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考点大通关】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单元考点大通关】浙教版科学八上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 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01 植物感应性
(一)定义: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二)表现:植物的感应性不仅会表现在形态上,还会表现在生理和行为上。
(三)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1)向光性: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放在窗台上的植物弯向窗外生长、葵花朵朵向太阳、植物的叶镶嵌等现象都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的向光性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特性可使植物的叶片得到更多的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2)向地性: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顺着重力方向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地性。茎和根的向地性不同,茎会背着重力方向向上生长(称为负向地性)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水分,以维持其生存。
(4)向肥性:植物的根向着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的现象,称为向肥性。
(5)向触性:植物对机械触碰作出的反应,称为植物的向触性。例如,牵牛花、葡萄等植物的卷须一旦接触到竿棍之类的物体就会缠绕在它们的上面。
(四)分类
(1)向性运动:指植物体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是植物感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如,单向光刺激而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生长;受重力的影响,植物茎产生的负向地性生长,根产生的向地性生长。向性运动也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2)感性运动:感性运动是植物感应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例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合拢;凤凰木、酢浆草等植物的叶片,因光照和温度改变的刺激而引起白天叶片张开,夜晚或雨天便闭合下垂。感性运动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与刺激的方向无关,刺激因素有机械振动、烧灼、骤冷、光暗变化等,通常有感温、感光等运动。
02 植物激素及其作用
(一)概念: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二)植物体内的激素
激素名称 合成部位 生理作用 应用或现象
生长素 幼嫩的茎、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加快细胞生长速率。其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培育无子果实;修剪果树
赤霉素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和果实、芽、嫩叶、根尖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提早播种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裂;延缓衰老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
乙烯 分生组织、萌发的种子,凋谢的花朵和成熟的果实 促进果实成熟; 刺激叶等器官脱落, 抑制茎的伸长 促进果实成熟;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增产
脱落酸 根冠、萎蔫叶片等,将要脱落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既能抑制植物细胞分裂,又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与果实衰老和脱落 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植物体内往往有多种激素同时存在,植物激素对种子的萌发,叶、花、茎的形成,叶片的脱落及果实的发育与成熟等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一种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01 人体激素及其作用
一、 内分泌腺和激素
(一)内分泌系统
人体内的各种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它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二)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所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如图所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的种类、分泌的激素及各种激素的功能如下表。
内分泌腺 分泌的激素 激素的功能
胰岛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加快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含量;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含量的作用
垂体 生长激素 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加快心跳的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卵巢(女) 雌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睾丸(男) 雄性激素
(三)激素
(1)概念: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称为激素。
(2)特点
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②不同的内分泌腺分泌不同的激素,不同的激素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
③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四)激素分泌异常
激素分泌异常时,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一些疾病如下表所示。
激素 分泌情况 疾病 具体症状
生长激素 幼年时分泌不足 侏儒症 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
幼年时分泌过多 巨人症 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巨人的寿命往往不长
成年人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 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胰岛素 分泌不足 糖尿病 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疲乏,血糖含量增高,出现尿糖症状
分泌过多 低血糖症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甲状腺激素 幼年时分泌不足 呆小症 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分泌过分旺盛 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 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
02 血糖调节过程
一、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一)血糖
(1)概念:人从食物中获取的糖类物质会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进人血液,这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就叫血糖。
(2)含量: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含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在早晨进食前,人的血糖含量般约为 90毫克/100 毫升(即5毫摩/升)。
(3)来源:血糖主要来自糖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4)作用:血糖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
(二)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
正常人体中,血糖含量由于受到胰岛素等激素的调节和神经系统调节的相互配合作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胰岛素:胰腺内有些细胞团叫胰岛,它分泌的激素之一叫胰岛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的代谢,具体表现在它能促进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含量。
(2)胰岛素调节血糖含量的过程:当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肝脏内的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人体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3)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①分泌过多时,血糖含量过低,导致低血糖症,应多吃糖类食物,或服用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
②分泌过少时,血糖含量过高,导致糖尿病(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患者一方面要控制糖类食物的摄人量,一方面要注射胰岛素。
01 神经系统结构
一、对刺激的反应
激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缓慢而持久,而神经系统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快速而短暂。
(一)动物可以对外界刺激迅速地作出反应
人和其他动物在感知环境中的刺激后,会迅速地作出相应的反应,如小鸟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神经系统来控制和调节的。
(二)对刺激反应的过程
(1)人在感知环境中的刺激并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如眼、鼻耳皮肤神经脑、脊髓和运动器官等。
(2)对刺激的反应过程是一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
(3)不同的人对刺激作出反应的快慢有所不同,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接受刺激后作出反应的快慢也会有所差别。
二、 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一)人的不同感觉器官
(1)眼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2)鼻黏膜上的嗅觉细胞能接受气味变化的刺激。
(3)口腔的味蕾中有味觉细胞等,能接受化学物质的刺激。
(二)神经元
感光细胞嗅觉细胞、味觉细胞都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也叫做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结构
神经元
A:细胞体:内有细胞核
B:突起
①树突:短而多,呈树枝状
②轴突:较长,-般只有一条,外包髓鞘,在它的末端有分枝
(2)功能
神经元可接受信息和传导信息。神经元上的树突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向细胞体,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做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神经元传导信息的过程可表示为:树突→细胞体→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三、 信息的处理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能够接收、处理各种信息,并决定和启动相应的反应。
(2)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脑神经来自脑,共12对,主要支配头部和颈部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脊神经来自脊髓,共31对,主要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觉和运动。
(二)脑
(1)大脑
①结构: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的表面称为大脑皮层,有沟或裂,沟裂之间隆起形成回,沟和回增大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②神经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在一起,调节人体某一项生理活动, 这一功能区叫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有许多控制人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控制着人体的不同功能。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分别能使人体产生运动和感觉,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分别能使人产生听觉和视觉。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具有抽象、概括推理、计算想象等思维能力,是人特有的神经中枢。
③大脑的营养和休息:大脑消耗的能量约占人体消耗能量的20%,主要依靠血糖提供能量,同时在代谢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使大脑的功能保持最佳状态。
对成人而言,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所以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应该让大脑休息。积极的休息方式可让大脑的神经中枢轮番活跃,如脑力劳动后适当进行一些体力活动。睡眠是大脑休息的一种方式,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让大脑的功能保持最佳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2)小脑: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如步行、奔跑等,并保持身体平衡。
(3)脑干:脑干在大脑的下面,是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桥梁,内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等,有“活命中枢”之称,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活动,如呼吸、心跳咳嗽等。它无需任何意识的干预就能保持生命活动功能的正常运行。脑干中的一些中枢损伤 ,会引起心跳、血压及呼吸等的严重障碍,甚至引起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在运动和嬉闹时要十分注意保护“后脑勺”。
(4)脊髓
①位置: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干相连,是脑干的延续,下端与第一腰椎平齐,呈扁圆柱形。
②结构:由灰质(内)和白质(外)组成。脊髓的灰质由神经元细胞体构成,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脊髓两旁发出31对脊神经。
③功能: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重要信息的传递通道。
④脊髓的反射功能受大脑控制:脊髓灰质中有许多躯体和内脏的低级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但这些反射活动受大脑控制。
【能力拓展】
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控制着躯体对侧的运动和感觉,如左边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被破坏,会导致躯体右侧肢体瘫痪。
大脑受到损伤,人会成为丧失各种能力的“植物人”;小脑受到损伤,人难以维持基本平衡,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脑干受到损伤人会死亡;脊髓受到损伤,人会瘫痪,某些反射活动无法控制,如大小便失禁。
02 反射弧与反射
一、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一)应答性反应:应答性反应即对刺激发生的反应。
(二)反射
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三)反射弧
反射弧是指完成各种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1)感受器:接受内、外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结构,能感受光、声音、气味、机械压力、温度变化、触碰等刺激。
(2)传人神经:将感受器转化的神经冲动传向神经中枢的神经纤维,包括从感受器到脊髓的神经纤维和脊髓中的上行传导束。
