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哲学与文化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哲学与文化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
哲学与文化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形成 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具体 内容 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同 点 二者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拓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与主流。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必 要 性 五大决 定因素 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
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重 要 性 四大非 凡意义 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
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
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易错辨析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
辨析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
辨析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3.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   )
辨析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和升华。
4.判断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
辨析 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情境应用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前进,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作用。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命题点1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2021辽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长征途中,毛泽东登上六盘山豪迈作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表明,长城( D )
①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推动了革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③承载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 ④被赋予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非“长城”能代表的,①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革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②不选。长城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毛泽东认为“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由此可见长城被赋予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同时,由“何时缚住苍龙”可知,长城承载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③④正确。
解后反思
区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 如: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革命文化 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如: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命题变式
2.[2023广东湛江模拟]近年来,各地革命纪念场馆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思政课堂“搬”进馆内。2022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7家革命纪念场馆被列入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如果就此拟写新闻稿,最合适的标题是( C )
A.挖掘红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
B.继承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C.传承革命文化,拓展思政课堂
D.健全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解析 推进革命纪念馆将思政课堂“搬”进馆内,强调发展文化事业,未涉及发展“文旅产业”和健全文化服务体系,A、D排除。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B不符合题意。革命纪念场馆被列入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利于传承革命文化,拓展思政课堂,C符合题意。
命题点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2024江苏盐城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B )
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
②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③引进外来文化时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
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说明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①符合题意。要把客观实际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②说法错误。引进外来文化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要体现继承性,在文化交流和交融中要保持民族性,③说法错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④符合题意。
考点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总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定理想信念
①原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
②要求: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原因 要求
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 ②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 ②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③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①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②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①国家: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②文化工作者: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关联 联系“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知识,理解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原因 要求
立足时 代之基 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回答时 代问题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3.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①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②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③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拓展 区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
(1)“不忘本来”,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本来。
(2)“吸收外来”,就是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与遵循。
(3)“面向未来”,指的是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易错辨析
1.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文化工作者。(   )
辨析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2.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
辨析 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建设文化强国。(   )
辨析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4.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 )
情境应用
1.国潮设计——在日用家常中彰显文化意蕴
近年来,“国潮”悄然兴起。大到建筑家居,小到一盏灯、一支笔,国潮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时尚连接,创造出琳琅满目的国潮产品。它们往往超越了对传统符号元素的简单拼贴,而是深入到中华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内里,结合当代生活之“用”进行转化,因而具有持久生命力。如今,国潮设计让诸多“物品”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让人们受到传统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从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角度,谈谈“国潮”悄然兴起蕴含的道理。
参考答案 ①设计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结合当代生活之“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时尚相衔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作品符合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②创造者秉持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深入把握中华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内里,通过创新性设计,使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生态文学创作
