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2.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角度论证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
3.结合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基础知识梳理】
一、辽与西夏
1.契丹族的兴起和建国
(1)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________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916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3)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________,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4)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________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________事务。
(5)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________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2.西夏的建立
(1)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________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________,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1038年,党项首领________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二、金朝入主中原
1.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1)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________、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1114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__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3)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________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________。
2.金朝的制度
(1)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________,叫作“猛安谋克”。
(2)女真人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________,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3.金朝的鼎盛时期
(1)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2)世宗被百姓誉为“________”。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建立和统一: 年, 定国号为 ,定都 (今北京); 年完成统一。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修筑 ,设立驿站,分设 。(目的: ;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负责传递公文)
(2)实行 (中央的派出机构):
①特点:行政区划的划分打破自然的 ,造成 的局面。
②影响:行省辖区广阔, 权力集中, 较高;有利于消除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 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3)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 进行管理;
(4)西域:设北庭 、 等管理军政事务;
(5)台湾:设 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3. 民族融合:形成 的前身—回回。元朝灭亡后,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与汉族相融合。
4. 民族政策—— 。(四等人依次为 、 、 、 。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为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 和压迫政策。
5.灭亡: 世纪在 的打击下,元朝灭亡。
【重点问题探究】
1.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2. 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与意义分别是什么?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 《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取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  )
A.党项 B.蒙古 C.契丹 D.女真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我们经常吟唱。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3.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们)每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4.小李的祖先是世代居住于长江以南的居民,元朝时期按照规定,他的祖先属于 (  )
A.第一等级 B.第二等级 C.第三等级 D.第四等级
5.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某一机构,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因此该机构的地位相当高。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官员为僧俗并用。这一机构是 (  )
A.枢密院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政事堂
6.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代政权( )
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 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D.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
7.《金史》记载:“及来流、鸭水、铁骊鳌古之民皆附,东京既平,山西继定,内收辽、汉之降卒,外籍部族之健士,尝用辽人讹里野以北部百三十户为一谋克,汉人王六儿以诸州汉人六十五户为一谋克,王伯龙及高从祐等并领所部为一猛安。”可见,金朝的猛安谋克制( )
A.吸收了契丹人和汉族人 B.推动了女真族统一全国
C.保证了在军事斗争中的胜利 D.以契丹人和汉族人为主
8.蒙古汗国没有年号纪年的传统。忽必烈继位后,建年号曰“中统”,以儒家经典《春秋》《易经》为洪范,以此实现寰宇一统、天下一家。这一举动旨在( )
A.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B.强化元朝国家认同 C.继承先代传统制度 D.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9.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 B.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C.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
10.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50名,其中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交融。二是边疆民族强大,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交融状况。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与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辽与西夏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重点问题探究】
1. (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对少数民族政权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其他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民族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元朝后许多蒙古人进入中原。
(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2. 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与意义分别是什么?
(1)特点
①行省的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流动的中央政府),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②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
③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2)意义
①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达标检测】
1.C 2.B 3.B 4.D 5.C 6.C 7.A 8.B 9.A 10.D
11. 参考答案(1)特点:辽和西夏都沿用唐朝官制。辽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也有汉式和蕃号两套官称。
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2)属于第二种。辽和西夏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分裂割据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辽夏政治制度的分析评价能力。第(1)问,材料一主要描述了辽夏政治制度与中原政治制度的相似之处,本质是民族交融的产物;结合所学可知,辽夏政治制度也有本民族的特色。第(2)问,材料二中的第一种模式符合十六国时期的特点,第二种模式则符合宋朝民族关系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