(3)神经中枢:处理传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的结构。一些简单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如脑干、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一些复杂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4)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发布的“命令”传向效应器的神经纤维,包括脊髓中的下行传导束和从脊髓到效应器的神经纤维。
(5)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四)缩手反射
缩手反射是天生的、迅速的、不自觉的反应,是由脊髓控制完成的一种反射。缩手反射完成在前,形成痛觉在后。
1.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感受器(韧带)→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2.若有反射活动说明反射弧完整,脊髓功能正常。
3.膝跳反射是一种低级的反射活动,此过程在脊髓里神经中枢的参与下即可完成。“驾驶员看见红灯刹车”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此过程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
(五)大脑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脊髓灰质内的神经中枢如膝跳反射中枢、排便中枢、排尿中枢等都属于低级神经中枢,它们要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如当我们有意识地敲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时,反射不是很明显;当胸段脊髓横断后,人就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此时排便、排尿中枢失去大脑的控制;小儿夜间遗尿的原因是大脑尚未发育完善,不能控制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
【能力拓展】
①任何反射活动都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伤,都会导致反射活动无法进行。
②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刺激,二是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③缩手反射是对刺激的一种自动应答,它发生在刺激尚未被大脑接收并做出解释之前。这样就缩短了作出反应的时间,所以仅体现了脊髓的反射功能。
④人的许多有意识行为还可以不牵涉感受器,由大脑直接传递给连接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产生一个动作,如踢腿、甩手等自主的随意动作。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按照形成的过程和条件,反射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
(一)非条件反射
(1)概念: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
(2)特点
①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各个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②非条件反射具有先天性和持久性,它与生俱来,不需要训练,也不会因为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失。
(二)条件反射
(1)概念: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叫做条件反射。
(2)特点
①条件反射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形成,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
②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③条件反射需要不断地强化,否则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3)意义:使人和动物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意义
动物和人通过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来调节自身生命活动,并对体内外的刺激迅速地作出适当的反应。
01 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一)动物行为的多样性
动物的行为是通过一系列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和激素分泌活动共同协调后完成的。
(1)概念:动物多种多样的活动,以及身体的姿态鸣叫、散发出来的气味和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
(2)常见的动物行为
类型 概念 示例
摄食行为 指动物获得营养的各种活动,包括寻找、获取加工,摄人和储食等 松鼠储存果实
繁殖行为 动物产生和繁育下一代的行为,包括占区、求偶、交配、筑巢、孵卵及育幼等 家燕筑巢
攻击行为 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而发生的相互攻击行为 公鸡相斗
防御行为 是动物由于外来敌害而保护自身或群体中个体不受伤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壁虎断尾
节律行为 指随着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而形成动物行为周期性变化的行为,又称生物钟 鸟类迁徙
社会行为 指同种动物集群活动,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具有组织性、分工性等特征 蜜蜂中有蜂王、雄蜂、工蜂
(二)动物行为的分类:按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将其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两大类。
(三)先天性行为(本能)
(1)概念
自然界中,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
(2)特点
①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
②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
③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反射活动。
④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意义。
(3)举例及分析
①婴儿吮奶:这是一种由与吮奶有关的刺激物直接刺激婴儿嘴唇中的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活动。这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控制完成,是一种在相关刺激下,不需要后天训练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②动物的繁殖行为:到了繁殖季节,动物表现出来的与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在繁殖季节,雌、雄动物间表现出的求偶行为。
二、 后天学习行为
(一)概念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
(二)特点
(1)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
(3)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4)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
(5)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后天学习行为也越复杂,而且后天学习行为在动物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也越大,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三)举例及分析
(1)幼狮向母狮学习捕食技能时,往往先模仿母狮的动作,动作正确时它能得到母狮的鼓励或能捕捉到食物,经过一段时间,它就能掌握捕食的技能。这是在自然状态下,动物表现出的复杂的学习行为。自然界中,很多动物通过模仿抚育者或其他成年动物的行为,来学习些基本的技能。
(2)刚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会把它看见的第一个动物或人当成妈妈,这个动物或人走到哪儿,小鹅就跟到哪儿。这是动物的印随学习行为。印随是新生动物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紧紧依附在它们的“父母”身边,从而使食物供应和庇护更有保障。
(四)人类特有的后天学习行为
在人的大脑皮层中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功能区---语言中枢,这使得人除了能对具体的刺激(环境中的声、光味、触等)作出反应外,还能对语言和文字等抽象刺激作出反应,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反射活动,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例如,人们在看见美味食品的文字介绍时,就会分泌唾液。因而人的学习行为更加复杂。
项目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区别 形成 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新的行为
获得途径 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
参与的神经中枢 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控制完成 由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控制完成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 动物越高等, 学习行为越复杂,占全部行为的比例也越大
联系 后天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大意义
(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比较
01 体温与体温调节
一、 恒定的体温
(一)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1)变温动物:如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这些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能,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称它们为变温动物。
(2)恒温动物:人类及鸟类、哺乳类的体温相对恒定,如人的体温,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始终在37℃左右,所以称人类、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不同种类的恒温动物的体温可能不同,如鸟的体温在42℃左右,猫的体温在39℃左右。
(二)人的体温
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人的体温一般为37℃左右。
(三)维持恒定体温的意义
(1)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如影响体内酶的催化效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2)恒定的体温能让动物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四)人的体温测定
通常可在人的口腔、腋窝和直肠等处测量人的体温。不同部位测得的温度值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
测量部位 正常范围/℃
腋窝 36.0 ~ 37.4
口腔 36.7 ~ 37.7
直肠 36.9 ~ 37.9
(五)体温的变动
人的体温受内外因素影响,体温的恒定要受激素和神经的调节。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 ℃。如不同人的体温可能不同,同一个人年轻时体温比年老时高,一般女子体温比男子高, 生病发烧时体温略高等。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一)产热
(1)人体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
(2)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人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战栗,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二)散热
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到体外,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有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两种。
(1)皮肤直接散热
①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去的。皮肤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
②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
③散热规律:环境温度低时,人体散热速度会加快,人会因散热过多而体温下降,此时人体需要减少散热,方法是降低皮肤温度,缩小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因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当环境温度高时,人体散热速度会减慢,人会因散热过少而体温升高,此时人体需要增加散热,方法是升高皮肤温度,增大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因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
(2)汗液蒸发散热
在常温条件下,皮肤汗液分泌少,蒸发散热所占比例不大。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三)中暑
(1)原因: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能力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便会出现中暑现象。
(2)表现:体温升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3)预防中暑的方法:内外降温同时进行,喝冰饮料、凉开水降低体内温度;喝碳酸饮料,利用二氧化碳气体带走人体内的热量;吹风、敷凉毛巾、擦酒精等方式可降低体表温度。
三、体温受脑控制
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一)人在寒冷与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服等,对体温的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01 植物向性运动与感性运动
1.下列植物感应性反应中,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单向刺激引起的是(  )
A.根向着地心方向生长 B.含羞草的小叶合拢
C.茎背着地心方向生长 D.根朝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植物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常见的有趋光性,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应激性是表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解答】 A、根向着地心方向生长,属于植物的感应性中的向地性:根部对环境中的重力因素刺激作出反应,A不符合题意。
B、含羞草的小叶合拢表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应激性,B符合题意
C、茎背着地心方向生长,属于植物茎的背地性,也是属于植物感应的问题,C不符合题意。
D、根朝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是植物根部对环境中的养料因素刺激做出的反应 ,这是属于向化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02 植物激素的作用
1.(2024八上·滨江期末)如图所示,把一盆小麦幼苗放到不透光的硬纸盒里,盒壁上穿一个直径为 1 厘米的小孔,并将纸盒的小孔对着光,几天后观察小麦幼苗的生长方向。下列对该实验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实验设计中缺少对照组
B.实验目的是研究小麦的向光性
C.选用小麦幼苗是因为幼嫩植株对光感应较快
D.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会导致植物向光一侧生长素增多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此实验验证植物咋鸡蛋测光的照射下,会朝向光源生长; 实验设计中缺少对照组 ; 实验设计中缺少对照组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会使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生长素向背光一侧移动,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的比向光一侧快。
【解答】A. 实验设计中缺少对照组 ,正确;
B. 实验目的是研究小麦的向光性 ,正确;
C.选用小麦幼苗是因为幼嫩植株对光感应较快,正确;
D.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会导致植物背光一侧生长素增多,错误;
故答案为:D.
