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课 题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册 数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页 码 第34-39页
版 本 统编版 课 型 新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内容分析: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主要讲述了隋朝在分裂割据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了统一,盛 极一时却短命而亡。唐前期吸取前朝经验,励精图治,造就“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 荣局面。然而盛世下渐生危局,边疆局势紧张,君主治理能力降低,爆发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形成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五代十国乱世。这段时期,中国历史再现分裂、统一、分裂的“轮回”。 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大概念来看,隋唐的建立顺应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历史趋 势。该时期吸取历代经验,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创造了民族交融、社会繁荣和疆域扩展的盛 世局面。然而疆域的扩展和民族关系的转变对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唐中后期的内外乱局 使唐朝盛极而衰,最终致使唐王朝走向灭亡。故本课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历程中承上启 下的阶段,既承接秦汉的治理智慧,又为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所谓“历史 轮回”的内在性质是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一上学期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中的少年期,感性思维强,参与度 高。在知识储备上,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基本掌握隋唐五代历史演变的基本史实,但缺乏对 盛世兴衰的原因进行综合性和深入性分析,缺乏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理解隋唐历史。在思维能力 上,基本了解历史学习的方法,抽象思维得到巨大发展,但史料解读和历史解释能力较弱。因 此,本课教学要注重知识的补充与逻辑联系,选择适合学情的史料并教授解读思路,提高历史 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呈现史料和不同角度的历史解释,学生将掌握辨析史料的方法,学会以唯 物史观的方法进行历史评价。 时空观念:通过隋唐不同阶段的疆域地图、示意图以及五代十国年轴图等,学生将逐步掌 握历史地图阅读方法,学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史料实证:通过引用大量史料、图表、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
1
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和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解释:隋唐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安史之乱、黄巢之乱的基本史实;五代十国的更迭;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家国情怀:通过民族关系的视角看待隋唐五代的历史变迁过程,领悟隋唐大一统王朝是建 立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的,其统治吸取了秦汉的宝贵经验,继续推动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启示着我们要秉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态度对待各个民族,始终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唐前期盛世的表现与原因;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二)教学难点 唐朝民族治理政策及其与唐朝兴衰的关系。
教学策略
教 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学 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板书设计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 教 师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唐盛世,那一定要来西 安看看,穿越千年的盛唐繁荣。做一回唐朝人。同学们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一段视频,感受什么是大唐盛世。 【视频呈现】《大唐不夜城》视频片段——来自于抖音 视频 【 学 生 】 观看、感 受 通过播放 《大唐不 夜城》视频 片段,即有 利于激发
2
【 教 师 】刚 刚 我 们 一 起 感 受 了 大 唐 盛 世 的 震 撼 , 现 在 就 让 我 们 一 起 来 走 进 第 6 课 从 隋 唐 盛 世 到 五 代 十 国 的 学 习 。 学生的学 习兴趣,又 巧妙的导 入新课内 容。
讲授新课 (
开元盛世
)时空定位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武周 (
政治
)开皇之治 (
贞观
) (
589年完成统一
)黄某起义 之治 (
960年
北宋
建立
) (
581年
) (
618年
唐朝
建立
)755年 907年朱温废唐 隋朝 立 隋朝 唐朝 五 代 十 国 【 学 生 】 观看、聆 听 。 【 学 生 】 阅读材 料,回答 问题。 建立知识 脉络,培养 时 空 观 念 。 培养学生 阅读史料、 分析史料、 提取信息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兴盛 (1)背景: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589年 隋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过度:国家虽统一,但五险一金咱一个也没有,心里没底啊,民 以食为天,怎么也有个粮食险吧 (2)表现:①广设仓库,储备粮食 材料: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 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每年收 积,勿致损败,当社有饥谨者,即以此谷赈给。 问题:隋朝设置义仓的目的是什么 答:义仓初为民办,后改为官办,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了自然灾害影响,保障各地人民的粮食供应,保障隋政权的稳定。 过度:粮仓虽多,但距离都城长安较远,运输不便啊.....粮在哪, 我在哪..... 2)表现:②兴建洛阳城 材料:“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隋书 · 炀帝纪》 问题:隋炀帝为何要营建东都洛阳
3
答:便于粮食运输和供应;增进帝国对于南北的控制;摆脱关陇 集团的控制。 过度:洛阳地理位置,但是还是不够,为更便于粮食运输... (2)表现:③修建京杭大运河 【 学 生 】 观看、思 考、回答。 的能力。 培养学生 时间观念 和唯物史 观素养。
材料:北至涿郡(今北 京),南至余杭(今杭 (







