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和教训。
2.时空观念:了解秦朝统一的进程以及疆域开拓的史实。
3.历史解释:认识并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4.家国情怀:认识秦朝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难点:多角度认识秦朝官僚政治的确立。
【基础知识梳理】
一、秦的统一
1.秦朝统一的条件
(1)长期战乱, 渴望安定统一。
(2) 的发展,要求打破 所带来的阻碍。
(3)秦 优越, 雄厚。
(4)秦王 ,广纳贤才, 较为清明。
(5) 使得国家日益强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6)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 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3.结果:相继灭掉 、 、 、 、 、 东方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 。定都 (今陕西咸阳西)。
4.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 的分裂局面,为我国 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2)为 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 ,提供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5.巩固统一的措施
(1)军事:南征 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代 的控制。北击 ,修筑了 。
(2)政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①创 制,确立了 、 和 的原则;②建立中央官制即 。三公指丞相(百官之首,协助 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 )和太尉(管理 );九卿泛指分掌具体 的诸卿。③在地方全面推行 ,郡守、县令均由皇帝任命。
(3)其他措施:统一 、 (小篆)、 和 ,修 和 、颁行法律,编制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 、 等地,整顿 等。
(4)思想:尊 思想,焚书 。只有 、 、 之书不在焚毁之列。(危害: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6.秦朝的历史地位 :
(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东至 ,西达 、南至 ,北据 为塞,并阴山至 )。
(2)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 、 的发展。
(3)确立的 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4)促进各地区的 交流,利于 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秦朝的速亡
1.原因:①秦的暴政(大兴土木、橫征暴敛、严刑酷法、文化专制)使社会 和 内部矛盾尖锐。
②秦末农民起义: 、 起义揭开了反秦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 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2.结果:公元前207年, 军队进占 ,秦朝灭亡。
【重点问题探究】
1.如何评价秦始皇?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2.(2023·浙江高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3.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4.(2022·山东高考·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
5.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6.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7.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其次是齐、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楚齐赵三地的农耕经济领先关中 B.各地对秦文化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
C.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时间不一 D.秦朝在各地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职分细化,各负其责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9.(2019·四川省高考模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10.秦统一后,设置博士官,吸收各国士人参加政府,建立了博士制度。“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续汉志》)。由此可知,该举措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旨在缓和与士人矛盾
C.促进了太学教育发展 D.有利于优化政治统治
11.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这一转变
A.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 B.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
C.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 D.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
参与答案:
【重点问题探究】
1.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对中国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了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的暴政是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②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思想的儒家学说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促成该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2)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治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3)影响:积极:
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
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对外关系: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
文化:便利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推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
消极:
政治:君权集中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
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对外:明清实行闭关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达标检测】
1.【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几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这说明刘知几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须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而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因此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幾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的信息,排除A项;正统观念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排除D项。
2.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秦朝完成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皇权,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故选B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分封制度并未走向终结,排除A项;战国后期,宗法制度走向湮灭,且宗法制强调的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是文字、城市、阶级的产生等,排除D项。
3.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的字样,且“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而到了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种情况从侧面反映了,秦朝时期,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和郡向属县下发的文书常有不能送达的情况,而汉代“不再额外强调”,说明这类文书基本都能送达,反映了汉代集权体制强于秦代,故选A项;官吏管理包括官员的铨选制度、监察弹劾制度、考课奖惩制度、致仕制度,材料涉及的是文书的传递,与官吏管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秦朝修建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秦汉时期国内交通没有太大差别,排除C项;秦朝时期的治国思想为法家思想,汉初尊奉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三种治国思想与文书传递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农耕主要是铁犁牛耕,排除C项;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课,排除B项;跟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并海内……以养四海”指秦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材料“拨乱诛暴……成于汉家”指刘邦建立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材料“接汉绪……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可知,材料中的记述集中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选A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改变”说法错误,排除B项;正式提出“大一统”(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的是春秋时期的《公羊传·隐公元年》,C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华夏认同一般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政权周边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材料不涉及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排除D项。
6.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17年秦朝已经统一中原地区,并以秦半两钱作为通用全国的法定货币,使用其它货币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故选C项;题干中商人未使用秦半两而受到惩罚,反映出必须使用秦半两钱,与半两钱的重量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蚁鼻钱和秦半两钱之间的价值关系,排除B项;商人在楚地使用楚国货币遭到惩罚,说明必须使用秦统一的半两钱,反映出半两钱已在楚地流通。排除D项。
7.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反秦的激烈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地对秦文化的认同存在较大差异,故选B项; A、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东方六国推行郡县制的时间与材料中的反秦激烈程度并不一致,故排除C项。
8.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国家用奉常、邮中令、少府和宗正等九卿级别的高官,专门管理皇帝的宗庙、警卫、生活和家族亲戚等事务,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故选A项;职分细化是具体做法不是本质,排除B项;唯才是举与三公九卿的具体职务无关,排除C项;政务繁杂与诸卿管理皇帝的私人、家族事务不符,排除D项。
9.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博士主要职责是“承问对”可知,秦朝在政治统治上借鉴六国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起到优化政治统治的作用。故选D项;中央集权体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博士制度不涉及此方面内容,排除A项;虽然吸收各国士人加入政府,有利于缓和与士人的矛盾,但这不是目的,而是客观作用,排除B项;太学教育产生于汉代,秦朝还没有设太学,排除C项

10.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家务转变成政务”即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故选B项;周代权力较为分散,并不集中于王室,且材料中的转变发生于秦汉时期,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中枢机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形成,与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无关,排除D项。
11.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可知,国家管理已有了明确的制度规定,故选C项;在秦朝加强对国家的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中,注重的是礼法并重,排除A项;秦朝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然是人治,排除B项;秦朝建立的制度体现的仍然是专制,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