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2 把握适度原则 学案【课标要求】1.理解适度的含义;2.掌握适度的原则。【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辩证分析、看待问题的素质。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和习惯。公共参与:抓住机遇参与实践,注意从小事做起;遵循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问题导学】1.度的含义:2.度的意义:3.关节点的含义:4.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5.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6.掌握适度原则7.度、关节点、适度的联系:【互动探究】互动探究一:《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之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愚人食盐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食物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又多了?”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吃盐。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天下的事情都是这样,经过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是有害的。(1)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2)如何坚持适度原则?互动探究二:材料一 当人们沉溺于“指尖社交”,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时,颈椎病就找上门了。据清华大学力学专家分析,在人们低头时,前屈极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状态)只能是45°,前屈幅度达到30°,就会影响到颈椎;长期处于极度前屈的异常稳定状态,则会对颈椎造成伤害。因此,“低头族”患颈椎病的概率极大。材料二 有关研究显示,当前,青少年的幸福感与花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的时间密切相关。为此,研究人员建议,青少年想要更快乐,需限制“屏幕时间”,最好把玩智能手机、电脑游戏等的时间控制在每天两小时以内。请运用把握适度原则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互动探究三: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的一份报告指出,父母不让小孩看电视也许是个“错误”,因为调查发现,每天看两个小时电视的学龄前儿童比不看电视的小孩学业表现更为突出。报告称,年龄在两岁至三岁间的孩子,如果每天看两个小时的电视,那么他们在阅读、算术和词汇上的得分比不看电视的孩子高出10%,因为看电视可以让小孩子增长见闻,学习各种良好的社交和学习技巧,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电视的这种优势会逐渐减弱。对于那些年龄超过四岁的孩子,看电视就不会再对他们的智力开发起到特别大的作用。这些大孩子们如果每周看电视超过16个小时,那么他们的学习表现会不如不看电视的同龄人。(1)在学习、看电视关系中如何把握适度原则 (2)你在使用网络时是怎样做的 学习了适度原则,你下一步应该怎样做 【体系构建】【易混辨析】1.遵循适度原则,就是要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 )2.“得中”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3.关节点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4.事物的质是否发生变化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5.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就是要求我们坚持适度的原则。( )6.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量的稳定性的质的规定性。( )7.关节点是事物质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量变的节点。( )8.遵循适度原则,通俗地讲就是消极地采取折中主义。( )9.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关节点”中。( )10.遵循适度原则,就是要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 )【当堂达标】11.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12.教育严厉程度与教育良性效果的关系如图所示。这启示我们,教育要坚持( )A.宽严相济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C.宽严适度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13.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材料体现的道理是(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②分析方法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③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④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如下图所示)关系,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坚持折中主义的态度,做到动机和效率之间不偏不倚②坚持适度思维,实现适宜动机强度和最佳工作效率统一③坚持定量分析,找到适合不同性质任务的同一动机强度④坚持动态性思维,找到适合不同性质任务的动机强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在富有文化味和生活气的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个特殊的存在。有小暑也有大暑,有小雪也有大雪,有小寒也有大寒,唯独小满,没有大满与之对应,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过满招损,过满则溢,小满不多不少,一切刚刚好。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 )①注意分寸,把握适度原则 ②积极创造条件,维持事物稳定③坚持折中思维,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④注意质变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6.如果汽车司机在公路上开车太快就很可能发生车祸,如果厨师炒菜放盐太多就很可能菜不好吃,如果学生在考试时做题太慢就很可能答不完考题而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诸如此类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这告诉我们( )①若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必然向着其对立面转化②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③要注意保持分寸,使事物的量保持不变④事物质的飞跃以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为前提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7.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充满了辩证思维得智慧,强调“度”,做事不偏不倚不为病。《黄帝内经》中提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并称为“五劳所伤”。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事物的统一、相持、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质变 ②要为事物的质变积极创造条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③不能被动的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应积极主动做到“得中”④要把握适度的原则,避免过犹不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毒理学中有一条基本原理:剂量决定毒性。有人把它解释成“万物皆有毒,只要剂量足”。“毒性”并非简单的“有毒”或者“无毒”,而是“对健康有多大影响”。由此可见( )①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②要把握适度原则③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质变④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9.在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使用化肥为保证我国种植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过度使用化肥也会污染土壤和水源,侵蚀了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A.量变的积累是质变的必然结果B.事物的量变必然导致事物的质变C.事物的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前提D.坚持适度原则才能保持事物原有性质20.心理学中有很多倒U型曲线,例如,当你试图说服一个人,说服次数与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体现了( )A.说服效果不好时,需要不断增加说服次数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在说服中需要把握好频率C.