新时代如火如荼的生态文明建设,给生态文学提供了壮实其根、活跃其脉的广阔天地。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作品,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涌现的生动实践和感人故事,为生态文学创作增添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以《寻找鱼王》《瓦屋山桑》为代表的一批少年成长题材新作里,出现了让人过目难忘的动植物意象以及对自然生态的生动书写,让读者认识到来自自然的无声教育,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就如何推进生态文学发展提一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建议: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理由:文化作品只有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文化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命题点1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2021全国卷乙]2020年,电影《夺冠》以1981年到2019年期间中国女排十夺世界冠军为主线,通过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和鼓舞,受到普遍好评。从中可获得的启示是( B )
①人民群众满意与否是衡量文艺作品价值的根本尺度
②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③塑造典型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根本价值追求
④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电影《夺冠》展现女排精神,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和鼓舞,受到普遍好评,可见该片是让广大观众满意的文艺作品,①符合题意。该片展现的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和鼓舞,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④符合题意。文艺作品艺术性地反映社会现实,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再现现实,②错在“真实再现”上。艺术创作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实践,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塑造典型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手段,不是其根本价值追求,③观点错误。
命题变式
2.[2024江苏如皋开学考]“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在山东济宁曲阜尼山圣境举行,11名青年导演的10部原创剧目以新经典、新田野、新城市为主题,展开与传统、现代、思想、生活的“对话”。戏剧与实景结合、戏剧与影像结合、戏剧与音乐结合,带来新的视角、新的火花,拉近观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唤起观众与剧中人的共情。戏剧走进观众需要( C )
A.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各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B.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C.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精神生活
D.大力发展戏剧文化事业,以增加戏剧工作者们的收入
解析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各方面精神文化需求,A排除。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B排除。青年导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精神生活,对戏剧进行了多样化的创新,拉近了观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唤起观众与剧中人的共情,C符合题意。大力发展戏剧文化事业,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D排除。
命题点2 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3.[天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这启示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A )
①立足当代现实,反映时代呼声
②继承优秀传统,奉献文化精品
③传承经典文化,摒弃流行文化
④弘扬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启示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时代,反映时代呼声,①正确。材料强调了《道德经》《论语》《孟子》以及陶渊明、李白、杜甫的千古名篇的影响力,启示文化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继承优秀传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奉献文化精品,②正确。③中“摒弃流行文化”说法错误。材料说的是要反映时代呼声,④强调的是要弘扬革命文化,与题意不符。
命题变式
4.[2024山东德州期中]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与时俱进,探索出讲好当代中国发展故事的多种路径。纪录片《美美乡村》聚焦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等新颖故事,赋予乡村振兴以鲜活灵动的艺术表达;纪录片《东向大海》紧贴沿海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讲述与海洋有关的超级工程,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追求。由此可见,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 B )
①坚持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②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
③将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④积极地回答了时代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纪录片《美美乡村》聚焦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等新颖故事,纪录片《东向大海》紧贴沿海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讲述与海洋有关的超级工程,这说明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坚持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寻找创作的灵感,①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②不符合题意。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③错误。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与时俱进,赋予乡村振兴以鲜活灵动的艺术表达,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追求,这体现了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积极地回答了时代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④符合题意。
命题点3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5.[2023北京]大象跑、蘑菇跑、小怪兽跑……这些有趣的名字其实是热门跑步线路。在天坛公园,跑步者沿着特定线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间,应用程序轨迹图上就会逐渐出现一只吉祥的“大象”,引来众多跑步者“打卡”。这一现象说明( A )
①体育运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蕴
②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可以丰富精神文化供给
③经济对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
④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跑步者沿着特定线路奔跑,应用程序轨迹图上就会逐渐出现一只吉祥的“大象”,这表明体育运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蕴,①正确。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热门跑步线路,这说明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可以丰富精神文化供给,②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带来的影响,没有强调经济对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的支配作用,③不选。体育运动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但不是主要途径,④错误。
命题变式
6.[2024江西南昌摸底考]2023年6月8日,“丝路瓷缘·釉见敦煌——瓷画艺术展”在江西省博物馆隆重启幕。展览中,20件来自敦煌的高保真复制藏品集中展出,60件景德镇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敦煌壁画主题瓷画荟萃一堂,以现代陶瓷语汇诠释敦煌壁画新貌,为观众带来一场古今融合的艺术文化盛宴。这表明( B )
①丰富的文化内容展现厚重的文化载体
②文化交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文化发展要在融通不同资源中实现综合创新
④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20件来自敦煌的高保真复制藏品集中展出,60件景德镇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敦煌壁画主题瓷画荟萃一堂……为观众带来一场古今融合的艺术文化盛宴”,这说明文化交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发展要在融通不同资源中实现综合创新,②③正确。文化载体展现文化内容,①错误。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④错误。
考点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建设文化强国
要求 具体措施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①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②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③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①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拓展 正确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区 别 资金来 源不同 政府或社会 企业
特征和 本质不同 创造性和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 消遣性、娱乐性和营利性。
范畴不同 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 主要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等。
联系 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坚定文化自信
拓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易错辨析
1.努力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落后文化。(   )