03 人体各类激素作用与缺乏症状
1.(2024八上·拱墅期末)下表是某同学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对其进行的病因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
选项 患者症状表现 病因
A 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胰岛素分泌过多
B 生长迟缓,身体矮小,智力正常 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C 身体逐渐消瘦,情绪容易激动 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D 脖子肿大,呼吸困难 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解答】A、若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肾小管发生病变,A错误。
B、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患者生长迟缓,身体矮小,智力正常,B正确。
C、如果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就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食量大增而身体却逐渐消瘦,情绪易于激动,C错误。
D、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缺碘造成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造成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患者脖子肿大,呼吸困难,D错误。
故答案为:B。
04 血糖调节过程
1.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于胰岛素的化合物,这一发现为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之门,它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口服该化合物而不必注射胰岛素成为可能。关于该化合物的推测,肯定错误的一项是(  )
A.能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原
B.口服后可能不需要消化就能被吸收进入血液
C.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
D.与胰岛素一样都是大分子蛋白质
【答案】D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若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解答】A、胰岛素的功能是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原,不符合题意;
B、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和肽酶消化成小分子氨基酸,这样就会失去作用,所以该化合物口服后可能不需要消化就能被吸收进入血液,不符合题意;
C、胰岛素的功能是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不符合题意;
D、该化合物的功能类似于胰岛素,因为其可以口服而不被消化,肯定不是大分子的有机物(如蛋白质),说明该化合物很可能是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05 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
1.当聋哑演员表演舞蹈《千手观音》时,舞台上优美的音乐对于她们来说却是无声的世界。此时参与调节她们的身体完成优美舞蹈动作的神经结构主要有(  )
①语言中枢 ②听觉中枢 ③躯体感觉中枢
④躯体运动中枢 ⑤小脑 ⑥视觉中枢
A.①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解答】聋哑人虽然听不见声音,但她们靠手语和感觉与别人交流。表演《千手观音》时,有四位艺术团的手语老师分别位于舞台四角用手语指挥,演员们看着老师的手语,凭着自己的感觉翩翩起舞。 哑语也是一种语言,看老师的手语和感觉,所以要用到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翩翩起舞需要躯体运动中枢的指挥,保持身体平衡要用到小脑。
故答案为:A。
06 反射弧
1.(2024·舟山模拟)我国外科专家首创“跟腱一脊髓中枢一膀胱”人工反射弧重建术,解决了脊髓损伤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难题。具体做法:分别剪断患者支配跟腱及膀胱的传出神经,然后将二者进行显微手术缝合,如图所示。患者通过敲击自己的跟腱引起反射促使膀胱排尿。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完成该人工反射不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B.人体在②中产生尿意的感觉
C.上述人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①
D.患者敲击自己的跟腱促使膀胱排尿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 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据此结合图片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A.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完成该人工反射也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②是脊髓,“尿意”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故B错误;
C.观察图所示重建的完整“跟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其感受器位于跟腱,神经中枢位于①,故C正确;
D.敲击患者跟腱促发膀胱排尿,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简单(非条件)反射,故D错误。
故选C。
07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1. 下列关于马戏团里的狗“做数学题”、海狮“顶球”的行为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属于后天性行为
B.属于非条件反射
C.由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D.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B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A、马戏团里的狗“做数学题”、海狮“顶球”的行为都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获得的后天性行为,属于学习行为,不符合题意;
B、马戏团里的狗“做数学题”、海狮“顶球”是动物出生后产生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上,属于条件反射,符合题意;
C、动物行为的完成都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下完成的,不符合题意;
D、马戏团里的狗“做数学题”、海狮“顶球”是动物出生后产生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上,属于条件反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08 动物的先天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区别
1. 同学们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在所有行为中所占比例也越大
B.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C.无脊椎动物比较低等,它们没有学习行为
D.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才有学习行为
【答案】A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解答】A、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学习行为则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在所有行为中所占比例也越大,符合题意;
B、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学习行为是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B不符合题意。;
C、如果一种动物一生只具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这种动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等而被大自然淘汰,研究发现,就连动物界最低等的原生动物草履虫,也是有学习能力的,不符合题意;
D、不同动物都具有学习能力,但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 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 例如走迷宫的蚯蚓要经过200次以上的尝试和错误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走复杂迷宫的老鼠学习就快得多,因此并不是只有哺乳动物才有学习行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09 体温与体温条件过程
1.(2024八上·衢州期末)小应因感冒在家安静休息,他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其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曙服用了退烧药)。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应在家安静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应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C.小应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应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A.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
BCD.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体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时体温才能保持平衡。
【解答】 A.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故小曙在家安静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速度小于散热速度,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由数据知,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保持不变,说明其体内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题图数据可知,小曙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2023八上·拱墅期末) 下列关于激素分泌异常与相关病症不对应的是(  )
A.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侏儒症
B.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
C.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
D.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答案】D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 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激素含量很少,但作用很大,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如果分泌异常就会得相应的病症。
【解答】 A.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发生糖尿病,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4八上·衢州期末)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神经系统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错误的是(  )
A.①指神经元
B.③能对语言和文字作出反应
C.②表示脊髓
D.④控制血液循环、呼吸系统活动
【答案】B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根据对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判断。
【解答】 A.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①指神经元,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③表示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因此②表示脊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脑干灰质中,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控制血液循环、呼吸系统活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3.(2024八上·南浔期末)在一个特制的鱼缸中,先开灯再投食饵,多次作用于金鱼。一段时刻后只要灯一亮,金鱼就会游到食饵投放处,此时金鱼对灯光的反应属于(  )
A.本能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先天性行为
【答案】B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解答】“先开灯再投食饵,多次作用于金鱼。一段时刻后只要灯一亮,金鱼就会游到食饵投放处”,此时金鱼对灯光的反应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因此属于条件反射。
故选:B。
4.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B.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C.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D.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
【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解答】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的,因此学习行为虽然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而遗传因素是学习行为建立的基础,不是无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4八上·柯城期末)鹦鹉经过不断学习,会发出“你好”的声音,这是鹦鹉的一种后天学习行为,下列动物行为中也属于这种行为的是(  )
A.蚂蚁搬家 B.海狮顶球 C.蜘蛛结网 D.孔雀开屏
【答案】B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ACD、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和孔雀开屏都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CD符合题意。
B、海狮顶球是动物出生以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2024八上·舟山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探究几种动物的绕道取食情况,实验数据如下表,对该实验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51 28 4
A.丙的学习能力最强
B.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
C.动物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D.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需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上
【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解答】A、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的学习能力最强,A正确;
B、动物的绕道取食是由生活经验获得的,是一种学习行为,B正确;
C、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受遗传物质控制,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因此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不是无关,C不正确;
D、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需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上,D正确。
故答案为:C。
7.(2024八上·衢州期末)某同学用青菜的幼苗进行了四项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②③对照可以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实验②中青菜幼苗的向光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实验④的生长结果只能根具有向地性
D.实验①的目的是起对照作用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实验设计需要遵循对照变量唯一的原则,实验①是对照组,实验②③④是实验组。②与③对照,变量是单侧光,证明植物具有向光性;④实验证明植物具有向重力性和茎具有负向重力性;根的向地性中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故证明生长素具两重性。
【解答】 A.实验设计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实验变量的原则,②与③做对照,证明植物具有向光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实验②中单侧光使青菜幼苗产生的生长素在体内分布不均匀。生长素在背光侧含量升高,细胞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激素含量减少,细胞生长较慢。从而使青菜幼茎向光源弯曲生长,故B正确不合题意;
C.④与①做对照,证明植物具有向重力性和茎具有负向重力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实验①是空白对照组,目的是与②③④做对照作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8.(2024八上·杭州竞赛)双子叶植物在破土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及一部分下胚轴组织向下弯曲,形成弯钩状结构,由弯钩处的下胚轴优先接触土壤。这个局部特化的组织称为“顶端弯钩”(如图)。研究发现,生长素在弯钩的外侧浓度低于内侧,并且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弯钩的形成。当双子叶植物出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顶端弯钩的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B.顶端弯钩的形成过程中生长素发生了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C.顶端弯钩的内侧中生长素可能促进了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D.出土后,顶端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速率大于内侧
【答案】D
【知识点】植物激素
9.(2024八上·龙湾月考)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一旦诊断糖尿病就需要采取积极地干预措施。我们经常看到某些糖尿病患者每天要在自己腹部上“打针”,他们注射的药物是(  )
A.胰岛素 B.葡萄糖液
C.生理盐水 D.含多种无机盐的营养液
【答案】A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0.(2024八上·温州期末)血糖含量稳定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十分重要,正常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使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图甲是人体对血糖含量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乙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请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中“脑”属于反射弧中的(  )
A.传入神经 B.神经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2)根据图乙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大约是(  )
A.70毫克/100毫升左右 B.90毫克/100毫升左右
C.110毫克/100毫升左右 D.140毫克/100毫升左右
(3)结合甲、乙两图,分析段人体对血糖含量的调节方式为(  )
A.只有神经系统参与调节
B.只有内分泌系统参与调节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相互配合完成调节
D.段神经系统调节,段内分祕系统调节
【答案】(1)B
(2)B
(3)C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1) 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 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3) 人的调节方式主要两种: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1)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据图分析,“脑”属于反射弧中神经中枢。
故选B。
(2)人体的内的血糖总是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上,这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从图中可知(看纵坐标的数据),正常人血糖浓度保持在90毫克/100毫升左右。
故选B。
(3)从图中可以看出,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作为效应器的胰岛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脑)作用下会加速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由此可见,正常人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调节的结果,故不管是BC段还是CD段都有内分泌系统调节。
故选C。
11.(2024八上·武义期末)上图是研究植物应激性的实验装置或者原理图,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两粒萌发的蚕豆种子按图甲所示摆放,则A、B、C、D中,能大致保持原来生长方向的是   (可多选);
(2)图乙说明植物的茎在单侧光照射下会弯向光源生长,其原因是   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
【答案】(1)A、B
(2)背光或左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考查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向光性原因。
【解答】(1)根向地性,茎有背地性,所以A是向下长,B是向上长,都跟原来方向一致,C和D分别向上和向下长,故答案为A、B
(2)向光性原因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生长快,故答案为背光侧
12.(2024八上·衢州期末)新交规中的“酒驾禁令”已让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经从宣传警示语变成了绝大多数人自发遵守的内心约束。但仍有少数人对此置若罔闻,因酒驾或醉驾造成很严重的人生悲剧。如图甲是人眼的结构示意图,乙是人脑的组成示意图,丙是反射弧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其中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在图乙中的   (填图中序号)。
(2)司机看到红灯亮时会踩刹车,这属于   反射,是通过图丙中的部分结构完成的,能把神经中枢产生的刺激传给效应器的是   (填图中序号)
(3)某人因酒驾造成腰椎受伤,致使下肢瘫痪,肢体不能运动,大小便失禁,这是因为脊髓的   功能丧失。
(4)酒驾的司机在遇到警察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的反应,这是因为体内   分泌量明显增加的缘故。
【答案】(1)I
(2)条件;③
(3)传导
(4)肾上腺素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I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3)根据脊髓的作用解答;
(4)根据激素的作用解答。
【解答】 (1) 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其中形成视觉的部位是视觉中枢,在图乙中的I。
(2)司机看到红灯亮时会踩利车,这属于条件反射。是通过丙图中的部分结构完成的,能把神经中枢产生的刺激传给效应器的是③传出神经。
(3)某人因酒驾造成腰椎部受伤,致使下肢瘫痪,肢体不能运动,大小便失禁,则是因为脊髓的传导功能丧失,排便排尿反射失去了大脑皮层的控制。
(4)喝酒的司机在开车时遇到警察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是由于大脑促进了肾上腺素的分泌。
13.(2023八上·杭州月考)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掉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喝到了牛奶.从此,它学会了偷喝门前奶瓶中的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请回答:
(1)当大山雀第一次偶然打开了奶瓶喝到牛奶,这属于   行为.
