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 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习目标】
1.说明明至清中叶经济、文化新发展的表现。
2.认识明至清中叶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明清思想的变化。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明清思想的评价。
【基础知识梳理】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 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① 、 等高产农作物推广种植;②多种经营与 作物种植的推广;③农业生产区域分工,农产品 的提升;
(2)手工业的进步。①明朝中叶,民间 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②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原因:社会 和 的发展,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3)商品经济繁荣。 成为主要货币、 、商帮— 、 、工商业市镇。
2.经济发展的局限
经济 男耕女织、    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政治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主要思想家及主张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影响 局限
王守仁 思想核心:“ ” 认识论:“ ”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主观唯心主义 局限: ①本质上,仍然属于 的范畴; ②批判 但没有进行根本的否定; ③没有形成完整了 ,只是局部现象。
李贽 提倡 ,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 道德标准 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
黄宗羲 抨击 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 ” 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顾炎武 批判高度集权,提出“ ”,(经世致用)
王夫之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异 对理的 认识 外在,独立于人而存在 理是内在的心
认识论      致良知(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同 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都崇尚伦理道德,都属于儒学范畴,都是唯心主义
三、小说戏曲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主要成就
时代 作者 著作/剧种 题材/特点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中期      《西游记》 神话小说
清中期 吴敬梓 《     》 讽刺小说
曹雪芹 《红楼梦》 我国古典   主义文学的高峰
戏曲 明 汤显祖 《牡丹亭》 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成为传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
明清 —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长期流行
清道光 年间 — 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收了昆曲等其他剧种,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 科技
1.中国古代传统科技
时代 科学家 著作 领域
明朝后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医药学
《农政全书》 农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工艺学
徐弘祖 《   》 地理和地质学
2.西学东渐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他们传教的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重点问题探究】
1. 明清时期经济出现哪些新现象?
2. 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3.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有哪些特点及局限性?
【概念解读】
1.商  帮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商品行业繁杂、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地域性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便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他们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明清时代活跃在商业领域的商帮,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等,他们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2. 利玛窦与西学东渐、东学西渐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天主教传教士、学者。明万历十年(1582年)来中国传教,是天主教在中国最早的传教士之一。他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在士大夫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关系。
利玛窦向中国社会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的观点,开创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同时,利玛窦还积极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首次将《四书》译为拉丁文;与郭居静神父一同编修了第一本中西文字典《平常问答词意》,首次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利玛窦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明朝中叶,在盛产棉花的江南地区,许多农户不仅自产棉花,还对棉花进行加工,纺纱、织布。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在全国其他地方也较为普遍。由此可见,该经营模式(  )
A.提高了农产品经济价值 B.促使农业逐渐依附于手工业
C.促进了雇佣劳动普及化 D.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2.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大户小户相互依存
C.丝织部门分工细致 D.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3.康熙时期,江苏《吴江县志》记载吴江县盛泽镇“富商大贾数千里辇(车载)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利用该记载作为证据,可以印证清朝时期(  )
A.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B.工场使用了雇佣劳动力
C.实力雄厚的商帮形成 D.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
4.中国古代一思想家认为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该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B.黄宗羲 C.李贽 D.顾炎武
5.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 B.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D.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6.有人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这里的“晚霞”是指(  )
A.集大成科技巨作涌现 B.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C.引领后来中国科技发展方向 D.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
7.下面是明清时期小说读者与传播方式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小说(  )
A.直接读者均属社会上层 B.成为当时文学的唯一体裁
C.曲艺传播优于版籍传播 D.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摘编自《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二 (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
——摘编自《南翔镇志》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4分)
(3)根据材料三,试从经济政策的视角说明当时“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重点问题探究】
1. 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
(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经济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迅猛增长的人口逐渐由密集地区向边疆地区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的原因
(1)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朽,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这是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3)小说在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
(4)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小说繁荣。
3.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局限性
A.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反对孔孟教条,痛恨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对传统的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2)倡自由、反专制。李贽主张个性自由发展,不应该被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黄宗羲提出建立“天下之法”,建立监督机构。
(3)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李贽痛斥传统道德观念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人皆有私。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认为“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B.局限性
(1)未能提出真正代替君主专制制度的方案、具体办法,无意彻底改变现存社会,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实行社会改良。从欧洲启蒙思想来看,代替君主专制主要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二法。
(2)不敢突破基本的儒家道德纲常、道德规范,推崇忠、孝道德。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不做贰臣,坚持理学家倡导的民族气节,批评冯道、李贽。
(3)思考和研究的对象基本上还是人文现象,很少涉及自然现象。只有少数学者关注自然事物,重视探索自然奥秘,中国思想重人伦而轻自然的传统未有大的改变。在实学思潮中产生的实证方法用于整理、考订和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而非用之于探索自然现象,近代自然科学未能产生于中国。
【达标检测】
1.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盛产棉花的江南地区,许多农户不仅自产棉花,还对棉花进行加工,纺纱、织布”可知,这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使棉花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故选A项;中国古代农业一直占主导地位,手工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排除C项;自然经济在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排除D项。
2.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可见反映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选A项。B、C两项并不能说明经济新现象。明代尚未出现机器生产,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富商大贾数千里辇(车载)万金而来”可知,富商大贾远距离来到吴江进行大额交易,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吴江县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无法体现雇佣关系,排除B项;商帮大多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材料中并未说明富商大贾的来源,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无法体现农业生产的相关情况,排除D项。
4.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力,故选B项;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达到“致良知”的目的,没有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排除A项;李贽是明朝后期进步思潮的代表,其最重要的主张在于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顾炎武最重要的主张是“经世致用”,这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
5.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实用之学勃兴”可知士大夫之所以接受西学是看重西学的实用性,由此可知他们是对当时理学的僵化带来的空疏之风的不满,故选A;“成为主流思潮”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原因,没有体现东西文化交流的加强和反清复明势力的壮大,排除C、D两项。
6.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性阶段,集大成的总结型科技巨著涌现,如《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故选A项;“近代科学的晨光”指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排除B项;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不可能引领后来中国科技发展方向,排除C项;中国传统科技没有推动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7.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小说的读者有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等;传播方式有版籍传播和曲艺传播等方式,这说明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故选D项;明清商品经济、印刷术的发展,一般市民都能买得起小说,我们不能判断“直接读者均属社会上层”,排除A项;“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曲艺传播、版籍传播谁优谁劣,排除C项。
8. 【答案】
(1)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2)新现象: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商帮或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3)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