辨析 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2.建立健全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
辨析 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3.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道德。(   )
辨析 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4.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
辨析 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5.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 )
情境应用
弘扬红十字精神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10多年来,在重大灾害救援、保护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红十字志愿者,展现了扶危救困、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的人道主义活动。”这启示我们要深入挖掘、广泛传播红十字会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追求,在青少年中开展人道传播、健康促进、志愿服务等教育实践活动,让青少年日益成为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弘扬红十字精神对文化强国建设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弘扬红十字精神,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感,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主体力量。②弘扬红十字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命题点1 建设文化强国的举措
1.[2022广东]非遗技艺的传承,以往主要靠师徒间口传心授。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故宫博物院推动建立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机制,部分院校开设非遗技艺课程,有的企业把非遗技艺的传承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一些非遗手艺人则利用自媒体平台普及相关非遗技艺知识。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发生变化,是因为( C )
①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属于落后文化,遭到人们的抵制 ②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③非遗技艺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科技赋能成为重要推动力量 ④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非遗技艺的独特标识发生根本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故宫博物院推动建立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机制,部分院校开设非遗技艺课程,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②正确。一些非遗手艺人利用自媒体平台普及相关非遗技艺知识,体现了非遗技艺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科技赋能成为重要推动力量,③正确。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并不属于落后文化,①错误。非遗技艺传承方式虽然发生变化,但非遗技艺的独特标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④错误。
命题变式
2.[2021湖北]《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规定了政府、企业、个人等各类主体反食品浪费的职责义务,以法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推动反食品浪费形成全民自觉。这种方式旨在( A )
①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②培育和践行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③运用法律规范替代内在的道德约束 ④推动良好生活方式的自发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中反食品浪费法作出的规定,有助于引导人们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依法践行文明健康的新风尚,①②正确。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的作用不同,不能用法律规范替代道德约束,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借助法律的强制性推动反食品浪费形成全民自觉,④中“自发形成”说法错误。
命题点2 坚定文化自信
3.[2021全国卷甲,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也积累下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时代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汲取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客观规律,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7分)
解析 根据设问关键信息“文化自信的力量”可知,本题知识限定为“文化自信”。解题时,首先应简述文化自信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概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如何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的。
命题变式
4.[2024广东东莞测试]2023年9月,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通过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将杭州的自然、历史、神话、传说、文学艺术经典加以创造性转化,实现了立体美学和东方美学的融合,呈现出了泱泱中华国风雅韵、江南水乡诗情画意,为中外观众带来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杭州亚运会开幕式( C )
①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②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坚定文化自信 ④实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表达,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通过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为中外观众带来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这说明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②③正确。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①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要求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说法错误,④排除。
坚持“两个结合”,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开辟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会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就“文化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专门召开座谈会,他站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对“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深刻阐述。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更是一个对“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论断。从“宅兹中国”的文化根基到“何以中国”的文化自觉,“第二个结合”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决定了“第二个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不仅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中,更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1.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实现“第二个结合”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①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善于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2.[跨模块命题]运用真理的知识,说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参考答案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被人民群众普遍认同和掌握,不断彰显其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3.[开放创新命题]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你从“两个结合”的论述中获得的感悟,至少三点。
参考答案 示例:①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②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答出三点即可。)
1.[2024湖北阶段联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下列对“第二个结合”理解正确的是( A )
①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②基于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③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中心位置
④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①正确。“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②正确。当前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而非中心位置,经济建设是全局工作的中心,③说法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④排除。
2.[2024河北邢台期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告诉我们( D )
①我国历史文化传统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骨血之中 ③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告诉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③④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相结合,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且材料不涉及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①不选。材料主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骨血之中,②不符合题意。