)
州),贯通南北,是古
代三项最伟大的工程 之一。 (
长安
) (

) (

阳洛

)
问题:京杭大运河的作 用是什么 答:经济: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带动沿河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保障洛阳的粮食供应(南粮北运)。 政治:①制衡南北方势力,巩固大一统。 过度:隋虽国库充盈,国家实力强大,奈何与秦同命,二世而亡... 2、隋朝的灭亡 材料: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 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 充满。——杜佑《通典 ·食货典》 材料: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 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 朝贵族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隋朝灭亡。——《纲要》上册第34页 材料:“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 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隋书》 问题:隋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么 隋亡的原因和其他朝代有何不 同吗 答:隋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暴政(主因) ②隋炀帝的改革触犯关陇集团的利益
4
③隋初统治根基不稳,各类矛盾激化等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繁荣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问题:唐朝的繁荣在政治、经济方面各有何体现 【 学 生 】 阅 读 材 料 并 回 答 问 题。 培养学生 提取有效 信息能力, 同时增进 学生民族 自信心。
(
开元盛世(

前繁荣)
武周之治(持续发展)
选贤任能、整顿吏治;
高宗死后,武则天废唐称帝

革兵制(募兵制)
改国号为周,社会经济持续
全盛时期
贞观之治(繁荣初现)
发展,称“武周之治”
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
)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者从简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文化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
唐朝时期的经济
邢窑白瓷
曲辕犁(江南水田推广)
筒车
越窑青瓷
唐三彩
)
2、唐朝的民族交融 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 朕如父母”。 ——唐太宗李世民 材料:(唐太宗认为)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 ·唐纪十三》 唐朝统治者对周边各个民族分别采取什么样的做法 起到什么
作用 (

) (
实房
)
特点:以和为主,政策开明,因俗而治,手段多样,措施灵活。 答:作用:带动边疆边远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交流;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 思考: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开 创并完善科举制,大兴文治,兴学重教;改革兵制、对外节制用 兵;政策开明,民族交流、对外交流;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过度: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实属无奈.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起因:唐中后期设藩镇(军镇),造成节度使拥兵自重(外 重内轻) 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虽曰藩臣,实无臣节。 ——《旧 唐 书 》 【 学 生 】 阅 读 教 材,回答 问题。 培养学生 提取有效 信息能力。
(
北庭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
北庭
龟兹
)平户节度使 柳城 范阳节度使 范阳 (
河西节度使

) (
边镇兵
4
9

) (
陇右节度使
)可左节度使 员武 太原 翔方节度使 西平 长安 (
中央军
9万
)刻南节度使 司椰 岭南五府经略使 南海
问题:安史之乱对唐朝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唐朝由盛转衰
(
安禄山
)唐朝由盛转衰 在内地增设藩镇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
史思明
)相互制约、加强 防御 成为五代十国的祸根
6
2 、 黄 巢 起 义 ( 1 ) 背 景 : 唐 后 期 , 唐 玄 宗 日 渐 昏 庸 , 朝 政 腐 败 ; 宦 官 专 权 和 朋党之争加剧 。 材料: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 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 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 — — 《 廿 二 史 答 记 》 卷 二 十 ( 2 ) 影 响 : 沉 重 打 击 唐 王 朝 的 统 治 ; 起 义 军 将 领 朱 温 降 唐 后 , 废唐称帝 , 唐朝灭亡 。 3 、 五 代 十 国 【 学 生 】 观 看 思 考、感悟。 培 养 学 生 的时空观 念。
(
五代
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
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十国是指主要定都于南方的吴越、南唐等政权
)
实质 :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小结 开元盛世 【 学 生 】 思考、感 悟。 强 化 学 生 的时空观 念及培养 家国情怀。
589年完成统一 581年 隋朝 开皇之治 618年 唐朝 武周 政治 贞观 之治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755年 黄果起义 907年朱温废唐 北宋 建立 960年
发 展 经 济 , 制 度 创 新 促 进 隋 唐 繁 荣 , 巩 固 与 发 展 和 发 展 了 统 一 多 民 族 封 建 国 家 , 而 内 乱 、 忽 视 民 生 又 使 盛 世 走 向 衰 败 。
基础作业 1 . 隋 唐 时 期 的 大 运 河 北 起 涿 郡 , 南 到 余 杭 , 中 经 江 都 、 洛 阳 , 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大运河的开通( ) A . 使 南 方 成 为 全 国 经 济 重 心 B . 有 利 于 对 外 贸 易 的 繁 荣 C . 推 动 了 国 家 政 治 统 一 进 程 D . 促 进 了 江 南 经 济 的 发 展 2 . 据 学 者 研 究 统 计 , 唐 朝 时 与 3 0 0 多 个 国 家 和 地 区 开 展 友 好 交 往 , 长 安 接 待 了 7 0 多 个 国 家 的 外 交 使 节 , 接 纳 了 多 达 3 万 余 人 的 外 国 留 学 生 。 与 汉 代 相 比 , 这 主 要 得 益 于 唐 代 ( ) 【 学 生 】 做题。 体验合格 考,加强基 础知识巩 固 。
7
A.国家统一的稳定局面B.丝绸之路的畅通 C.华夷一家的开明政策D.边疆治理的成效
提升作业 (2023年 · 广东卷)【节选】 材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 度予以探究。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 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 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 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问题: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 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 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学生 】 查资料 、 思考、写 小论文。 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 题的思辨 能力。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核心 素养。 2.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3.在讨论和分析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促 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4.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合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