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1.从唯物史观出发理解抗战胜利后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及两党矛盾斗争的实质,培养学生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
2.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战略防御阶段的战争进程,对国民党的内战本质进行历史解释
3.通过史料实证,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以人民利益为重,造福人民的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共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基础知识梳理】
一、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 是中国人民的愿望;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①中国共产党:以和平、 、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 ,力争建立一个 的国家。
②国民党:打着“ ”的旗号,坚持 的方针。(假和平,真内战)
(2)概况:为争取 新局面,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邀请, 、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
(3)结果:10月10日,国共签署《 》,即《双十协定》,规定:坚决 ,建设独立、 和富强的新中国。但 和 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年1月10日。代表:国民党、共产党、 、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2)结果:通过了 等五项协议,但最终被国民党 全会否决。
二、全面内战爆发
1. 原因
(1)从国共两党的性质看:国民党代表 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 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
(2)从国共两党对和平的态度看: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 ,国民党是“假和平、 ”,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的诚意,但对国民党也有防备。
(3)从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 ”,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4)直接原因:蒋介石“ ”阴谋败露,战争准备基本完成。
2.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围攻 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过程:
(1)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7):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山东( 战役)和陕北解放区( 战役、 战役);
(2)战略反攻阶段(1947 年 6 月—1948 年秋):1947年夏,中国共产党颁布《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 ,实行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1947 年6月 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① 、 、 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在河北 召开,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 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 转移到 ,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告诫共产党人务必保持谦虚、谨慎、 的作风和 的作风。
(4)胜利:①国共和谈: 年1月21日, 被迫宣布下野,李宗仁代理国民党政府总统。在李宗仁的要求下,国共双方恢复和谈。4月,国共双方代表达成《 》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 上签字,国共和谈破裂。
②1949 年 4 月 21 日, ,4 月 23 日, 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4.意义:
⑴国内意义:实现了中国的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 即将诞生。
⑵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 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⑶思想意义:它也是 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 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5.胜利的原因
的正确领导;毛 的理论指导;走经 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开展 ;组织 。
6.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亡的原因: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 ,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 ,不能代表 的切身利益,独裁 ,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知识拓展】 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的诚意,但对国民党也有所防备。
(3)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
(1)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随之而来的是恶性的________,物价飞涨。
(2)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________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____________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
(1)1946年,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____________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
(2)会议通过的______________,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胜利的过程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①过程: 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 》。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②影响: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历史解释】《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 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 ,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 的序幕。
(3)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时间 军队 歼敌数 解放地区 整体意义
战役 1948.9-11 东北野战军 47万余人 全境 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役 1948.11-1949.1 华东野战军和 中原野战军 55万余人 以北广大地区
战役 1948.11-1949.1 东北野战军和 华北军区第 二、三兵团 52万余人 基本解放 全境
(4)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①时间、地点: 年春,河北 。
②内容: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 转移到 ,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5)北平和平谈判
①背景: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
②举行:1949年4月,以 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 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③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6)渡江战役: 日,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7)解放南京: 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2.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2)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 ,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 ,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3)意义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 与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 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总结概括】
1、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根本。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唤起民众投身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得到拥护和支持的基础。
(3)重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保证。
(4)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时期 政策 作用 变化及依据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开展土地革命 农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变化:由消灭封建剥削变为限制封建剥削,再到消灭封建剥削 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首要任务的变化
全面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使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重点问题探究】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时期 政策 作用 变化及依据
土地革命时期 变化:由 封建剥削变为 封建剥削,再到 封建剥削 依据:社会 和革命 的变化
全面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2. 近代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结果、特征及影响因素
时 期 特 征 结 果
国民革命 1924~1927 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进行____________,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土地革命 1927~1937 国共两党政权____________ 发动____________,日本大举侵华。
全面抗战 1937~1945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全民族抗战,取得____________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 1946~1949 国共两党再次走向____________ 三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蒋介石____________被推翻,败退台湾,造成两岸分离,至今不能统一。
主要特点: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者对抗,是受多种____________制约的。
影响因素: ①两党的____________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____________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③国际____________的态度与____________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抗战期间,《义勇军进行曲》逐渐成为“最流行的抗战歌曲”。在1948年“反美运动”期间,中国民众将曲谱重新填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随后国民政府出台“禁止广播不良歌曲”清单,《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破裂 B.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
C.国民党重视人民群众的要求 D.政府主导歌曲传唱程度
2.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重印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的通知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列宁在本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积极探索新政权建设方向 B.致力于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全面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在《大公报》上刊登的《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出
A.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 B.国人十分期盼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实施