(2)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偷饮牛奶,这属于   行为.
【答案】(1)先天性
(2)学习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行为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解答】(1)当大山雀第一次偶然打开了奶瓶喝到牛奶,是大山雀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2)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偷饮牛奶,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后天性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14.(2023八上·乐清期末)“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是公安部在全国开展的安全守护行动。回答问题:
(1)骑电瓶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这一反射的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____。
A.眼→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B.眼→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C.肌肉→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D.眼→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2)某人骑自行车出行时,大汗淋漓,但体温正常,此时他产热的主要器官为   ,此时体内产热量   (选填”>““<“或”=“)散热量,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答案】(1)B
(2)骨骼肌;=;神经元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1)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根据对人体体温的认识解答。
【解答】 (1)骑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这一反射的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眼(感受器)接受灯亮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大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作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肌肉(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肌肉)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捏刹车。
故选B。
(2)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体温正常,说明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5.(2024八上·衢州期末)向日葵,因其常常“追随”太阳,又名朝阳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发现,开花之前的向日葵能“追随”太阳,即早上朝东、正午直立、晚上朝西,夜间又转回东方。这种现象称之为向光性现象。
(2)为了研究“追随”太阳这一特性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研究者将若干向日葵分为两组,甲组正常生长,乙组固定其朝向,使其不能“追随”太阳生长,其中   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向日葵的生长状况明显好于乙组。此研究的结论是   。
(3)有趣的是,向日葵开花后,花盘一直朝向东方,不再“追随”太阳。研究者就这一特性对向日葵的影响再次开展实验,将开花期的向日葵分成两组,一组花盘一直朝东,另一组花盘一直朝西。观察不同朝向向日葵的花盘吸引昆虫访花的次数。结果如图,此项研究的结论是   。于是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某种外界因素有关。为检验这一假设,研究者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编号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处理 花盘朝东 花盘朝西 花盘朝西并。
过程 统计并比较三组向日葵吸引昆虫访花的次数
结果 一段时间后,若第1组访花次数较多,第2组访花次数较少,第3组访花次数较多,且与第1组接近,则上述推测成立
【答案】(1)向光性(应激性)
(2)甲组;向日葵“追随”太阳是有利于其生长的
(3)向日葵朝东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明显高于向日葵朝西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1)根据植物的应激性的知识解答;
(2)在实验中,正常的为对照组,因素发生改变的为实验组。根据向日葵的生长情况分析追随太阳是否有利于生长;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 (1)人们发现,开花之前的向日葵能“追随”太阳,即早上朝东、正午直立、晚上朝西,夜间又转回东方。这种现象称之为 向光性(应激性)现象;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甲组对照组,乙组实验组。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向日葵的生长状况明显好于乙组。此研究的结论是向日葵“追随”太阳是有利于其生长的;(向日葵具有向光性是利于其生长的);
(3)观图可知,不同朝向的向日葵花盘昆虫访问的次数不同,此项研究的结论是向日葵朝东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明显高于向日葵朝西的花盘吸引昆虫的访花次数的平均数。
16.(2024八上·吴兴期末)植物产生的植物激素含量很少,分离提取困难,难以大规模使用。1941年美国人R 波科尼发表了可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的2,4﹣D的合成方法(2,4﹣D为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某兴趣小组为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7只烧杯,分别编成①~⑦号,在②-⑦中分别装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在①中装等量清水;
②选取的插条若干支随机均分成7份,分别插入7只烧杯中;
③一段时间后,记录每根枝条的生根数,并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4﹣D溶液浓度 0 a1 a2 a3 a4 a5 a6
根的平均数目(条) 1.8 6.4 7.8 10.2 7.8 1.3 0.5
注:a1、a2、a3、a4、a5、a6溶液浓度依次增大
【实验过程】本实验通过   反映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数据处理】在方框中,请你用一种更加直观、清晰的方法呈现上述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能促进根的数量生长最适宜的浓度为a3。
【交流评价】小组同学认为上述结论不够严谨,你认为的实验改进方案   。
【拓展应用】2,4﹣D是生长素类似物,有人却用它来除荒地上的杂草,你认为是否可行,请简要说明原因。   。
【答案】根的平均数目;柱状图、描点折线图均可;在a2到a4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上述实验步骤中的(2)、(3)操作;可行。当浓度为a6时,对植物的根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可抑制杂草的生长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实验过程】本实验通过根的平均数目反映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数据处理】在方框中,请你用一种更加直观、清晰的方法呈现上述实验结果。
比如柱状图、描点折线图。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能促进根的数量生长最适宜的浓度为a3。
【交流评价】小组同学认为上述结论不够严谨,你认为的实验改进方案 在a2到a4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上述实验步骤中的(2)、(3)操作
【拓展应用】2,4﹣D是生长素类似物,有人却用它来除荒地上的杂草,可行,可行。当浓度为a6时,对植物的根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可抑制杂草的生长。
17.(2024八上·衢州期末)为研究甲状腺激素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甲状腺激素对成年鼠耗氧量影响”的研究。
【建立猜想】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
【实验步骤】①选取健康状况相同、体形相似的成年鼠3只,分成甲、乙、丙三组;②对各组实验处理如下表,并按适宜的实验条件正常饲养;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
甲组 乙组 丙组
切除甲状腺 ____ 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饲养14天 饲养14天 1次/天;共14天
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直接注入胃中
【实验结论】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
(1)本实验中乙组空白处如何处理?答:   ;本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2)若要得出上述结论,则甲乙丙组老鼠的耗氧量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3)根据实验结论,可进一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   (选填“促进”或“抑制”)成年鼠的新陈代谢。
【答案】(1)不作处理;每组只用一只小鼠做实验,导致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2)丙>乙>甲
(3)促进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根据“要得出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的结论分析。
(3)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人体几乎全部细胞,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 (1)由表格可知,该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即甲状腺激素,因此乙组不作处理,为对照组。本实验设计存在不足之处,实验中每组只用一只小鼠做实验,导致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2)若要得出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的结论,切除甲状腺的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较,耗氧量降低,而额外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较,耗氧量则会增加,因此甲乙丙组老鼠的耗氧量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丙>乙>甲。
(3)根据实验结论可知,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因此可进一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成年鼠的新陈代谢。
18.(2024八下·义乌开学考)胰岛素对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请指出   ;
(2)步骤 a 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_________;
A.为了降低神经系统的影响
B.防止小白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试验
C.让两鼠重新发育胰岛,参照统一
D.破坏胰岛让两鼠处于休眠状态,实验更准确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小鼠数量太少,实验有偶然性
(2)B
(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1)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2)探究实验要求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要求只能有一个变量,本实验的变量为注射胰岛素,所以给乙鼠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与甲鼠作对照,乙鼠为实验组,甲鼠为对照组。
【解答】(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小鼠数量太少,实验有偶然性。
(2)当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后,胰岛也就不起作用了,不能分泌胰岛素,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胰岛素作用的干扰。
(3)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说明乙鼠可能患有糖尿病,甲鼠注射胰岛素后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由此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故答案为:(1)小鼠数量太少,实验有偶然性(2)B(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19.(2024·浙江)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时通常保持高代谢水平,研究表明,这可能与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有关。为了探究肾上腺素的作用,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
小鼠若干只、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器、检测耗氧量的装置。
[实验步骤]
①将体重约20g、生长状况相似的正常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只。
②给甲组小鼠注射0.1mL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乙组小鼠注射______。
③将小鼠分别放入检测耗氧量的装置中,整个装置放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耗氧量。
组别 平均耗氧量(×103mL)
甲 2.5
乙 2.0
(1)请指出实验中明显的不足之处   。
(2)步骤二中给乙组小鼠注射   。
(3)[结果分析]
改进后继续实验,结果如右上表所示,兴趣小组得出了肾上腺素可提高小鼠代谢水平的结论,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   。
【答案】(1)小鼠数量过少,具有偶然性
(2)0.1mL生理盐水
(3)甲组小鼠的平均耗氧量大于乙组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
【解析】【分析】
由本实验的过程可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鼠耗氧量(或呼吸速率、心脏活动、心率)的影响。注意实验变量的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对实验结果要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要设计好对照试验。
【解答】
(1)在实验过程中,只做了一组对比实验,实验次数过少,实验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2)甲、乙两次实验是对比实验,因此给乙组的小鼠注射0.1mL生理盐水;
(3)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甲组小鼠的平均耗氧量大于乙组,兴趣小组得出了肾上腺素可提高小鼠代谢水平的结论。
故答案为:(1)小鼠数量过少,具有偶然性;(2)0.1mL生理盐水;(3)甲组小鼠的平均耗氧量大于乙组。
20.(2021八上·拱墅期末)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哪里?有人猜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猜测位于脊髓。针对此问题,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将4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按下表处理方法处理后,均放在寒冷环境中观察其体温变化情况。
实验组名 小白鼠数量 处理方法 体温变化情况
甲 1 不进行任何处理
乙 1 只破坏下丘脑
丙 1 待填
丁 1 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脚
(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   。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   。
(3)有人认为,为使实验所得结论更可靠,需对实验进行改进。写出改进措施:   。
【答案】(1)只破坏脊髓
(2)下丘脑;相簿(平衡)
(3)增加每组中小白鼠数量(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此实验要验证的是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还是脊髓,根据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甲鼠作为对照,不作任何处理,应该对乙、丙两只鼠分别进行破坏下丘脑和脊髓的处理,丁鼠的小丘脑和脊髓都要破坏。
