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掌握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战役以及意义,辩证的看待两个战场在不同时期起到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掌握同一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理解为什么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
3.了解国共两党、各阶层、各民族投身抗战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4.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十四年抗战完成了中华民族从“沉沦”到“上升”的过程。
【重点难点】
重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及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
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其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基础知识梳理】
一、 正面战场的抗战
1.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四次大会战和相持阶段长沙会战
会战 时间 结果及影响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至11月中旬 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太原会战 1937年9月 八路军取得________大捷。
________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
徐州会战 1938年1至5月 ________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________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 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在________产生了积极影响。
2.后方全方位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论持 久战》 内容 中国必须通过________才能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意义 驳斥了“________”和“必亡论”两种错误观点,为抗战指明了正确的战略方向。
向大后 方迁移 近代工业内迁 背景 中国的________、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
表现 东部沿海________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
高校内迁 概况 华北、________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意义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________。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开辟敌后战场:
(1)建立根据地: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 、晋察冀、 、冀鲁豫、晋绥等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 是抗战的总后方。
(2)军民多战法:采取 、地雷战、 、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3)沦陷区的斗争:中国 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2.《论持久战》 1938年6月毛泽东发表《 驳了亡国论和 论,科学论证的中国持久抗战的方针。
3.“ ”(1940年)打破日军“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________”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2)概况:①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_________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②随着战役的展开,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称为“百团大战”。
(3)意义:百团大战,摧毁大量________,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4.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1941年,“ ”。
(1)1941年,国民党________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________,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________根据地。以中共中央所在地________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________。
5.根据地建设:实行 政策;陕甘宁边区开展 ,精兵简政,以“ ”为原则(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占1/3,左派进步分子占1/3,中间分子占1/3),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 制度。
三、 东方主战场
形成背景 在抗日民族________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全民族抗战格局形成,1941年6月22日,________爆发。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中国贡献 抗日主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________上日军的总兵力
配合盟国 (1)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________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2)中国远征军开赴________,协助英军抗日,战绩名扬海外。
积极参与 建立同盟 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初,《____________》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历史意义 大国地位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通过《________》,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取消特权 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________,订立新的条约。
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目的 为了系统地总结 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
召开 1945年4至6月,在延安举行
内容 ①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 ,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 的中国。 ②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 中共七大使全党在 、 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 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在 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10月25日 光复。
3.意义: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 。对维护 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 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 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 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的新征程。
4.胜利原因:
(1)民族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强大 。
(2)在以 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实行 抗战。
(3)国共两党 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4)中国人民与世界 的人民相互配合、团结协作。
(5)中国的抗日战争是 的,得道多助。
【重要历史名词】
1.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主张只依靠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抗战的路线,将动员民众的作用限制在补充兵员和捐献抗战经费方面。
2.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主张依靠人民群众和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战。主张把政府的抗战变为民族的抗战,要把单纯的军事抗战变为全面的抗战。
3.“绥靖政策”: 姑息主义 ,是一种 外交政策 ,通过对侵略扩张势力作出政治或物质让步,以避免战争冲突。
4.减租减息:在未实行土改的地区,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但原则上须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承认战前(地主与农民)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一般不得超过一分半。较大程度地缓解了阶级矛盾。
5.大生产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
6.“三三制”原则: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各占1/3。
【重点问题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
史料一 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关系也是比较好的。”
史料二 从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迅速从敌我争夺区到敌后、从山区到平原蔓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是因为有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个形式,才从单纯的政府军队的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以上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史料一,指出毛泽东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如何评价的?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有何影响?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有何意义?
2. 分析造成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反思总结】
【达标检测】
1 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  )
A.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精神 B.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积极抗战 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
2.抗战时期,中日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宣传拉锯战”。八路军、新四军组织战地宣传队奔赴前线,深入村村户户,召开宣传大会,公演抗日话剧,教唱抗日歌曲,广泛进行宣传。中共的举措(  )
A.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C.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D.壮大了正面战场抗战的力量
3.如右图为1941~1943年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后富余人员分流渠道示意图。图中的人员分流举措(  )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保证了大生产运动的顺利开展
C.增加了边区政府的消费性支出
D.积累了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经验
4.1940年,毛泽东在《团结到底》中提出:“共产党人不许可同人家建立无原则的统一战线,因此,必须反对所谓溶共、限共、防共、制共的一套,必须反对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据此可知,当时处理国共关系时中共的策略是 (  )
A.军事上坚决回击国民党的“围剿” B.诚挚地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
C.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D.认真贯彻和实现全面抗战路线
5. 材料一 战争的胜负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经济力量的较量。日本当时是一个工业相当发达的军国主义国家,因此在军事装备及军队训练素质上都占据着优势;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军事装备与部队的训练、编制都过于陈旧落后,无法适应陆海空联合作战之需要。抗战初期,日军一个师团战时兵力约有2.2万人,马5 800匹,步骑枪9 500枝,轻重机枪600余挺,各式火炮108门,战车24辆。而中国军队一个师的编制为官兵约1.1万人,步骑枪3 800余支,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炮46门,掷弹筒243枚。尽管战争初期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以血肉之躯与优势装备的敌军相战,这种抵抗是难以持久的。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
材料二 民主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正面战场抗战艰巨性的原因,并概述正面战场抗战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并简析实行“三三制”原则的作用。
参考答案
【重点问题探究】
1.(1)评价:充分肯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抗战。
影响:抗战初期,国民党多次组织会战,抵抗日军侵略,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阻止了日军的侵略步伐,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2)意义: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有效地牵制了敌人,打击了敌人;人民军队有了巩固的后方,抗战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抗战,并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2. 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1)战争领导:前者:清政府腐败无能。后者:国共实现合作,正面、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前者: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后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日。
(3)战略战术:前者:李鸿章避战自保,消极应战。后者:两大战场配合作战,共产党坚持持久战战略,实行正确的游击战术。
(4)国际环境:前者:列强对日本侵略持不干涉或纵容的态度。后者:中国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援助。
【达标检测】
1.C 2.B 3.D 4.C
5. 原因:日本经济发达;军事装备及军队训练占据优势;侵华蓄谋以久,准备充分,中国经济落后;军备陈旧,无法适应现代战争;
被动应战意义: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展现了中国抗日的决心;赢得了向内地转移的时间,为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
性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作用:为党外人士参与抗日民主政权提供了制度保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