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的史实,认识中国开辟新革命道路的必然性,能够解释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成功的原因及影响。
2.以时间为线索,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史实,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过程,强化时空观念,初步形成宏观认识。
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4.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史料,体会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险阻,感悟红军乐观坚强、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基础知识梳理】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上:
(1)国民政府的发展历程:
①1925年,国民政府在 成立;
②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 ;
③1927年4月,蒋介石在 另立国民政府;
④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 ”。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的利益。
(2)国民政府的北伐:
①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阻扰北伐,制造了“ ”。
②蒋介石命令部队 开进。
③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日本策划 将其炸死。
⑶东北易帜:1928年底, 改易旗帜,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3)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及《中华民国国民组织法》建立专制统治。
(选必一P15)①时间: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训政时期开始,直至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行宪”的招牌。
②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③实质: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4)建立“中统”和“军统”,实行特务统治,对内独裁专制。
(5)1936年迫于国内舆情压力和西安事变发生,最终调整内外政策,开始联共抗日
(6)文官考试制度(选必一p40)
a.来源: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b.设置考试院:考试院作为国民政府的最高考试机关,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c.颁布一系列相关法律,使文官制度法律化
①1929年8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②1929年10月29日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决定实行公务员制度;
③1933年3月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d.评价: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事实上,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此外,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经济上:
A.1928-1936开始有组织的经济改革(“国民经济建设”),官僚资本崛起。
(1)背景
①政治:形式上统一中国,既为有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又对巩固统一的提出了经济的发展的要求
②军事:常年内战(大革命、对峙、混战)加剧了财政危机
③经济:落后混乱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加剧经济形势的恶化,威胁民生和统治
④美国:1929-1933经济危机和美国罗斯福新政货币政策的冲击(美元贬值,扩大出口,导致中国白银大量流出)
⑤日本:为转嫁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局部侵华(9.18事变)
⑥美英:得到了美国、英国的国家和专家支持
(2)表现
①整顿税务和金融:收回关税主权,成立四大银行(中中交农)。
【四大银行】是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这四大国家银行,既是国民政府国家资本的核心,又是国民政府用来扩大国家资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
②进行币制改革:废银改元,发行法币取代白银,把货币发行权收归中央。
【1935年币制改革】
a.内容: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b.原因:国内货币市场的混乱;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白银外流;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和巨额的财政赤字;防备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战略。
c.影响:积极: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国民政府能够集中财力,为抗战胜利提供经济保障
消极: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掠夺财富,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了其国民政府的灭亡;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③大力发展实业(1935-1937),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金融业+轻工业+国防、交通、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1937) , 战前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
a.历史背景:国内经济残破,外则日寇侵逼,中日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 直接目的:"自救救国"
b.内容: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其内容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直接为战争做准备:迅速完成重工业;适应国防需要:发展交通(兴筑通江通海通缅铁道);建厂矿、重工业及国防工业,大多在西北、西南等内地省份
c.影响: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对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和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的极不平衡的产业布局都起了积极作用。这场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
(3)影响:
①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巩固国民政府统治
②遏制白银外流,有利于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③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显著发展,有利于轻工业扩大出口
④国防、交通及重工业的发展为开始的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⑤加强了与美英之间的联系,为二战盟国的合作创造条件
⑥但也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扩大了美国的在华势力,从长远上看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⑦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发展(1927~1936年)
(1)原因:
有利条件: ①南京国民政府 全国;②政府倡导“ ”和币制改革
③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的提高;④中国人民 的开展;
不利条件:官僚资本的压迫。
(2)表现: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影响
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概念解读】官僚资本
(1)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凭借国家权力迅速敛财,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2)特点:①垄断性——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②买办性——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
③封建性——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
(3)代表:四大家族即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通过军事行动而掌握国家政权,利用政权而掌握国家财政,利用财政手段进而控制并建立起金融垄断,利用金融优势地位建立商业垄断和吞并私人资本主义工业。
3. 外交---反苏亲帝
【关税制度——国民政府“改订新约”(1927年开始)】 (选必一P94)
对苏联:敌对 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断交
对英美:依附 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
对日本:变化 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逐步转向抗日
(1)含义:1928年国民政府为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和扩大税源而发起,主要围绕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国民政府首先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又陆续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1930年,日本也同意了《中日关税协定》。
(2)影响:A.积极:
①经济: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而且提高关税一定程度上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战做了物质准备。
②政治:形式上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关税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B.消极:很不彻底但部分收回国家主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性质: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有了军队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1日、南昌。
(2)领导人: 、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过程:占领南昌城,后南下广东,遭敌人围攻而失败。
(4)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 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和建立 的开始。
2. 八七会议:——有了方向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主要内容:
①纠正了 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确定实行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 ”的思想。
(3)意义:会议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3. 秋收起义:——有了正确道路
(1)时间、地点:1927年9月9日、
(2)过程: 领导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力量薄弱山区进军。
(3)意义:为中国革命从 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4、“工农武装割据”——有了正确理论
(1)根据地建设:
①根据地巩固扩大:到1930年全国已建立其十几个根据地。
②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 建立。
(2)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 。
意义:广大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3)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四次粉碎国民党“围剿”。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1)客观:蒋介石坚持“ ”政策,调集100万军队“围剿”各革命根据地;
(2)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 错误。
(3)直接原因:第 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 ,开始长征。
(2)转折: 会议,
①1935年,红军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________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②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____________。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③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________。
时间 1935年1月
内容 ①纠正了 军事路线错误; ②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成立由毛泽东参加的3人军事小组。
意义 ①开始确立以 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 的标志。
(3)胜利:①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四渡赤水,使敌军疲于奔命,在____________后,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________,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②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越草地,到达陕北________,与陕北红军会师。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意义:
①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 ;
②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沿途播下 ,鼓舞了群众
③铸就了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重点问题探究】
1.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及影响
史料一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急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选择“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必然性。
史料二 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
——李立三《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
(2)对比指出史料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史料三 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 —— 1928年的歌谣
(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有何意义?