如果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则下丘脑被破坏的两只小鼠乙、丁的体温将不再恒定,而只破坏脊髓的小鼠丙和没有任何处理的甲体温维持恒定。如果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脊髓,则丙、丁的体温将不再恒定;
如果是体温调节中枢是脊髓和下丘脑的共同作用,则只有丁鼠的体温最不恒定,乙、丙鼠也会出现轻微的不恒定;如果调节中枢既不在脊髓也不在下丘脑,则四只小鼠的体温都将是恒定的。
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解答】(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只破坏脊髓。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相簿(平衡)。
(3)实验中小鼠数量过少,故改进措施为增加每组中小白鼠数量。
21.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答案】(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
(3)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第二步开始把两组幼鸟放在不同环境中饲养,因此第一步是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由步骤三可知,每天只测定其中一只幼鸟的体温,存在偶然性,数据和结论都不可靠;
(3)鸟类是恒温动物,在20℃环境中,其产热量要大于30℃环境中的幼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故答案为:(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2) 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3) 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22.(2024八上·柯城期末)2023年9月20日至25日,杭州亚运会赛艇项目在富阳水上中心举行,比赛共决出14金牌,中国队在参加的13个单项中收获11枚金牌、2枚银牌。如图1是亚运会首金女子双人双桨项目运动员在起点处准备出发的场景,运动员听到发令声,迅速划桨离开起点。图2是运动员听到发令声后的身体调节过程示意图。
(1)图2中X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   。听到发令声迅速划桨是神经调节和   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9月的富阳天气并不凉爽,比赛中运动员们划得大汗淋漓。此时运动员皮肤下的血管处于图3中的   (选填字母)所示状态。
(3)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运动员(图4)总质量为114千克,赛艇(含船桨)质量为26千克。请计算两位运动员在比赛时:
①赛艇受到的浮力大小。
②赛艇排开水的体积为多少 (ρ水=1.0x103kg/m3)
【答案】(1)感受器;激素
(2)B
(3)①
漂浮时,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进行分析;
(2)根据剧烈运动时,血液大量流向运动器官进行分析;
(3)①根据G总=mg和F浮=G总进行分析;②根据进行计算。
【解答】 (1)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图2中X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感受器。听到发令声迅速划桨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比赛中球员大汗淋漓,此时血液循环加速,血管管腔变大,流经皮肤的血液增多,此时皮肤下的血管处于如图乙中B图所示状态。
23.(2024八上·滨江期末)“智勇大冲关”是安徽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全民健康榜样节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Three,two,one!Go!”随着一声口令,选手迅速起跑,开始闯关。选手听到口令立即起跑,这属于反射,参与调节的高级神经中枢有   (填序号)。
①听觉神经②大脑中的听觉中枢③脊髓④鼓膜⑤耳蜗⑥听小骨⑦支配肌肉的神经⑧躯体运动中枢⑨与起跑有关的肌肉
(2)在“翻转空间”一关,选手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主要依靠   (选填“小脑”“脑干”或“脊髓”)的调节功能。
(3)活动现场,观众们时而为选手的成功欢呼,时而为选手的失败叹息。他们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加速等现象,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还受到   的调节。
【答案】(1)②⑧
(2)小脑
(3)激素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解析】【分析】(1)(2)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3)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参与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影响。
【解答】 (1)选手听到口令声后立刻起跑,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需要②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和⑧躯体运动中枢参与,属于复杂(条件)反射。
(2)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在“翻转空间”一关,选手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主要依靠小脑的调节功能。
(3)人体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活动现场,观众们时而为选手的成功欢呼,时而为选手的失败叹息.他们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加速等现象是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24.(2023八上·长兴月考)图甲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图乙是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请回答:
(1)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人体可通过图甲所示路径进行体温调节,该调节过程属于   (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某流感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体温持续39℃,则在该时间段患者的产热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服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物后,人体皮肤会作出如图乙中   (填序号)的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答案】(1)神经调节
(2)等于;②④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考查体温调节过程,散热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和皮肤直接散热两种方式。
【解答】(1)体温调节是靠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所以属于神经调节;
(2)温度稳定不变,说明产热等于散热;退烧时相当于热量散失增加,体温下降, 2号是汗液蒸发散热,4号是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所以选2和4
25.(2023八上·温州期末)今年夏天,持续性的高温天气致使全国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为了解热射病的成因,小明查阅资料,得到如下信息:
材料一: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其突出病症有高热(体温超过40℃)、少汗或无汗、意识模糊等,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材料二:热射病多发于高湿高温(气温超过37℃)天气,常见群体之一为高强度体力劳动者。
材料三:不同环境温度下,人的身体反应如右表。
环境温度/℃ 身体反应
33 汗腺开始排汗
35 心跳加快,出汗增多
39 汗腺濒临衰竭
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对热射病的成因作出解释。
【答案】答题要点:
①高温天气下,散热的主要类型②39℃环境中,排汗减少
③湿度对汗液蒸发快慢的影响④高强度劳动使产热增加
⑤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
示例:高温天气,皮肤直接散热减少,以汗液蒸发散热为主,人长时间处于39℃
环境中,汗腺衰竭,排汗减少,甚至不排汗,且由于环境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减少;
人体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大量热,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至40℃,形成热射病。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热射病突出病症有高热(体温超过40℃),因为高温天气,皮肤直接散热减少,以汗液蒸发散热为主,人长时间处于39℃环境中,汗腺衰竭,排汗减少,甚至不排汗; 热射病多发于高湿高温(气温超过37℃)天气, 因为由于环境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减少;常见群体之一为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因为人体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大量热,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至40℃,形成热射病。
【解答】 热射病突出病症有高热(体温超过40℃),因为高温天气,皮肤直接散热减少,以汗液蒸发散热为主,人长时间处于39℃环境中,汗腺衰竭,排汗减少,甚至不排汗; 热射病多发于高湿高温(气温超过37℃)天气, 因为由于环境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减少;常见群体之一为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因为人体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大量热,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至40℃,形成热射病。
故答案为:高温天气,皮肤直接散热减少,以汗液蒸发散热为主,人长时间处于39℃环境中,汗腺衰竭,排汗减少,甚至不排汗,且由于环境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散热减少;人体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产生大量热,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至40℃,形成热射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01 植物感应性
(一)定义: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二)表现:植物的感应性不仅会表现在形态上,还会表现在生理和行为上。
(三)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1)向光性: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 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放在窗台上的植物弯向窗外生长、葵花朵朵向太阳、植物的叶镶嵌等现象都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的向光性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特性可使植物的叶片得到更多的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2)向地性:植物的根在 的影响下,会顺着重力方向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地性。茎和根的向地性不同,茎会背着 方向向上生长(称为负向地性)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水分,以维持其生存。
(4)向肥性:植物的根向着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的现象,称为向肥性。
(5)向触性:植物对机械触碰作出的反应,称为植物的向触性。例如,牵牛花、葡萄等植物的卷须一旦接触到竿棍之类的物体就会缠绕在它们的上面。
(四)分类
(1)向性运动:指植物体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是植物感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如,单向光刺激而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生长;受重力的影响,植物茎产生的负向地性生长,根产生的向地性生长。向性运动也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2)感性运动:感性运动是植物感应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外界某种因素的刺激或者内部的生理机制引起的运动。例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合拢;凤凰木、酢浆草等植物的叶片,因光照和温度改变的刺激而引起白天叶片张开,夜晚或雨天便闭合下垂。感性运动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与刺激的方向无关,刺激因素有机械振动、烧灼、骤冷、光暗变化等,通常有感温、感光等运动。
02 植物激素及其作用
(一)概念: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二)植物体内的激素
激素名称 合成部位 生理作用 应用或现象
生长素 幼嫩的茎、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加快细胞生长速率。其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培育无子果实;修剪果树
赤霉素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和果实、芽、嫩叶、根尖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提早播种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裂;延缓衰老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
乙烯 分生组织、萌发的种子,凋谢的花朵和成熟的果实 促进果实成熟; 刺激叶等器官脱落, 抑制茎的伸长 促进果实成熟;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增产
脱落酸 根冠、萎蔫叶片等,将要脱落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既能抑制植物细胞分裂,又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与果实衰老和脱落 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植物体内往往有多种激素同时存在,植物激素对种子的萌发,叶、花、茎的形成,叶片的脱落及果实的发育与成熟等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一种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01 人体激素及其作用
一、 内分泌腺和激素
(一)内分泌系统
人体内的各种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它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二)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是 的腺体,它们所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如图所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的种类、分泌的激素及各种激素的功能如下表。
内分泌腺 分泌的激素 激素的功能
胰岛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垂体 生长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卵巢(女) 雌性激素
睾丸(男) 雄性激素
(三)激素
(1)概念: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称为激素。
(2)特点
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②不同的内分泌腺分泌不同的激素,不同的激素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
③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四)激素分泌异常
激素分泌异常时,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生殖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一些疾病如下表所示。
激素 分泌情况 疾病 具体症状
生长激素 幼年时分泌不足 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