知识拓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5)坚持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6)建设文化强国的措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思维拓展
1.为什么要保护革命文物?如何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
为什 么要 保护 革命 文物 文化载 体角度 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凝结着我们党的光荣历史,保护好革命文物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的载体功能,使革命文物“活”起来。
文化传 承角度 保护好革命文物,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革命文化的凝聚力。
文化功 能角度 革命文物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保护好革命文物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文化建 设角度 革命文物蕴含着时代价值取向,保护和传承革命文物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
如何 传承 和弘 扬革 命文 化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挥革命文化服务群众的独特作用。②加强革命遗址的修缮养护,保存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③借助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创新革命文化传播方式,推动革命文化传播。④促进革命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交融,推动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利用创新。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政策支持,助力传承革命文化。
2.新时代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1)原因: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同时,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尤其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措施
①讲好中国故事,根本在于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我为主,融通中外。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主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②讲好中国故事,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等走向海外。
③讲好中国故事,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备课题组
1.[2021福建]1926年,福建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在厦门大学囊萤楼成立,进步学生罗扬才担任书记。1927年,罗扬才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就义前留言:“为革命而死,我们觉得很光荣很快乐……不必为我悲伤,应踏着我们的血迹前进!”在中共厦大党支部号召下,大批有志青年加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2019年,厦门大学全面启动培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扬才计划”,引导优秀党员学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该计划以罗扬才的名字命名是为了更好地( D )
①改进教育方法,培育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②传承红色基因,彰显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③弘扬时代精神,在学习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营造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人生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罗扬才是福建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书记,是进步学生、革命烈士,该计划以罗扬才的名字命名能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营造文化氛围,彰显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人生观,②④正确。该计划以罗扬才的名字命名并没有涉及改进教育方法,①不选。以罗扬才的名字命名与弘扬时代精神无关,且时代精神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③错误。
2.[2021湖北]1961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团队深入江西采风,把收集到的有关红军的民歌整理写成歌词,以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曲调为基础,创作了歌曲《十送红军》。半个多世纪来,《十送红军》家喻户晓、传唱不衰,生动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十送红军》的创作告诉我们( C )
①革命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③文艺创作应真实反映不同时代的差异 ④社会实践为红色歌曲创作提供了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有关红军的民歌、民间曲调都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在此基础上创作团队创作《十送红军》,体现了对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地位的尊重;《十送红军》家喻户晓、传唱不衰,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享受者,②正确。创作团队深入江西采风,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④正确。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精神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①不选。文艺创作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实反映”说法不妥,且材料未体现文艺创作要反映不同时代的差异,③不选。
3.[2022广东]艾思奇被誉为“善用大众话语的人民哲学家”。他的《大众哲学》一书以大众话语为载体,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耳熟能详的事例结合起来,直接满足了当时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热切期望,启蒙了成千上万青年的革命理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由此可见( D )
①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②先进文化只要走进大众,就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优秀的文化成果能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声
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的反映,又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大众话语为载体,满足了当时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热切期望,启蒙了成千上万青年的革命理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通俗化,这表明优秀的文化成果能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声,也表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的反映,又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③④正确。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但其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①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错误。
4.[2023全国卷乙]近年来,乡村球赛“火”了。村民把十里八乡的篮球赛亲切地称为“村BA”,把足球赛称为“村界杯”。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A )
①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②乡村文化阵地需要用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去占领 ③村民需要和接受的文化,就是值得倡导和扶持的文化 ④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说明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有助于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①正确。从草根球赛发挥的作用来看,其属于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乡村需要这样的文化来占领乡村文化阵地,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②正确。只有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才是值得倡导和扶持的文化,③错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主要任务,④不选。
5.[2024江西南昌三校联考]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市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要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为此,景德镇市必须( C )
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②讲好中国陶瓷故事,赢得世界的普遍认同
③实现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的良性互动
④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做大做强陶瓷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景德镇市要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需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认同我国的陶瓷文化,同时要自觉推动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良性互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赢得世界的普遍认同”不符合实际,应当认同本民族文化,②错误。发展文化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④错误。
6.[2022山东,6分]
真理的力量