C.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 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
4.下表是1941年—1946年美国对华租借统计(单位 亿美元)
年份 项目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对华租借金额 0.26 1.00 0.49 0.53 11.07 2.10
占当年对外租借比重(%) 1.7 1.5 0.4 0.4 8.0 12.0
据此可知
A.中国抗日战争的胶着与艰难 B.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与利益交织
C.美国逐渐垄断中国资本市场 D.中国在美国亚太战略地位的变化
5.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3月18日,离开了延安 3月25日,在高家崄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 7月1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 8月3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 9月23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
A.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6.1946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对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作出了较为宽松的规定,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方式,由地主与农民书写土地契约,“使农民站在合法和有理地位”这一指示反映出
A.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B.中共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C.抗日战争促使了土地政策调整 D.农村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7.1947年10月3日,毛泽东致电华野陈毅、粟裕:“现应确定一个月至两个月内,只打小仗不打大仗。各纵应划定地境,每纵几个县……建立政权,实行土改……此种工作看似不甚重要,实则具有伟大战略意义。”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动员群众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 B.积极推进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C.实行减租减息以扩大统一战线 D.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8.面对当时国民党行军计划及实际路线的规划,中原解放军在给中央电报中汇报“困难颇多”。毛泽东给陈毅、邓小平、粟裕等人的电报中则提出“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夹其额 、揪其尾、断其腰、置之于死地而后已”,对敌人各个就地歼灭。据此可知,该战役是
A.徐州会战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9.“1948年7月至11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00万人,使其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至此,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引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关于材料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A.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东北野战军结束辽沈战役
C.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D.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10.1947年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下表是山西张庄在运动前后各阶级占有土地变化表。据表判断,此运动
1944年 1947年
人口比例(%) 人均亩数 人口比例(%) 人均亩数
地主 4 17.4 0.3 3
中农 40 6.4 35.5 6.2
贫农 46.8 3.0 63 5.5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D.奠定了解放战争的物质基础
参考答案
【重点问题探究】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时期 政策 作用 变化及依据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开展土地革命 农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变化:由消灭封建剥削变为限制封建剥削,再到消灭封建剥削 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首要任务的变化
全面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使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近代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结果、特征及影响因素
时 期 特 征 结 果
国民革命 1924~1927 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土地革命 1927~1937 国共两党政权对峙 发动内战,日本大举侵华。
全面抗战 1937~1945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 1946~1949 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对抗 三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蒋介石国民政权被推翻,败退台湾,造成两岸分离,至今不能统一。
主要特点: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者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影响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达标检测】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战期间成为流行歌曲到1948年禁止广播,结合所学知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战时期,不仅得到了国共两党的高度认同,还流行在群众之间,传唱度极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变化,国际上,美国扶植日本,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引起民众抗议。国内,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在这个阶段,歌词做了适时调整,唱出了和平、反对帝国主义的心声。由于内战,国共两党矛盾尖锐,国民政府对其采取了禁止政策,故选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47年就宣告破裂,排除A项;据材料“中国民众将曲谱重新填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但是随后被国民党禁止,可知国民党并没有重视人民群众的要求,排除C项;歌曲的传唱程度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但不是政府主导,材料中《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是民众的自发行为,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由题干可知,1948年正处于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这为未来成立的新政权指明了方向,故选A项;这一时期并不是革命统一战线,而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B项;中共提出的是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所以这并不是在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排除C项;题干中的这一理论是关于建立新政权的,并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组成部分,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中央为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决定接受邀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乘专机抵达重庆,材料中“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正是和平民主建国成为中外共同期盼的体现,故选C项;“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是因为毛泽东来到重庆进行谈判,有利于避免内战,有利于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真诚谋求和平,排除A项;新民主主革命纲领中革命分两步走,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不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会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大众传媒对时事的报道和评价,但报道和评价是否影响了政局,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表格数据,自1945年后,美国对华租借金额大幅度提升,结合所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支持国民党开展内战,其租借金额势必大幅度提升,据此可知,图表数据反映出中国在美国亚太战略地位的变化,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在1945年就已经结束,排除A项;表格数据反映的是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它们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表格数据仅是显示出美国对中国租借金额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其他国家,也就无法得出“美国逐渐垄断中国资本市场”的结论,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青化砭战役”“《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青化砭战役和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都发生在1947年,此时国民党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故选C项;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 ,排除A项;敌后战场敌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体现了中共政策的原则性。同时“对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作出了较为宽松的规定,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方式,由地主与农民书写土地契约,又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故选B项;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排除A项;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这一指示明确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战争时期下,通过发展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无法根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毛泽东强调解放军要调整战略,进行土地改革,关注动员群众,建立政权,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调整战略,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选A项;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排除B项;“减租减息”政策实行的时间为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了淮海战役,使得南线国民党的精锐主力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淮海战役主要由陈毅、邓小平、粟裕等领导,材料中“中原解放军”、“陈毅、邓小平、粟裕等人的电报”、“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符合淮海战役的史实,故选C项;徐州会战是全面抗战时期抵抗日本侵略的战役,材料为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项;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在挺进大别山中并没有粟裕的领导,且此时并没有“‘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排除B项;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不符合材料中“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48年9—11月,东北解放军发动的辽沈战役使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质量、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故选B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9年1月,淮海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49年1月,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土地改革后,地主人口比例和人均亩数都大幅下降,而贫农人口比例和人均亩数都有所上升,这种做法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民族战争在1945年8月已经结束,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