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2.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内政、开展外交,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史实。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感受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能够运用年表排序、事件分类、历史分期等方法,归纳梳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依据。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
4.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成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培养学生的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及三大改造的意义;从民主法制建设、外部环境、经济建设等方面探索新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及表现。
2.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的外交方针的原因、在外交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外交方针所带来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1) ________________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发表的《________________》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3) ___________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4)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5)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________________领导下迅速成立新的中央人民政府。
2.成立的过程及意义
准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________________隆重开幕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国名 ②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为主席
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____________ ②任命________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____________宣告成立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____________举行
意义 民族解放 结束了________、封建主义和________________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发展方向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________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新的纪元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____________,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背景:
A政治上:____________ 成立。
B军事上:____________残余军队及其他____________武装尚待消灭。
C经济上:全国尚有三分之二的农民被束缚在____________之下;经济上千疮百孔,国家____________,投机商人趁机制造市场混乱。
D世界局势上:美国发动____________。
(二)具体措施
1.政治——稳定政权。(侧重军事)
(1)追歼残敌剿匪作战, 1951年底基本统一全国。
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大量的____________威胁新生政权的安全
内容 追歼残余敌人,开展镇压____________运动
意义 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和帝国主义____________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到1953年)。
①背景
a.1950年6月25日,朝鲜____________爆发。
b.以____________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扩大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②过程
a.1950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____________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b.1953年7月,美国在《________ ____》上签字。
③结果: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影响
a.对朝鲜的影响:加剧了____________的分裂。韩国跟随着美国加入____________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b.对美国的影响: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____________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
c.对中国的影响: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捍卫了中国的____________,提高了中国的____________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形成强大的____________,锻造了____________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d.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⑤抗美援朝精神:____________精神、革命____________精神、革命____________精神、革命_________精神与国际主义精神。
2.外交——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①新中国成立后,按照“________”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中国按照“________”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会议: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________的重要会议。
②结果: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________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③作用: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维护________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A.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________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B.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____________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____________,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__________的准则。
(4)出席亚非会议
①1955年,亚非会议在________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②中国提出并坚持“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________关系创造了条件。
3.经济——恢复经济
(1)农村:土地改革。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法》(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1952年基本完成土改。为中国逐步实现____________扫除了障碍。
(2)城市:稳定物价,统一货币财经。进行“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_______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上——“一化三改”
背景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__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_____改造
结果 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________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②“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____________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设
1954年宪法 ①颁布: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性质及原则:这是一部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__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政治制度体系 确立________________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____________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1)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____________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毛泽东思想不仅是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重点问题探究】
1.“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什么?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1952年,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与法国等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建立联系,并且与锡兰签订橡胶贸易协定,同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众多国家签订了进出口协议,总金额高达2.2亿多美元。这些做法( )
A.旨在打破美国对华经济封锁 B.标志着新中国放弃“一边倒”的方针
C.冲击了美苏对峙的世界格局 D.利于打破新中国面临的经济困局
2.1949年11月25日,在上海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按统一部署,同时按国家牌价敞开抛售,使粮、棉等价格下降30%—40%,给了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这一活动的实质是( )
A.通过经济手段掌握市场领导权 B.通过政治力量巩固新生政权
C.通过稳定物价以促进经济发展 D.通过政府干预挽救经济危机
3.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对农村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发出指示,将总路线学习教育作为农村冬学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共中央此举主要是( )
A.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先进性 B.坚持“双百”方针,促进农村文化繁荣
C.构建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 D.改变我国农村几千年形成的小生产习惯
4.1949年6月开始,党和政府先后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其意图是(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克服重大自然灾害 D.结束物价暴涨局面
5.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邓小平在论述外交问题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我国外交坚持的原则是(  )
A.独立自主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参考答案
【重点问题探究】
1.“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1)与会各国的“同”主要体现在:①他们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②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2)与会各国的“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3)“求同存异”的方针既照顾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要求,也充分考虑到了各国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一个能够充分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满智慧的方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以“一五”计划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
②充分借鉴和吸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如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服务于工业。
③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国家的生产、资源及产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计划调控。
④经济落后但发展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基础落后,但发展较快、增长较为迅速。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 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民主政治的特色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民主政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战期间成为流行歌曲到1948年禁止广播,结合所学知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战时期,不仅得到了国共两党的高度认同,还流行在群众之间,传唱度极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变化,国际上,美国扶植日本,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引起民众抗议。国内,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在这个阶段,歌词做了适时调整,唱出了和平、反对帝国主义的心声。由于内战,国共两党矛盾尖锐,国民政府对其采取了禁止政策,故选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47年就宣告破裂,排除A项;据材料“中国民众将曲谱重新填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但是随后被国民党禁止,可知国民党并没有重视人民群众的要求,排除C项;歌曲的传唱程度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但不是政府主导,材料中《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是民众的自发行为,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1948年正处于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这为未来成立的新政权指明了方向,故选A项;这一时期并不是革命统一战线,而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B项;中共提出的是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列宁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所以这并不是在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排除C项;题干中的这一理论是关于建立新政权的,并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组成部分,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中央为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决定接受邀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乘专机抵达重庆,材料中“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正是和平民主建国成为中外共同期盼的体现,故选C项;“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是因为毛泽东来到重庆进行谈判,有利于避免内战,有利于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真诚谋求和平,排除A项;新民主主革命纲领中革命分两步走,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不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会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大众传媒对时事的报道和评价,但报道和评价是否影响了政局,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据表格数据,自1945年后,美国对华租借金额大幅度提升,结合所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支持国民党开展内战,其租借金额势必大幅度提升,据此可知,图表数据反映出中国在美国亚太战略地位的变化,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在1945年就已经结束,排除A项;表格数据反映的是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它们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表格数据仅是显示出美国对中国租借金额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其他国家,也就无法得出“美国逐渐垄断中国资本市场”的结论,排除C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青化砭战役”“《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青化砭战役和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都发生在1947年,此时国民党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故选C项;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 ,排除A项;敌后战场敌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体现了中共政策的原则性。同时“对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作出了较为宽松的规定,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方式,由地主与农民书写土地契约,又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故选B项;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排除A项;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这一指示明确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战争时期下,通过发展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无法根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毛泽东强调解放军要调整战略,进行土地改革,关注动员群众,建立政权,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调整战略,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选A项;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排除B项;“减租减息”政策实行的时间为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了淮海战役,使得南线国民党的精锐主力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淮海战役主要由陈毅、邓小平、粟裕等领导,材料中“中原解放军”、“陈毅、邓小平、粟裕等人的电报”、“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符合淮海战役的史实,故选C项;徐州会战是全面抗战时期抵抗日本侵略的战役,材料为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项;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在挺进大别山中并没有粟裕的领导,且此时并没有“‘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排除B项;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不符合材料中“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1948年9—11月,东北解放军发动的辽沈战役使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质量、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故选B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9年1月,淮海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49年1月,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土地改革后,地主人口比例和人均亩数都大幅下降,而贫农人口比例和人均亩数都有所上升,这种做法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民族战争在1945年8月已经结束,排除C项。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城市的生产建设工作”、“我们的政权才能够巩固”和“党和人民就不能维持政权,就会站不住脚,就会失败“’等信息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故选C项。A项是中共八大的内容,B项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内容,D项是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故排除A.B.D三项。
12.【答案】C【解析】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属于战略决战的战役,最终基本上推翻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故选C项;打退敌人对陕北和山东的进攻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而不是全面进攻,排除A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不是战略决战的序幕,排除B项;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意味着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即将覆灭,但并未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军队完全消灭,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