史料四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确立了我们党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群众路线,培育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
——李长春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根据史料四,分别举例说明井冈山精神“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是如何体现的。
2. 红军长征的原因及意义
史料一 《决议》指出,在战略转变和实行突围问题上,“左”倾机会主义者同样犯了原则错误。(反映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性)。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长征的原因(历史解释)
史料二 巍峨的遵义城(反映的是遵义会议这一历史事件),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排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神英明的航于拨正船头(体现了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
(2)史料二中“云消雾散”指什么 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 “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历史解释)
史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注意诗中的“暖”喜”等关健词流露的情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3)史料三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家国情怀)
【深度理解】
1. “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
同 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使革命转危为安,都撤换了错误的领导
异 八七 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遵义 会议 纠正了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 近代工业、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三个概念。
近代工业相对于传统手工业,其本质特征是机器生产;民族工业是指所有中国人办的企业,包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是指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企业,与官僚资本相对,也不包括洋务企业。
类型 企业生产方式 资本来源
近代工业 机器生产 中外官方或民间资本
民族工业 机器生产 中国官方或民间资本
民族资本主义 机器生产 中国民间资本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4.辨析:“左”倾与右倾。
(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5.近代中国的“道路”问题。
维新变法 走日本人的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 走美国人的路,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五四运动后 走俄国人的路,宣传十月革命,主张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
国民革命失败后 走自己的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6.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红色精神
(1)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坚决服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定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高度团结统一的精神;坚韧不拔、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
(4)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5)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6)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7.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等)制定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南昌起义是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
(4)革命道路:秋收起义与广州起义的相继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性,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内部矛盾,挽救了中国革命。
(6)主要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8. 不同时期中共军队名称变化
(1)中国国民革命军(八一南昌起义)
(2)中国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
(3)中国工农红军(朱毛会师 1930)
(4)中国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战争)
(5)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1946,沿用至今)
(6)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派出军队)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1928年,因日本制造“济南惨案”,中国举行全国反日大会,提出“打倒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等要求。这表明当时(  )
A.革命重心由政治转向了经济领域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D.反帝斗争与增强国力相结合
2.1928年7月,在彭德怀和滕代远的领导下,湖南国民党军独立第5师一部举行平江起义。起义成功后,部队组成了红军第5军。12月初,红5军到达宁冈与红四军会师。这说明当时(  )
A.“工农武装割据”成为全党共识 B.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C.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影响力在扩大 D.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3.《民族工业发展史话》中记载:1932年“荣家”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荣宗敬说:“当今中国人,有一半是吃我的和穿我的。”荣氏家族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官僚资本企业的推动 D.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4.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了成功。这表明革命成功必须要(  )
A.遵循理论,行动果断   B.坚守城市,放弃农村
C.研究国情,实事求是 D.领导正确,力量强大
5.“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这表明(  )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B.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
C.坚定的信念是长征胜利的保证 D.党内根除了“左”倾错误
6. 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  )
A.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B.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C.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D.为军事斗争做准备
参考答案
【重点问题探究】
1.(1)提示:中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落后、反动统治力量薄弱。城市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所以,依据中国国情,不能选择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
(2)提示:不同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历史地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党中央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
(3)提示:现象: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把土地分给农民,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意义:农民为巩固土地革命的成果,积极组织起来,保卫和巩固红色政权。
(4)提示:“敢闯新路”:抛弃“城市中心论”,开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依靠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参与革命道路。
2. (1)提示: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提示: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3)提示: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达标检测】
1.D 2.C 3.D 4.C 5.C 6.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