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标要求】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通过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了解清朝前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通过了解清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 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知识梳理】第14 课明朝的统治1.明朝的建立和灭亡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南京)。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及影响1)措施:(1)行政: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直属中央;朱元璋还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归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军事: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由、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3)司法: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监视官民。(4)选官(教育):实行“八股取士”。(5)廷杖立威:为提高皇帝权威,朱元璋采用“廷杖”惩处大臣。2)特点:地方和中央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3)影响:①把国家的军政司法教育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强化了皇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但也造成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皇权专制的弊端:1)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缺乏独立性;2)统治者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4.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变化、弊端?特点:八股取士。变化:命题范围方面,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范围方面,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答题格式方面,考生必须写“八股文”。弊端:(1)对现实:禁锢了士人思想,缺乏对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中举者成为执行皇帝旨意的忠实奴仆,不利于选贤用能;(2)对后世:脱离了社会发展大势,对中国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5.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1)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3)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明朝——“开放”)1.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2.概况:(1)时间次数:1305-1433年前后七次下西洋。(2)出发点:刘家港。(3)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评价:①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④郑和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二、戚继光抗倭(对外关系由和平友好到冲突到战争)1.戚继光抗倭:⑴背景:明朝中期后,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倭患严重。⑵战役:1561年,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⑶评价:①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②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公而忘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科技成就1.特点:明朝出现一批总结性、集大成、缺创新的古典科技巨著。2.科技成就表现:①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②宋应星——《天工开物》——对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③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二、文学艺术1.特点:出现一些反对封建专制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文学艺术作品。2.文学艺术成就:⑴小说:四大名著①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②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以官逼民反为主题的小说。③元末明初——吴承恩——《西游记》——浪漫主义神话小说。⑵书画: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画家·徐渭。⑶戏剧:昆曲:明朝后期——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三、建筑成就1.特点: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特点。2.建筑成就:⑴明长城:明朝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它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⑵北京城:1420年,北京城基本建成,有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故宫,由蒯祥等人设计,是北京城的核心。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第17课明朝的灭亡1.明朝末期社会动荡的表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农民生产;土地兼并严重: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官府崔征如故,对民众百般盘剥;等等。2.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同年,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3.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4.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最后失败。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东南 管理台湾 ⑴措施: ①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②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⑵设置台湾府的意义: 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②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③使台湾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西南 管理西藏 ①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②1727年,雍正帝时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③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④乾隆帝时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西北 管理新疆 ①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②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结束了这场分裂祖国的行为。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③1771年,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东北 管理黑龙江流域 ⑴反击战役: 1685、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⑵中俄《尼布楚条约》: ①时间:1689年。 ②地位:中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③意义:《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清朝前期的疆域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元朝的疆域农业 发展 原因 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表现 (1)耕地面积扩大:到乾隆末年,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2)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及大运河,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3)农作物种植:在南方地区推广双季稻;推广从南美洲引进的甘薯、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扩大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意义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手工业 全国大小城市和不少市镇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采用雇佣劳动方式,所制作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商业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出现盛泽镇、汉口镇等工商业城镇;苏州、北京、江宁、扬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十分繁荣 (3)拥有雄厚的资本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徽商人口 增长 (1)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康熙时,全国总人口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3)人口增长和劳动力的增加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人口快速增长致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压力加大,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军机处的设立:康熙时期设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抑制了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了君权。雍正时设立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有皇帝裁决。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文字狱:(1)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2)影响: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3.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2)措施: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3)影响: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1.