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目标】1. 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升华爱国主义情怀。2.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重点难点】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难点:明朝制度的变化【基础知识梳理】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明朝建立: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 ,国号 。同年灭元。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废除宰相原因:加强皇权。措施:废除 ,并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皇帝亲自掌管 。作用:专制皇权空前强化。(2)设立内阁背景 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____ _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确立 选拔一些文官入值____ _,充当秘书,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 ”,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职责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 ____”。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 _”发展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3)宦官专权原因 直接原因: 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根本原因:皇权 强化权力 ①内廷宦官机构 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 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_ ___,控制_ ____ 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目的: ,示中国富强,满足统治者对异域 的需求。(2)主要方式: 贸易。(3)概况:15世纪前期(1405-1433年),明成祖派 先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 和 沿岸(4)特点:① ,不计成本; ②为 ,不以获利为目的③ ,时间长,航程 ; ④ ,主动外交(5)意义:①积极:a.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于 ;b.宣扬 ,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 影响;c.加强中国与海外联系,促进 交流;②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 负担,后来未能持续。2.海防新形势:(1)抗倭斗争:①原因:明前期实行 ,倭寇与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奸商、海盗等勾结,侵扰东南沿海;②主要事迹:明朝 抗倭, 九捷;与 合作重创倭寇,平定倭患。③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明穆宗:取消 (隆庆开关)。(2)西方殖民者的侵扰:(1)背景: 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① 中期, 人以贿赂方式获得 租住权。② 和 分别占据台湾 和 。③明末, 被 击退,退出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内陆边疆形势地区 措施 影响北方草原蒙古 重修 ;和议, ;册封。 1.保持明朝 安宁。 2.促进 地区发展。 3.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打下基础。 4.无法有效应对 问题。今西藏地区 封授 首领,设行 司(因俗而治)。东北 设 ,册封。内地 废行省,设“ ”,后增设“巡抚”。2.清朝建立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 部首领 逐渐统一女真各部。② 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 ,并对明朝展开进攻。③1636年, 称帝,改国号为 。3.明清易代①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 政权,随即攻占 ,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②清军入关及统一: 年清朝摄政王 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 。经过20多年的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重点问题探究】1. 丞相制与内阁制比较项目 丞相制度 内阁制度相异 地位权力来源职权范围与其他机构的关系与皇帝关系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相似2.“下西洋”后明朝海外贸易政策有什么调整?调整的原因有哪些?3. 明朝民族政策特点有哪些?【总结反思】【达标检测】1.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戒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A.震慑官员 B.整治朝纲C.罢除丞相 D.强化君权2.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3.明朝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厂卫制度( )A.体现了君臣共治、分权制衡 B.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行使与内阁相同的权力 D.通过特务制度加强皇权4.下图是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据此图可知明朝( )A.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B.宦官专权问题突出C.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凸显D.内阁首辅限制着皇权膨胀5.明朝时期,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职,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家天下”色彩更加突出。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权势的膨胀C.阳明心学的传播 D.奏折制度的形成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宰相)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繄(yī)宰臣是系。其贤邪忠佞,清正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九材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摘编自《明神宗实录》(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朝内阁制度的变迁过程。(2)根据材料二,归纳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参考答案【重点问题探究】1. 丞相制与内阁制比较丞相制度 内阁制度相异 地位 地位法定,正式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地位不法定,始终不是正式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权力来源 丞相制度赋予 来自皇帝个人支持与信任。职权范围 明朗,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不明朗,侍从顾问。与其他机构的关系 统率六部百司 不能统率六部百司与皇帝关系 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供皇帝咨询顾问,不能制约皇权。相似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 “下西洋”后明朝海外贸易政策有什么调整?调整的原因有哪些?(1)调整:由开走向海禁(2)原因:①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难以长期进行;②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对外交往的内驱力;③倭寇及欧洲殖民者的侵扰促使明朝政策出现变化3.明朝民族政策特点①政治上威德兼施:一方面以战争方式维护国家统一,如对蒙古的军事打击,另一方面,力争以德怀之,如册封俺答汗等。②军事上注重巩固边防:重新修筑长城,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等。③经济上“厚施恩赐”:对于朝贡者,明朝统治者往往会赏赐财物,与朝贡者带来的财物价值相比,明朝赏赐的物品价值往往是其数倍之多。【达标检测】1. 【答案】D【解析】朱元璋废除丞相,惩戒违背君命的臣属,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故选D项。2. 【答案】B【解析】为了弥补宰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明朝皇帝建立了内阁制度,而不是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为了弥补宰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明成祖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故选B项;任用宦官是为了监督阁权,排除C项;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是为了监督吏民,排除D项。3. 【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厂卫直接对皇帝负责,厂卫组织的权力由皇帝授予,因而不能体现君臣共治、分权制衡,故A项错误;B项“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秘书机构,与材料中厂卫组织的权力明显不同,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可知明朝特务机构的职权之大,这实质上是皇帝通过该组织来加强皇权,故选D项。4. 【答案】A【解析】从图示可知,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大太监在皇权下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有利于政体的稳定,故选A项;C项错误;图示表明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大太监之间权力平衡,并不能体现“宦官专权”,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限制皇权,D项错误。5. 【答案】A【解析】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内阁实际上成为皇帝加强皇权的机构,具有明显的“家天下”色彩,A项正确。6. (1)过程:明太祖罢中书省后,设四辅官,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他们对国家大事不能发挥作用;明成祖让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还提升了他们的职位,但国家大事往往由皇帝自己裁决,阁臣只是顾问而已;仁宗以后,阁臣地位迅速提高,随着票拟权的取得,阁臣变成不居丞相之名的丞相,他们的作为直接关系国家兴衰治乱;内阁制度日益健全,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并逐渐制度化。(2)观点: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