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教学设计)(表格式)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教学设计)(表格式)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资源简介

课题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学生通过深入探究活动,深刻理解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并且能够明确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多种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标准。 学生了解不同物体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物时,其数量关系会因物体的特性而有所不同。 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密度的概念,认识到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可能具有不同的体积。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简易天平,运用不同的标准物来准确测量空气的质量,掌握测量方法和技巧。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标准物测量空气质量的结果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物体特性的关系。
教学 难点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深入理解空气质量的测量方法和物体密度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提出合理的解释和假设。
教学设计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空气质量测量的动画演示、不同物体的图片和介绍、科技发展对空气质量测量的影响等资料。 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如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不漏气的大袋子、绿豆、乒乓球、小泡沫球、回形针、高精度电子天平、篮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复备课
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神秘挑战导入 教师神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带来一个神秘的挑战。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老师会观察你们的表现,看看有哪些同学能够通过这个挑战。不过,现在老师先不告诉你们挑战的内容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课堂学习营造积极的氛围。 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用绿豆来衡量了 20 筒空气的质量。那今天,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呢?” 引出课题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预测空气质量 (1)观察一袋空气 教师展示一袋空气,让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同学们,看着这一袋空气,你们觉得它的质量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呢?或者如果用乒乓球、回形针、小泡沫球等物品作为衡量物,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预测理由。 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来预测这袋空气的质量的呢?为什么觉得用不同的物品作为衡量物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空气的特性、不同物体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思考。 (3)汇报交流 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小组的预测结果和讨论情况,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空气质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探索二: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 (1)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怎么称量这一袋空气的质量吗?” 引导学生思考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生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问:“你们想到了哪些方法呢?这些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上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测量 20 筒空气的质量的呢?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量这袋 100 筒空气的质量吗?如果不行,我们可以怎么改进呢?”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运用类比转化的思维方法,找到测量 100 筒空气质量的方法。 (4)方法确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板贴展示测量方法的步骤,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步骤一:将袋子里的 100 筒空气平均分成 5 份,打到 5 个皮球里,每个皮球打 20 筒气。 步骤二:称出一个瘪皮球的质量,用简易天平在左边放瘪皮球,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 步骤三:在球里面打入 20 筒空气,再放上去,观察指针的变化。如果指针往左边偏,就在右边继续放绿豆,直到平衡。 步骤四:记录放进去的绿豆数量,这个数量就是 20 筒空气的质量。 步骤五:因为是平均分的,所以只要称一遍,最后乘以 5 就可以得到 100 筒空气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方法确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掌握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 探索三:用不同标准物测量空气质量 (1)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绿豆衡量了 100 筒空气的质量。那如果换成回形针、乒乓球、小泡沫球等,应该怎么称呢?” 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标准物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2)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不同标准物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 提问:“你们可以借鉴用绿豆测量的方法,想一想用回形针、乒乓球、小泡沫球等物品应该怎么操作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提出各种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3)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例如,对于用回形针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提问:“如果回形针数量有限,不能称出一个瘪皮球的质量,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已经用绿豆称出的瘪皮球质量,进行转换测量。 (4)实验操作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1 号为材料员收发整理材料。每个同学轮流做实验,1 号同学用绿豆衡量,2 号同学用回形针,3 号同学用乒乓球,4 号同学用小泡沫球。其中一个同学在称量时,他对面的两位同学为打气员,旁边的同学帮助一起观察指针。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仔细观察指针的变化,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操作要轻拿轻放,避免损坏实验器材;注意安全,不要让皮球爆炸等。 (5)数据记录 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和实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标准物测量空气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探索四:分析实验结果 (1)数据展示 教师将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的大表格内,进行数据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不同标准物测量空气质量的结果差异。 (2)原因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验数据差异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不同小组的数据会有差异呢?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提出各种可能的原因。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验操作、物体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可能的原因有:读数不准确造成的;没有等待指针平衡就在添加物品,导致实验误差;每颗绿豆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此各组之间也会存在微微的差异;不同的标准物本身的特性不同,如密度、大小等,也会影响测量结果等。 (3)结果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提问:“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如不同标准物测量空气质量的结果会有所不同,但都可以反映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可能具有不同的体积等。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展示、原因分析和结果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结果,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三)研讨与总结 测量一袋空气质量的方法总结 教师提问:“我们是如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的呢?请大家回顾一下测量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回顾测量一袋空气质量的方法,包括将空气平均分、用简易天平测量、选择不同标准物等步骤。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测量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实验结果的讨论 教师提问:“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对我们理解空气的质量有什么帮助呢?”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如不同标准物测量空气质量的差异、相同质量的物体体积不同等。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发现的意义,如为今后学习密度概念积累经验、体会科学方法的多样性等。 科学态度的培养 教师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科学态度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细致操作、仔细观察、耐心等待、团队合作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拓展延伸 科技发展与空气质量测量 教师介绍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更精确的工具可以测量空气的质量,如高精度电子天平。 提问:“这些精确的工具是如何测量空气质量的呢?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思考问题,了解科技发展对空气质量测量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高精度电子天平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感受科技的进步。 生活中的空气质量测量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测量空气的质量呢?这些方法有什么优缺点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利用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课外探究活动 教师布置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空气质量的相关问题。 例如,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体积的空气质量,比较结果的差异;或者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影响空气的质量,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等。 提问:“在课外,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继续探究空气质量的相关问题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观察、采访专家等。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空气质量测量的影响,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布置课外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质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实验结果等方面的知识。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一袋空气的质量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大家回顾一下。”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方法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如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比较分析法和直观教学法等。 提问:“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科学探究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理解空气的质量有什么帮助?”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认识到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强调保护空气的意义。 提问:“空气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空气呢?”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保护空气的认识和理解,如减少污染排放、植树造林、节约能源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空气做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袋空气的质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用不同标准物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比较分析法和直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创新和反思。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实验效率不高;在讨论分析环节,部分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思维不够活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我也将采用更多的互动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