. 君主要严刑峻法统治国家
C. 人民要服从君主的绝对领导 D. 君主要以权威来震摄臣民
10.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
A. 制天命而用之 B. 兼相爱,交相利
C.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选官用人的基本原则从“亲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转变为“尚贤”、“从平民中选拔”。这表明( )
A. 百家思想斗争激烈,法家脱颖而出 B.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社会逐渐转型
C. 贵族政治完全衰落,官僚政治兴起 D. 选官制度臻于完善,实现平民政治
12.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D.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13.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请回答:
(1)材料主要体现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2)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上述措施对此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重点问题探究】
(1)原因: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社会基础: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各国政策: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评价:
实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影响十分深远。
【达标检测】
1-5 BBABD 6-10CCDBC 11.B 12.B
13. (1)改革措施: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建立县制。
(2)趋势: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作用: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推动了社会进步。
【解析】
(1)根据材料中“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以概括出改革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处于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国家由诸侯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