幼年时分泌过多 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巨人的寿命往往不长
成年人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胰岛素 分泌不足 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疲乏,血糖含量增高,出现尿糖症状
分泌过多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甲状腺激素 幼年时分泌不足 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分泌过分旺盛 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
02 血糖调节过程
一、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一)血糖
(1)概念:人从食物中获取的糖类物质会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进人血液,这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就叫血糖。
(2)含量: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含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在早晨进食前,人的血糖含量般约为 90毫克/100 毫升(即5毫摩/升)。
(3)来源:血糖主要来自糖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4)作用:血糖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
(二)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
正常人体中,血糖含量由于受到胰岛素等激素的调节和神经系统调节的相互配合作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胰岛素:胰腺内有些细胞团叫胰岛,它分泌的激素之一叫胰岛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的代谢,具体表现在它能促进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含量。
(2)胰岛素调节血糖含量的过程:当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肝脏内的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人体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3)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①分泌过多时,血糖含量过低,导致低血糖症,应多吃糖类食物,或服用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
②分泌过少时,血糖含量过高,导致糖尿病(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患者一方面要控制糖类食物的摄人量,一方面要注射胰岛素。
01 神经系统结构
一、对刺激的反应
激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缓慢而持久,而神经系统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快速而短暂。
(一)动物可以对外界刺激迅速地作出反应
人和其他动物在感知环境中的刺激后,会迅速地作出相应的反应,如小鸟遇到敌害时会迅速躲避,驾驶员看见红灯就会刹车,这些感觉和反应都是由神经系统来控制和调节的。
(二)对刺激反应的过程
(1)人在感知环境中的刺激并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中,需要有许多的器官或组织参与,如眼、鼻耳皮肤神经脑、脊髓和运动器官等。
(2)对刺激的反应过程是一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
(3)不同的人对刺激作出反应的快慢有所不同,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接受刺激后作出反应的快慢也会有所差别。
二、 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一)人的不同感觉器官
(1)眼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2)鼻黏膜上的嗅觉细胞能接受气味变化的刺激。
(3)口腔的味蕾中有味觉细胞等,能接受化学物质的刺激。
(二)神经元
感光细胞嗅觉细胞、味觉细胞都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也叫做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结构
神经元
A:细胞体:内有细胞核
B:突起
①树突:短而多,呈树枝状
②轴突:较长,-般只有一条,外包髓鞘,在它的末端有分枝
(2)功能
神经元可接受信息和传导信息。神经元上的树突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向细胞体,然后由轴突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叫做神经冲动,即兴奋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系统中进行传导。神经元传导信息的过程可表示为: .....
三、 信息的处理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神经系统由 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能够 。
(2)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脑神经来自脑,共12对,主要支配头部和颈部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脊神经来自脊髓,共31对,主要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觉和运动。
(二)脑
(1)大脑
①结构: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的表面称为 ,有沟或裂,沟裂之间隆起形成回,沟和回增大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②神经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在一起,调节人体某一项生理活动, 这一功能区叫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有许多控制人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控制着人体的不同功能。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分别能使人体产生运动和感觉,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分别能使人产生听觉和视觉。
大脑皮层的 具有抽象、概括推理、计算想象等思维能力,是人特有的神经中枢。
③大脑的营养和休息:大脑消耗的能量约占人体消耗能量的20%,主要依靠血糖提供能量,同时在代谢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使大脑的功能保持最佳状态。
对成人而言,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所以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应该让大脑休息。积极的休息方式可让大脑的神经中枢轮番活跃,如脑力劳动后适当进行一些体力活动。睡眠是大脑休息的一种方式,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让大脑的功能保持最佳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2)小脑: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负责人体 ,如步行、奔跑等,并保持身体平衡。
(3)脑干:脑干在大脑的下面,是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桥梁,内有 等,有“活命中枢”之称,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活动,如呼吸、心跳咳嗽等。它无需任何意识的干预就能保持生命活动功能的正常运行。脑干中的一些中枢损伤 ,会引起心跳、血压及呼吸等的严重障碍,甚至引起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在运动和嬉闹时要十分注意保护“后脑勺”。
(4)脊髓
①位置: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干相连,是脑干的延续,下端与第一腰椎平齐,呈扁圆柱形。
②结构:由灰质(内)和白质(外)组成。脊髓的灰质由神经元细胞体构成,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脊髓两旁发出31对脊神经。
③功能:具有 。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重要信息的传递通道。
④脊髓的反射功能受大脑控制:脊髓灰质中有许多躯体和内脏的低级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但这些反射活动受大脑控制。
【能力拓展】
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控制着躯体对侧的运动和感觉,如左边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被破坏,会导致躯体右侧肢体瘫痪。
大脑受到损伤,人会成为丧失各种能力的“植物人”;小脑受到损伤,人难以维持基本平衡,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脑干受到损伤人会死亡;脊髓受到损伤,人会瘫痪,某些反射活动无法控制,如大小便失禁。
02 反射弧与反射
一、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一)应答性反应:应答性反应即对刺激发生的反应。
(二)反射
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三)反射弧
反射弧是指完成各种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完整的反射弧包括 五部分。
(1)感受器:接受内、外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的结构,能感受光、声音、气味、机械压力、温度变化、触碰等刺激。
(2)传人神经:将感受器转化的神经冲动传向神经中枢的神经纤维,包括从感受器到脊髓的神经纤维和脊髓中的上行传导束。
(3)神经中枢:处理传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的结构。一些简单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如脑干、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一些复杂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4)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发布的“命令”传向效应器的神经纤维,包括脊髓中的下行传导束和从脊髓到效应器的神经纤维。
(5)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四)缩手反射
缩手反射是天生的、迅速的、不自觉的反应,是由脊髓控制完成的一种反射。缩手反射完成在前,形成痛觉在后。
1.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
2.若有反射活动说明反射弧完整,脊髓功能正常。
3.膝跳反射是一种低级的反射活动,此过程在脊髓里神经中枢的参与下即可完成。“驾驶员看见红灯刹车”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此过程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
(五)大脑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脊髓灰质内的神经中枢如膝跳反射中枢、排便中枢、排尿中枢等都属于低级神经中枢,它们要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如当我们有意识地敲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时,反射不是很明显;当胸段脊髓横断后,人就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此时排便、排尿中枢失去大脑的控制;小儿夜间遗尿的原因是大脑尚未发育完善,不能控制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
【能力拓展】
①任何反射活动都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伤,都会导致反射活动无法进行。
②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刺激,二是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③缩手反射是对刺激的一种自动应答,它发生在刺激尚未被大脑接收并做出解释之前。这样就缩短了作出反应的时间,所以仅体现了脊髓的反射功能。
④人的许多有意识行为还可以不牵涉感受器,由大脑直接传递给连接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产生一个动作,如踢腿、甩手等自主的随意动作。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按照形成的过程和条件,反射可以分为 两种类型。
(一)非条件反射
(1)概念: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
(2)特点
①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各个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②非条件反射具有先天性和持久性,它与生俱来,不需要训练,也不会因为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失。
(二)条件反射
(1)概念: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叫做条件反射。
(2)特点
①条件反射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形成,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
②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③条件反射需要不断地强化,否则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3)意义:使人和动物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意义
动物和人通过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来调节自身生命活动,并对体内外的刺激迅速地作出适当的反应。
01 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一)动物行为的多样性
动物的行为是通过一系列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和激素分泌活动共同协调后完成的。
(1)概念:动物多种多样的活动,以及身体的姿态鸣叫、散发出来的气味和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
(2)常见的动物行为
类型 概念 示例
摄食行为 指动物获得营养的各种活动,包括寻找、获取加工,摄人和储食等 松鼠储存果实
繁殖行为 动物产生和繁育下一代的行为,包括占区、求偶、交配、筑巢、孵卵及育幼等 家燕筑巢
攻击行为 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而发生的相互攻击行为 公鸡相斗
防御行为 是动物由于外来敌害而保护自身或群体中个体不受伤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壁虎断尾
节律行为 指随着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而形成动物行为周期性变化的行为,又称生物钟 鸟类迁徙
社会行为 指同种动物集群活动,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具有组织性、分工性等特征 蜜蜂中有蜂王、雄蜂、工蜂
(二)动物行为的分类:按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将其分为 两大类。
(三)先天性行为(本能)
(1)概念
自然界中,动物的有些行为是 ,是由动物体内的 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 。
(2)特点
①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
②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
③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反射活动。
④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要意义。
(3)举例及分析
①婴儿吮奶:这是一种由与吮奶有关的刺激物直接刺激婴儿嘴唇中的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活动。这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控制完成,是一种在相关刺激下,不需要后天训练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②动物的繁殖行为:到了繁殖季节,动物表现出来的与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在繁殖季节,雌、雄动物间表现出的求偶行为。
二、 后天学习行为
(一)概念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 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
(二)特点
(1)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