  ◆铸魂培根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先进分子带来了先进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用实践观点赋予了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以新内涵……找到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方向和道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奋斗中,点燃了伟大征途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精神火炬,激活了中国人民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并使之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同心圆,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迸发出强大活力。
  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达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分)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丰富和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2分)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坚定文化自信。(2分)
解析 本题知识限定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回答时可结合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对激活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的作用,具体思路如下:
1.[图文并茂/2024云南昆明考试]中共一大纪念馆文创产品突破100款,包括供不应求的“望志路106号”冰箱贴和U盘、“树德里”明信片(下图)等。这些文创产品将围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挖红色资源、讲好党的诞生地的故事”,持续带给社会公众兼具美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开发红色文创产品的意义在于( B )
①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②以文创产品为载体,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③传承红色基因,增强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④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开发红色文创产品,有利于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增强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革命文化,没有涉及传统文化,②不选。开发红色文创产品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没有丰富红色文化内涵,④不选。
2.[2023黑龙江哈尔滨测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B )
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②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我们党创造的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①④符合题意。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排除。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重要影响,③中“决定”表述错误。
3.[2024湖北武汉调研]某动画电影合理展开艺术创作,有血有肉地表现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形象,让观众伴随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体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酣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怅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影片中的唐诗一次次唤起观众的文化记忆。这表明文艺创作( C )
①要真实再现社会历史的本来面貌 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 ④要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这表明文艺创作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③正确

该动画电影合理开展艺术创作,让观众伴随诗人的人生历程体味唐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

某动画电影合理展开艺术创作,有血有肉地表现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形象,让观众伴随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体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酣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怅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影片中的唐诗一次次唤起观众的文化记忆。

这表明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②正确
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文艺创作并不要求真实再现社会历史的本来面貌,①错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而材料表述的是文艺创作与传统文化、人民的关系,不涉及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④不选。
4.[2024河北邢台期末]新时代将是一个新的美学开疆拓土的时代,可以既保有中国特色本土根底,又具有全球视野和胸怀,这将是一个创造出全新美学方式与生活意义的新时代。模范英雄、智能机器、青山绿水都可以成为诗歌书写的对象,“一带一路”、海洋世纪、航天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将放大诗人的想象力。为此,诗歌创作需要( D )
①增强使命感,把繁荣世界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方向
②每个工作者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③立足时代之基,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
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综合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文化建设的方向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是繁荣世界文化,①错误。模范英雄、智能机器、青山绿水都可以成为诗歌书写的对象,“一带一路”、海洋世纪、航天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将放大诗人的想象力。为此,诗歌创作需要立足时代之基,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同时需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综合创新,③④正确。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②错误。
5.[价值引领/2024福建漳州第一次质检]2023年7月24日,“2022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启动网络投票,经过申报、初选,约1100件作品从报送作品中脱颖而出。展播活动通过正能量文字、图片、音视频、专题专栏和主题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汇聚奋进合力,筑梦新征程。展播活动有利于( D )
①弘扬主旋律,传播中国正能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给人民提供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加快形成社会文明道德新风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展播活动展出各种正能量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有利于给人民提供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加快形成社会文明道德新风尚,②④符合题意。展播活动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不是科学文化修养,①说法错误。展播活动没有涉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③不符合题意。
6.[2023广东东莞五校联考]为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某镇多举措发挥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推动作用,创建农家书屋,开展山歌、象棋、猜谜语、广场舞等全民性文化活动,烹制出美味的“文化大餐”,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提高农村文明水平,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见,该镇举措意在( A )
A.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B.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C.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D.承袭农村传统风俗,提高农民道德素养
解析 该镇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创建农家书屋,开展山歌、象棋、猜谜语、广场舞等全民性文化活动,意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没有体现积极发展文化产业,A正确,C错误。应是抵制农村腐朽文化,B错误。农村传统风俗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一味承袭,D错误。
7.[2023湖南永州联考]在“天宫课堂”第二课中,航天员王亚平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太空实验,例如水油分离实验、太空“冰雪”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天宫课堂”闪耀着拼搏奋斗、努力追梦的中国精神,展示着中华民族亘古以来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它开启了青少年的飞天梦与科学梦,帮助他们展开理想的翅膀。这有利于青少年( A )
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 ②提高科学文化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明风采 ④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开展太空授课,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①正确。“天宫课堂”闪耀着拼搏奋斗、努力追梦的中国精神,展示着中华民族亘古以来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它开启了青少年的飞天梦与科学梦,帮助他们展开理想的翅膀。这说明“天宫课堂”的开展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修养,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符合题意。“天空课堂”以科技为支撑,未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④错误。