《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创作艺术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主要 内容 这部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小说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社会历 史意义 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特点 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地位 问世后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2.昆曲(1)明朝万历末期,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2)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代表作有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3.京剧: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逐渐形成。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能力提升】1.(2024·内蒙古·中考真题)表格归纳法有利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通过归纳下表,能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 措施秦朝 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宋朝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元朝 在地方设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明朝 设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力A.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C.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D.中枢机构办事效率不断下降2.(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思维导图可以系统地展示知识、整合信息。下图是小明绘制的思维导图,“?”处应是( )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B.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C.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3.(2024·北京·中考真题)“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2023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遗址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出水了大量明代瓷器。这一考古发现( )遗址出土的青花人物纹罐①反映我国人民在南海地区的活动 ②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见证③可用于研究明代的瓷器烧制工艺 ④印证明代引进了原产美洲的玉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4·辽宁·中考真题)某班设计主题为“中华大地·英才辈出”的板报,下列历史人物所在版块的标题是( )A.传播文化助交流 B.悬壶济世医天下C.锐意改革促发展 D.抗击侵略卫主权5.(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6.(2024·西藏·中考真题)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北庭都护府 D.澎湖巡检司7.(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这里的“捷音”是指( )A.《尼布楚条约》签订 B.东南沿海倭患解除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台湾归入清朝版图8.(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到清中期后,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反映出清朝( )A.率先引进占城稻 B.普及种植茶树C.开始种植棉花 D.推广玉米、甘薯9.(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国是三论》一书评论道:“中国面临大海,文物制度久已发达,人民所需无一不足……因此,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有自傲自大之风,不愿主动求市场与知识于海外,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据此推断中国“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是因为(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0.(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这成为明朝( )A.扩建改造北京的前提 B.取得科技成就的基础C.强化皇权专制的目的 D.科举考试变化的结果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设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力”可知,反映的秦朝到明朝的地方行政管理的变迁,这些变化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中央的权力大大增强,因此选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符合题意,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地方行政管理的变化,与皇帝权力、中枢机构办事效率无直接关系,排除AD项;丞相属于中央官职,与题干反映的地方管理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2.答案:C解析:据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处应是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C项正确;宋太祖没有废丞相,排除A项;元朝没有废除丞相,排除B项;设立锦衣卫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出水了大量明代瓷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反映了我国人民在南海地区的活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见证,出水的大量明代瓷器可用于研究明代的瓷器烧制工艺,故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明代引进了原产美洲的玉米,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引进美洲的农作物玉米,④不符合题意,BCD项都包含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分别为戚继光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可知三位历史人物都抗击了外来侵略者,因此标题为抗击侵略卫主权,D项正确;材料中三位人物并不属于对外交往的代表人物,因此传播文化助交流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悬壶济世医天下是对古代医学家的评价,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锐意改革促发展是对改革家的描述,比如商鞅、孝文帝、王安石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可知,文字狱在乾隆年间风行全国,造成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这体现了文字狱禁锢了思想言论,A项正确;文字狱强调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其不一定属于犯罪,“打击了违法犯罪”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儒学在清朝本身就是正统思想,且文字狱并未提高其地位,排除C项;“保障了社会发展”说法错误,文字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发展,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根据“元朝时期宣政院、明朝都指挥使司和清朝乾隆时期的金瓶掣签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雍正时期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A项正确;清朝时期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排除B项;唐朝时期在西域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排除C项;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根据“《中秋日闻海上捷音》”可知,诗中的“海隅久念苍生困”暗示着康熙帝长久以来对某个海边地区人民的困苦有所关注,而“耕凿从今九壤同”则意味着从此该地区将与其他地方一样,实现和平与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与“海隅”相符。康熙帝时期对台湾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将台湾纳入了清朝的版图,实现了“耕凿从今九壤同”的局面,D项正确。康熙帝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但诗中并没有明确提到与沙俄的军事行动,且沙俄位于北方,并非“海隅”,排除A项;明朝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倭患解除,排除B项;平定噶尔丹叛乱发生于西北地区,与“海隅”即海边地区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8.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清朝以前,从宋朝开始。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D项正确;北宋时,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逐步得到推广,排除A项;两宋时期,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排除B项;中国种植棉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棉花的生长,而且汉代的丝绸之路的贸易也促进了棉花种植的发展,排除C项9.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国面临大海……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有自傲自大之风,不愿主动求市场与知识于海外,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所以“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是因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项正确;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与“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无关,排除A项;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文取士,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能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八股取士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与“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无关,排除B项;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主要表现为文字狱,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中国面临大海……不愿主动求市场与知识于海外,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可知,明朝中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促进了科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B项正确。明代中期经济发展与扩建改造北京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而明朝政治方面的举措旨在强化皇权,排除C项;明代科举考试采取四书五经、八股取士的方式,与材料内容“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