(3)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4)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
(5)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后天学习行为也越复杂,而且后天学习行为在动物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也越大,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三)举例及分析
(1)幼狮向母狮学习捕食技能时,往往先模仿母狮的动作,动作正确时它能得到母狮的鼓励或能捕捉到食物,经过一段时间,它就能掌握捕食的技能。这是在自然状态下,动物表现出的复杂的学习行为。自然界中,很多动物通过模仿抚育者或其他成年动物的行为,来学习些基本的技能。
(2)刚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会把它看见的第一个动物或人当成妈妈,这个动物或人走到哪儿,小鹅就跟到哪儿。这是动物的印随学习行为。印随是新生动物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那些没有自卫能力的小动物紧紧依附在它们的“父母”身边,从而使食物供应和庇护更有保障。
(四)人类特有的后天学习行为
在人的大脑皮层中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功能区---语言中枢,这使得人除了能对具体的刺激(环境中的声、光味、触等)作出反应外,还能对语言和文字等抽象刺激作出反应,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反射活动,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例如,人们在看见美味食品的文字介绍时,就会分泌唾液。因而人的学习行为更加复杂。
项目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区别 形成 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新的行为
获得途径 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
参与的神经中枢 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控制完成 由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控制完成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 动物越高等, 学习行为越复杂,占全部行为的比例也越大
联系 后天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重大意义
(五)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比较
01 体温与体温调节
一、 恒定的体温
(一)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1)变温动物:如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这些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能,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因此称它们为变温动物。
(2)恒温动物: 的体温相对恒定,如人的体温,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始终在37℃左右,所以称人类、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不同种类的恒温动物的体温可能不同,如鸟的体温在42℃左右,猫的体温在39℃左右。
(二)人的体温
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人的体温一般为 。
(三)维持恒定体温的意义
(1)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如影响体内酶的催化效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2)恒定的体温能让动物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四)人的体温测定
通常可在人的口腔、腋窝和直肠等处测量人的体温。不同部位测得的温度值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
测量部位 正常范围/℃
腋窝 36.0 ~ 37.4
口腔 36.7 ~ 37.7
直肠 36.9 ~ 37.9
(五)体温的变动
人的体温受内外因素影响,体温的恒定要受激素和神经的调节。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 ℃。如不同人的体温可能不同,同一个人年轻时体温比年老时高,一般女子体温比男子高, 生病发烧时体温略高等。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一)产热
(1)人体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
(2)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人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战栗,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二)散热
在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到体外,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有 两种。
(1)皮肤直接散热
① 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去的。皮肤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
②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 ,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
③散热规律:环境温度低时,人体散热速度会加快,人会因散热过多而体温下降,此时人体需要减少散热,方法是降低皮肤温度,缩小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因此血管 ,皮肤血流量 ;当环境温度高时,人体散热速度会减慢,人会因散热过少而体温升高,此时人体需要增加散热,方法是升高皮肤温度,增大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因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
(2)汗液蒸发散热
在常温条件下,皮肤汗液分泌少,蒸发散热所占比例不大。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三)中暑
(1)原因: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能力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便会出现中暑现象。
(2)表现:体温升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3)预防中暑的方法:内外降温同时进行,喝冰饮料、凉开水降低体内温度;喝碳酸饮料,利用二氧化碳气体带走人体内的热量;吹风、敷凉毛巾、擦酒精等方式可降低体表温度。
三、体温受脑控制
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 来调节和控制的。
(一)人在寒冷与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如增减衣服等,对体温的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01 植物向性运动与感性运动
1.下列植物感应性反应中,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单向刺激引起的是(  )
A.根向着地心方向生长 B.含羞草的小叶合拢
C.茎背着地心方向生长 D.根朝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02 植物激素的作用
1.(2024八上·滨江期末)如图所示,把一盆小麦幼苗放到不透光的硬纸盒里,盒壁上穿一个直径为 1 厘米的小孔,并将纸盒的小孔对着光,几天后观察小麦幼苗的生长方向。下列对该实验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实验设计中缺少对照组
B.实验目的是研究小麦的向光性
C.选用小麦幼苗是因为幼嫩植株对光感应较快
D.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会导致植物向光一侧生长素增多
03 人体各类激素作用与缺乏症状
1.(2024八上·拱墅期末)下表是某同学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对其进行的病因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
选项 患者症状表现 病因
A 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胰岛素分泌过多
B 生长迟缓,身体矮小,智力正常 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C 身体逐渐消瘦,情绪容易激动 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D 脖子肿大,呼吸困难 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A.A B.B C.C D.D
04 血糖调节过程
1.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于胰岛素的化合物,这一发现为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之门,它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口服该化合物而不必注射胰岛素成为可能。关于该化合物的推测,肯定错误的一项是(  )
A.能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原
B.口服后可能不需要消化就能被吸收进入血液
C.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
D.与胰岛素一样都是大分子蛋白质
05 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
1.当聋哑演员表演舞蹈《千手观音》时,舞台上优美的音乐对于她们来说却是无声的世界。此时参与调节她们的身体完成优美舞蹈动作的神经结构主要有(  )
①语言中枢 ②听觉中枢 ③躯体感觉中枢
④躯体运动中枢 ⑤小脑 ⑥视觉中枢
A.①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06 反射弧
1.(2024·舟山模拟)我国外科专家首创“跟腱一脊髓中枢一膀胱”人工反射弧重建术,解决了脊髓损伤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难题。具体做法:分别剪断患者支配跟腱及膀胱的传出神经,然后将二者进行显微手术缝合,如图所示。患者通过敲击自己的跟腱引起反射促使膀胱排尿。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完成该人工反射不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B.人体在②中产生尿意的感觉
C.上述人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①
D.患者敲击自己的跟腱促使膀胱排尿属于条件反射
07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1. 下列关于马戏团里的狗“做数学题”、海狮“顶球”的行为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属于后天性行为
B.属于非条件反射
C.由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D.属于条件反射
08 动物的先天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区别
1. 同学们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在所有行为中所占比例也越大
B.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C.无脊椎动物比较低等,它们没有学习行为
D.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才有学习行为
09 体温与体温条件过程
1.(2024八上·衢州期末)小应因感冒在家安静休息,他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其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曙服用了退烧药)。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应在家安静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应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C.小应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应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1.(2023八上·拱墅期末) 下列关于激素分泌异常与相关病症不对应的是(  )
A.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侏儒症
B.婴、幼儿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
C.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
D.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2.(2024八上·衢州期末)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神经系统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错误的是(  )
A.①指神经元
B.③能对语言和文字作出反应
C.②表示脊髓
D.④控制血液循环、呼吸系统活动
3.(2024八上·南浔期末)在一个特制的鱼缸中,先开灯再投食饵,多次作用于金鱼。一段时刻后只要灯一亮,金鱼就会游到食饵投放处,此时金鱼对灯光的反应属于(  )
A.本能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先天性行为
4.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B.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C.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D.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
5.(2024八上·柯城期末)鹦鹉经过不断学习,会发出“你好”的声音,这是鹦鹉的一种后天学习行为,下列动物行为中也属于这种行为的是(  )
A.蚂蚁搬家 B.海狮顶球 C.蜘蛛结网 D.孔雀开屏
6.(2024八上·舟山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探究几种动物的绕道取食情况,实验数据如下表,对该实验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51 28 4
A.丙的学习能力最强
B.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
C.动物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D.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需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上
7.(2024八上·衢州期末)某同学用青菜的幼苗进行了四项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②③对照可以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实验②中青菜幼苗的向光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实验④的生长结果只能根具有向地性
D.实验①的目的是起对照作用
8.(2024八上·杭州竞赛)双子叶植物在破土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及一部分下胚轴组织向下弯曲,形成弯钩状结构,由弯钩处的下胚轴优先接触土壤。这个局部特化的组织称为“顶端弯钩”(如图)。研究发现,生长素在弯钩的外侧浓度低于内侧,并且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弯钩的形成。当双子叶植物出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顶端弯钩的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B.顶端弯钩的形成过程中生长素发生了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C.顶端弯钩的内侧中生长素可能促进了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D.出土后,顶端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速率大于内侧
9.(2024八上·龙湾月考)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一旦诊断糖尿病就需要采取积极地干预措施。我们经常看到某些糖尿病患者每天要在自己腹部上“打针”,他们注射的药物是(  )
A.胰岛素 B.葡萄糖液
C.生理盐水 D.含多种无机盐的营养液
10.(2024八上·温州期末)血糖含量稳定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十分重要,正常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使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图甲是人体对血糖含量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乙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请完成下面小题.