说服次数过少和过多时,效果水平都比较低,要坚持适度原则D.防止“过”和“不及”就能够让我们的人际交往事半功倍参考答案【互动探究】互动探究一:(1)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2)①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②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③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互动探究二:①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即应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好“分寸”,防止不利质变的发生。②长期处于极度前屈的异常稳定状态,会对颈椎造成伤害,这表明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我们应坚持适度原则,防止不利质变的发生。③“屏幕时间”是影响青少年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玩智能手机、电脑游戏等要坚持适度原则。互动探究三:(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当遵循适度原则,如果遵循了这条原则,就能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量体裁衣”或“量力而行”,从而就很可能恰到好处,把许多事情做好。(2)当前互联网普及,青少年学生应辩证分析网络利害,合理使用网络,为学习和成长服务,而不能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易混辨析】1.错误【详解】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故题目观点错误。2.错误【详解】“得当”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故题目观点错误。3.错误【详解】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故题目观点错误。4.错误【详解】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故题中观点错误。5.错误【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质量互变规律要求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具体地讲,把握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注重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坚持适度的原则”只是其中的一个要求,题干中“就是”说法不全面。故本题说法错误。6.错误【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规定性。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故该观点错误。7.错误【详解】关节点是引起质变的节点,故本题说法错误。8.错误【详解】遵循适度的原则,就是要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故该判断错误。9.错误【详解】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故该判断错误。10.错误【详解】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故该观点错误。【当堂达标】11.B【详解】A:有新要素产生不意味着事物的彻底翻新,它仅仅是部分的改变,还不是整体的质变,A说法错误。BC: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而不是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B项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D:事物的变化无论快慢,顺利与否,都不一定完成质变,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2.C【详解】C:从图示可以看出,适度的严厉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严厉过度则会降低良性效果,这启示我们教育要坚持宽严适度原则,C符合题意。A:宽严相济是指该严则严,当宽则宽;严中有宽,宽中有严;宽严有度,宽严审时,相济是相互补充的意思,与图示教育要坚持宽严适度原则无关,A排除。BD:图示强调教育要坚持宽严适度原则,与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均无关,BD排除。故本题选C。13.B【详解】①④:儿子将手伸进瓶内抓果子,因为抓的太满了,手无法伸出来了。于是母亲告诉他不要贪心,少拿一些,拳头变小了,手就能伸出瓶口了。这则故事说明一旦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①④符合题意。②: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而材料未体现这一方法,②排除。③:材料强调的是坚持适度原则,而不是促进事物质变,③排除。故本题选B。14.C【详解】①:折中主义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潮、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不能折中,而是要适度思维,实现适宜动机强度和最佳工作效率统一,①说法错误。②④:动机强度适宜、过低、超过顶峰,工作效率不同,这启示我们坚持适度思维,实现适宜动机强度和最佳工作效率统一,坚持动态性思维,找到适合不同性质任务的动机强度,②④符合题意。③: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找到适合不同性质任务的同一动机强度”说法错误,而且应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5.C【详解】①④:中国人认为过满招损,过满则溢,小满不多不少,一切刚刚好,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把握适度原则;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上,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的限度时,事物变开始发生质的转化,因此我们做事情时要注意质变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①④符合题意。②:为了保持我们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就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以维持事物的稳定,而不是积极创造条件,②说法错误。③: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的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成果不是消极的折中主义,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6.A【详解】①②:材料主要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界限,认识和处理问题要掌握适度原则,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若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必然向着其对立面转化,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并不是说要使事物的量保持不变,而是强调要把握度,③不符合题意。④:材料强调保持合适的度防止事物向着其对立面转化,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7.B【详解】①④:中医强调“度”,做事不偏不倚不为病,过“度”会导致“五劳所伤”。这体现了事物的统一、相持、平衡被打破就会发生质变。因此要把握适度的原则,避免过犹不及,适得其反,①④符合题意。②:材料强调当我们不希望事物朝着不利于我们的方向变化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将事物的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质变的发生,②与题意不符。③:本题只是强调把事物的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持事物的性质,并没有强调要追求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得中”(合适且正好),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8.D【详解】①: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但并不是“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①错误。②④:毒性取决于剂量的多少,表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把握适度原则,②④正确。③:材料强调量的变化,而不是强调促成质变,③排除。故本题选D。19.D【详解】A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C错误。B: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B错误。D:过度使用化肥也会污染土壤和水源,侵蚀了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坚持适度原则才能保持事物原有性质,要坚持适度原则,D正确。故本题选D。20.C【详解】A:如果不断增加说服次数,有可能会适得其反,A说法错误。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B说法错误。C:说服次数与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说服次数过少和过多时,效果水平都比较低,要坚持适度原则,C说法正确。D:该说法过于绝对,防止“过”和“不及”有利于让我们的人际交往事半功倍,D排除。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