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重点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佛教的发展【基础知识梳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 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 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 在中国盛行。2.三教开始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 和 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 ”和“尊道”;佛教也吸收 的思想,渐趋本土化。3.三教合归儒”:(1)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 、 、 “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 、 的理论。(2)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统治者奉行 政策, 最受尊崇。4. 反佛教斗争:(1)原因:a.佛教盛行,广修 ,耗费了大量的钱财;b. 经济发展,聚敛土地、财富和劳动力,不事 ,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c. 佛教教义,冲击传统 伦理秩序和正统地位;d.传统华夷观念,对 存在一定歧视。(2)概况:①思想界反佛思想:南朝无神论思想家 针对佛教宣传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 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统治者灭佛运动:三武一宗灭佛(北魏 、北周 、唐 、后周 灭佛)。(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5.复兴儒学:(1)背景:由于自身理论的缺陷以及佛、道盛行的冲击, 的正统地位日益受到挑战。(2)概况:唐中期儒学大师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 和封建 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6.(补充了解)魏晋玄学的兴起(1)概括: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2)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向秀等)(3)评价:①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新鲜血液,带来一定的自由、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使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在表现(“魏晋风度”);②对个性的真实、自由的强调,推动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绘画、书法、服饰等文化方面的繁荣,在中国审美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神韵”)③极力放纵、奢侈享乐之风盛行,同时也容易产生空谈误国现象。二、 文学艺术文学 魏晋南北朝 先后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 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 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 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书法 东汉末年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 隶书、草书、行书和 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时期 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气势雄浑的颜体和 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 魏晋南北朝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 和 。隋唐时期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生活气息浓厚, 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 被尊为“画圣”石窟 唐时期魏晋至隋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如 、 等三、 科技魏晋南北朝 数学 南朝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 6—3.145927之间。农学 北朝贾思勰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学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 》,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隋唐时期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 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 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 ,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 医学家孙思邈《 》,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 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交流(1)从东汉到北朝,中亚、_________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的 到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3)唐朝的 到 取经,并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4)唐朝高僧 六次东渡到 传授佛法。(6) 、 等国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 就是很有名的一位。2.唐朝对外交流(1)唐都 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 、 等港口城市定居。3.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①交流范围 、国家众多。 ②交流领域 、政经文教。③交往渠道 、贸易佛教。 ④交流的 、兼收并蓄。⑤交流过程中中华 形成。【重点问题探究】1. 唐诗繁荣的原因:(1)政治、经济基础: 。(2)文化政策:开明开放, 促进文化的发展。“以诗取仕”政策的推动。(3)交流加强: 之间、 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2. 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社会 ,长期的 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为佛教、道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使人们易于接受宗教学说。②当时的佛教、道教对普通民众有很强的 。佛教所宣传的“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来世的幸福上来;道教提倡互助互利,关爱穷苦人群,很容易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信任,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③ 的提倡与支持。为维护统治,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尤其是唐朝统治者,以老子后裔自居,大力提倡道教。(2)影响:【总结反思】【达标检测】1. 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2. 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3.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的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4.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5.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被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6.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同时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宣称“建国君民,立教(儒学)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令皇太子、皇子及宗室王侯均入国学肄业,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这表明( )A.儒佛共同维护传统伦理 B.儒佛思想上逐渐合流C.儒学居于政治优势地位 D.统治者实行外佛内儒7.唐代以前很少有以商人为题材的诗,唐代则出现了很多以商人为题材的诗,商人的生活成为文学家关注的现象。白居易的《琵琶行》、《盐商妇》、《商人妇》、元稹《估客乐》等是其中的代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D.皇权开始直接控制地方8.盛唐的诗人大多经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生涯。诗人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这一现象体现了那个时代( )A.崇尚英雄主义 B.社会动荡不安 C.开始军功授爵 D.文学样式多样参考答案【重点问题探究】1. 唐诗繁荣的原因:(1)政治、经济基础: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2)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科举制促进文化的发展。“以诗取仕”政策的推动。(3)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2.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道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2)当时佛教、道教都讲究人生的终极关怀,对普通民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来世幸福上;道教提倡互助互利,关爱穷苦人群,很容易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信任,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为维护统治,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尤其是唐朝统治者为用神权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以老子后裔自居,更是大力提倡道教。(2)影响(1)同佛教和道教有关的建筑和艺术得到迅速发展。(2)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但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寺院经济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威胁封建统治。(4)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5)道教一度成为农民阶级斗争的武器。(6)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达标检测】1.B 2.D 3.A 4.C 5.C 6.C 7.A 8.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