(1)图甲中“脑”属于反射弧中的(  )
A.传入神经 B.神经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2)根据图乙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大约是(  )
A.70毫克/100毫升左右 B.90毫克/100毫升左右
C.110毫克/100毫升左右 D.140毫克/100毫升左右
(3)结合甲、乙两图,分析段人体对血糖含量的调节方式为(  )
A.只有神经系统参与调节
B.只有内分泌系统参与调节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相互配合完成调节
D.段神经系统调节,段内分祕系统调节
11.(2024八上·武义期末)上图是研究植物应激性的实验装置或者原理图,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两粒萌发的蚕豆种子按图甲所示摆放,则A、B、C、D中,能大致保持原来生长方向的是   (可多选);
(2)图乙说明植物的茎在单侧光照射下会弯向光源生长,其原因是   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
12.(2024八上·衢州期末)新交规中的“酒驾禁令”已让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经从宣传警示语变成了绝大多数人自发遵守的内心约束。但仍有少数人对此置若罔闻,因酒驾或醉驾造成很严重的人生悲剧。如图甲是人眼的结构示意图,乙是人脑的组成示意图,丙是反射弧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其中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在图乙中的   (填图中序号)。
(2)司机看到红灯亮时会踩刹车,这属于   反射,是通过图丙中的部分结构完成的,能把神经中枢产生的刺激传给效应器的是   (填图中序号)
(3)某人因酒驾造成腰椎受伤,致使下肢瘫痪,肢体不能运动,大小便失禁,这是因为脊髓的   功能丧失。
(4)酒驾的司机在遇到警察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的反应,这是因为体内   分泌量明显增加的缘故。
13.(2023八上·杭州月考)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掉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喝到了牛奶.从此,它学会了偷喝门前奶瓶中的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请回答:
(1)当大山雀第一次偶然打开了奶瓶喝到牛奶,这属于   行为.
(2)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偷饮牛奶,这属于   行为.
14.(2023八上·乐清期末)“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是公安部在全国开展的安全守护行动。回答问题:
(1)骑电瓶车者一见红灯亮就捏刹车,这一反射的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____。
A.眼→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B.眼→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C.肌肉→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眼
D.眼→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肌肉
(2)某人骑自行车出行时,大汗淋漓,但体温正常,此时他产热的主要器官为   ,此时体内产热量   (选填”>““<“或”=“)散热量,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15.(2024八上·衢州期末)向日葵,因其常常“追随”太阳,又名朝阳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发现,开花之前的向日葵能“追随”太阳,即早上朝东、正午直立、晚上朝西,夜间又转回东方。这种现象称之为向光性现象。
(2)为了研究“追随”太阳这一特性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研究者将若干向日葵分为两组,甲组正常生长,乙组固定其朝向,使其不能“追随”太阳生长,其中   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向日葵的生长状况明显好于乙组。此研究的结论是   。
(3)有趣的是,向日葵开花后,花盘一直朝向东方,不再“追随”太阳。研究者就这一特性对向日葵的影响再次开展实验,将开花期的向日葵分成两组,一组花盘一直朝东,另一组花盘一直朝西。观察不同朝向向日葵的花盘吸引昆虫访花的次数。结果如图,此项研究的结论是   。于是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某种外界因素有关。为检验这一假设,研究者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编号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处理 花盘朝东 花盘朝西 花盘朝西并。
过程 统计并比较三组向日葵吸引昆虫访花的次数
结果 一段时间后,若第1组访花次数较多,第2组访花次数较少,第3组访花次数较多,且与第1组接近,则上述推测成立
16.(2024八上·吴兴期末)植物产生的植物激素含量很少,分离提取困难,难以大规模使用。1941年美国人R 波科尼发表了可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的2,4﹣D的合成方法(2,4﹣D为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某兴趣小组为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7只烧杯,分别编成①~⑦号,在②-⑦中分别装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在①中装等量清水;
②选取的插条若干支随机均分成7份,分别插入7只烧杯中;
③一段时间后,记录每根枝条的生根数,并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4﹣D溶液浓度 0 a1 a2 a3 a4 a5 a6
根的平均数目(条) 1.8 6.4 7.8 10.2 7.8 1.3 0.5
注:a1、a2、a3、a4、a5、a6溶液浓度依次增大
【实验过程】本实验通过   反映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数据处理】在方框中,请你用一种更加直观、清晰的方法呈现上述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能促进根的数量生长最适宜的浓度为a3。
【交流评价】小组同学认为上述结论不够严谨,你认为的实验改进方案   。
【拓展应用】2,4﹣D是生长素类似物,有人却用它来除荒地上的杂草,你认为是否可行,请简要说明原因。   。
17.(2024八上·衢州期末)为研究甲状腺激素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甲状腺激素对成年鼠耗氧量影响”的研究。
【建立猜想】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
【实验步骤】①选取健康状况相同、体形相似的成年鼠3只,分成甲、乙、丙三组;②对各组实验处理如下表,并按适宜的实验条件正常饲养;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
甲组 乙组 丙组
切除甲状腺 ____ 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饲养14天 饲养14天 1次/天;共14天
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直接注入胃中
【实验结论】甲状腺激素的增加会增大成年鼠耗氧量。
(1)本实验中乙组空白处如何处理?答:   ;本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2)若要得出上述结论,则甲乙丙组老鼠的耗氧量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3)根据实验结论,可进一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   (选填“促进”或“抑制”)成年鼠的新陈代谢。
18.(2024八下·义乌开学考)胰岛素对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请指出   ;
(2)步骤 a 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_________;
A.为了降低神经系统的影响
B.防止小白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试验
C.让两鼠重新发育胰岛,参照统一
D.破坏胰岛让两鼠处于休眠状态,实验更准确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2024·浙江)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时通常保持高代谢水平,研究表明,这可能与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素有关。为了探究肾上腺素的作用,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
小鼠若干只、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器、检测耗氧量的装置。
[实验步骤]
①将体重约20g、生长状况相似的正常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只。
②给甲组小鼠注射0.1mL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乙组小鼠注射______。
③将小鼠分别放入检测耗氧量的装置中,整个装置放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耗氧量。
组别 平均耗氧量(×103mL)
甲 2.5
乙 2.0
(1)请指出实验中明显的不足之处   。
(2)步骤二中给乙组小鼠注射   。
(3)[结果分析]
改进后继续实验,结果如右上表所示,兴趣小组得出了肾上腺素可提高小鼠代谢水平的结论,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   。
20.(2021八上·拱墅期末)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哪里?有人猜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猜测位于脊髓。针对此问题,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将4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按下表处理方法处理后,均放在寒冷环境中观察其体温变化情况。
实验组名 小白鼠数量 处理方法 体温变化情况
甲 1 不进行任何处理
乙 1 只破坏下丘脑
丙 1 待填
丁 1 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脚
(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   。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   。
(3)有人认为,为使实验所得结论更可靠,需对实验进行改进。写出改进措施:   。
21.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日龄 1 2 3 4 5 6
体温(℃) 35.9 34.0 31.7 37.3 35.4 38.5
日龄 7 8 9 10 11 12
体温(℃) 36.4 37.0 38.7 38.7 38.7 38.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3)分析图象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它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22.(2024八上·柯城期末)2023年9月20日至25日,杭州亚运会赛艇项目在富阳水上中心举行,比赛共决出14金牌,中国队在参加的13个单项中收获11枚金牌、2枚银牌。如图1是亚运会首金女子双人双桨项目运动员在起点处准备出发的场景,运动员听到发令声,迅速划桨离开起点。图2是运动员听到发令声后的身体调节过程示意图。
(1)图2中X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   。听到发令声迅速划桨是神经调节和   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9月的富阳天气并不凉爽,比赛中运动员们划得大汗淋漓。此时运动员皮肤下的血管处于图3中的   (选填字母)所示状态。
(3)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运动员(图4)总质量为114千克,赛艇(含船桨)质量为26千克。请计算两位运动员在比赛时:
①赛艇受到的浮力大小。
②赛艇排开水的体积为多少 (ρ水=1.0x103kg/m3)
23.(2024八上·滨江期末)“智勇大冲关”是安徽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全民健康榜样节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Three,two,one!Go!”随着一声口令,选手迅速起跑,开始闯关。选手听到口令立即起跑,这属于反射,参与调节的高级神经中枢有   (填序号)。
①听觉神经②大脑中的听觉中枢③脊髓④鼓膜⑤耳蜗⑥听小骨⑦支配肌肉的神经⑧躯体运动中枢⑨与起跑有关的肌肉
(2)在“翻转空间”一关,选手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主要依靠   (选填“小脑”“脑干”或“脊髓”)的调节功能。
(3)活动现场,观众们时而为选手的成功欢呼,时而为选手的失败叹息。他们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加速等现象,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还受到   的调节。
24.(2023八上·长兴月考)图甲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图乙是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请回答:
(1)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人体可通过图甲所示路径进行体温调节,该调节过程属于   (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某流感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体温持续39℃,则在该时间段患者的产热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服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物后,人体皮肤会作出如图乙中   (填序号)的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25.(2023八上·温州期末)今年夏天,持续性的高温天气致使全国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为了解热射病的成因,小明查阅资料,得到如下信息:
材料一: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其突出病症有高热(体温超过40℃)、少汗或无汗、意识模糊等,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材料二:热射病多发于高湿高温(气温超过37℃)天气,常见群体之一为高强度体力劳动者。
材料三:不同环境温度下,人的身体反应如右表。
环境温度/℃ 身体反应
33 汗腺开始排汗
35 心跳加快,出汗增多
39 汗腺濒临衰竭
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对热射病的成因作出解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