8.[2024广东湛江部分学校摸底考]2023年6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可见,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有利于( B )
①彰显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和文化软实力
②通过文化载体建设汇聚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
③更好地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增强历史自觉
④打造展示文化自信和现代建筑风貌的新标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表明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有利于彰显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和文化软实力,打造展示文化自信和现代建筑风貌的新标识,①④正确。“汇聚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说法错误,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吸收外来”无关,③排除。
9.[2024湖南永州考试]为让革命文物更好融入城市生活,上海市有关部门注重革命文物外部空间环境的纪念性与开放性,与街区绿地、步行街道、小区广场等活力公共空间的更新激活相结合。另外,在革命文物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革命活动与相关史迹相互交错的不同地区,逐步开展资源整合、共享联动,如打造“红色一平方公里”行走路线、“鲁迅小道”等等。这些做法( C )
①意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②通过创设全环境育人空间,增强了市民对革命历史的共情 ③丰富了革命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④挖掘了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彰显出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上海市有关部门注重革命文物外部空间环境……资源整合、共享联动”,这些做法挖掘了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彰显出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创设了良好育人环境,增强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认同,②④符合题意。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不是材料中做法的目的,①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但没有丰富革命文化的内涵,排除③。
10.[全民健身]2023年以来,全民“动”起来的势头明显,体育市场进入回暖期。各地纷纷兴办群众健身赛事活动,扩大场馆惠民开放,盘活城市空闲场地,探索建设15分钟健身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C )
①繁荣文化产业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文化服务质量越高、品种越丰富,越能走进百姓心里 ③人民既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 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而非发展文化产业,①错误。材料强调各地提供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的一种),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举措,但不是关键举措,④错误。健身赛事的举办、惠民场馆的开放、城市空闲场地的改造利用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这说明文化服务质量越高、品种越丰富,越能走进百姓心里,②正确。各种群众健身活动的参与主体是人民群众,上述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说明作为文化发展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③正确。
11.[文明行为立法/2024湖北四市联考]文明行为立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截至2023年3月,全国已有12个省份、189个地级以上城市制定出台或者修订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文明行为立法有利于( C )
①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强化法治对德治的基础作用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道德滋养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④规范公民行为,为涵养文明生活方式提供法律保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德治是法治的基础,①错误。要弘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材料体现的是以法治保障德治,不体现以道德滋养法治,③错误。文明行为立法有利于规范公民行为,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促进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涵养文明生活方式提供法律保障,②④正确。
12.[乡村振兴/2023湖南长沙等市联考]2023年6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措施要求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门前十小”、“最美潇湘文化阵地”、特色农家书屋建设;推动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省级示范点建设,将非遗资源融入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深入挖掘湘绣、湘茶、湘瓷、湘油等品牌资源,推动农特产品、手工艺品、文创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这些举措有利于( D )
①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②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③彰显厚重文化底蕴,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④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错误,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②④正确,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将非遗资源融入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深入挖掘湘绣、湘茶、湘瓷、湘油等品牌资源,推动农特产品、手工艺品、文创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这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推进,有利于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促进文化自信,但并不能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③不选。
13.[2024湖南永州期中]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面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态势。除了传统的阐释性专题片模式,还出现了短视频等形态;创作方式也较为灵活,兼有独立制作与中外合拍方式等模式;创作主体也由主流官方媒体、制作公司拓展到自媒体的个人内容生产者,逐步破除了西方媒体塑造的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这说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D )
①关键是要有灵活多样的文化表达形式
②需要不断推进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③能不断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
④能增进海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讲好中国故事是立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重大战略要求和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内容,①错误。根据题意,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能增进海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需要不断推进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②④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③错误。
14.[哲学+文化/原创,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我们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我们必须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在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比较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考验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
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推进理论创新的。
参考答案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2分)我国立足国内外形势,结合我党执政经验,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坚持科学理论指导。(2分)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紧密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分)③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系统解决现实问题。(2分)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融通不同资源,推进理论创新。(2分)
解析 解答本题,通过审设问,明确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需要提取材料关键信息,联系限定知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分析。有效信息①: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有效信息②: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信息③: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在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比较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考验中深化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有效信息④: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15.[角度创新,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四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启动仪式于2022年4月26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大赛设置年度特别单元“精彩亚运,韵味杭州”,主题单元“行至世界,发现中国”“身在中国,记录你我”“宜居城市,美丽乡村”“食见中国,吃遍全球”,面向国内外影视媒体单位、中外创作者团队与个人,征集多主题、多语种、多形态的中国主题短视频。
假如你是参赛选手,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创作思路。
  要求:自拟标题,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150—200字。
参考答案 示例:小切口记录大时代
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会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精神状态和奋斗历程为切口,生动讲述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奋斗的鲜活内容。虽然讲的是普通百姓“柴米油盐”的寻常故事,展现的却是中国人民“柴米油盐”之上独立坚韧、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意志和风采。最吸引人、最打动人的永远是真情,这些立体的人物、朴素的精神、奋斗中的思考都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6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时需要抓住“精彩亚运”“发现中国”“身在中国”“宜居城市”“食见中国”等关键信息,结合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自拟标题,阐述短视频的创作思路即可。
一、选择题
1.[2024河北唐山测试]有学者认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哲学基础,就像既获得了一个望远镜,又获得了一个显微镜。望远镜让人站得高看得远,穿过遮眼浮云看到历史发展大势;显微镜让我们对小问题也可以看得深刻,见微知著,了解事物发展方向。作出上述论断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B )
①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③是“科学之科学”,比具体科学更具指导作用 ④是唯物辩证的,让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望远镜让人站得高看得远,穿过遮眼浮云看到历史发展大势,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①入选。显微镜让我们对小问题也可以看得深刻,见微知著,了解事物发展方向,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的,让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④入选。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具体科学提供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②排除。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不能把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看作“科学之科学”,也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具体科学更具指导作用,③排除。
2.[2024山东学情检测]我国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2009—2019年,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面积增加2.6亿亩。2012—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生态本底脆弱,陆域生态极脆弱和脆弱区约占48%,生态系统保护任重道远。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 A )
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②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坚持走发展中国家先发展后治理之路 ③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 ④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促进生态保护与过度利用的相互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我国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生态保护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我国生态本底脆弱,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①正确。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态系统保护任重道远,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③正确。发展和治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统筹兼顾,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②错误。过度利用不利于生态保护,应该促使“过度利用”向“生态保护”转化,而不是相互转化,④错误。
3.[语文+政治/2024山东临沂测试]“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雨是恬淡人心的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雨是让人止不住思念的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的雨是人生漂泊零落、心痛到极致的雨。这说明( A )
①大自然的雨是诗人独特审美不可缺少的基础
②诗人对自己人生境况的抒写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哲学往往产生于丰富且深刻的人生感悟之中
④雨以不同的形态反映了诗人不同的内心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此大自然的雨是诗人独特审美不可缺少的基础,①符合题意。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所以不同的人看待雨有不同的感受,②符合题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③说法错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恬淡人心的雨、止不住思念的雨和心痛到极致的雨,体现了诗人由于内心的感受不同,从而对雨作出了不同的反映,雨作为客观事物并不能反映诗人不同的内心感受,④说法错误。
4.[跨模块考查/2024重庆梁平区测试]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确定下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重申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出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说明( D )
①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实践水平的制约
②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是从错误到正确的螺旋式上升
④党和政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两个毫不动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确定下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再次强调,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继续重申,这说明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也说明党和政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中党和国家对“两个毫不动摇”的多次强调并没有涉及认识水平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①不选。认识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但未必“总是”从错误到正确的螺旋式上升,③错误。
5.[2024辽宁沈阳测试]“天下之茶建为最。”福建南平是全国著名茶区、万里茶道起点,茶文化厚重远播。近年来,当地全力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把历史茶韵转化为富民“茶经济”。从“茶叶”到“金叶”,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C )
①用统一性观念达成事物从渐进性到飞跃性的转变
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正确变革事物的重要条件
③事物发展变化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能动性发挥程度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6.[经济+哲学/2024河北保定测试]国务院国资委印发通知,明确中央企业2023年投资工作重点——既要突出扩大有效投资,又要优化投资布局,聚焦国家重大项目等重点领域发力。明确要求中央企业要稳妥处理好“促“和“稳”的关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守牢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该通知蕴含的哲理有( A )
①通过“促”与“稳”的对立统一推动国有企业发展 ②要抓住“重点领域风险管控”这一主要矛盾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④通过量变引起质变,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基础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中央企业稳妥处理好“促”和“稳”的关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通过“促”与“稳”的对立统一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抓住“重点领域风险管控”这一主要矛盾,①②符合题意。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守牢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未体现通过量变引起质变,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基础性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7.[潮流小众运动“出圈”/2024重庆巴蜀中学测试]通过社交平台互相“种草”,飞盘、腰旗橄榄球、陆冲、滑板等小众运动因为兼具户外场景与社交属性迅速出圈,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形式。《2023潮流运动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基于潮流运动因社交内容平台而兴起的传播背景,以90后为代表的社交应用重度用户成为潮流运动的主力人群。潮流小众运动( B )
①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必备社交价值而得到延续发展 ②作为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将取代传统大众运动 ③借助新科技媒介平台迅速传播,推动了运动文化的创新发展 ④以90后为重点群体,从而规定了潮流小众运动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潮流小众运动因为兼具户外场景与社交属性迅速出圈,说明这种运动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必备社交价值而得到延续发展,①入选。材料提到潮流运动因社交内容平台而兴起传播,这说明潮流运动借助新科技媒介平台迅速传播,推动了运动文化的创新发展,③符合题意。潮流小众运动作为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但是其不能取代传统大众运动,②说法错误。潮流小众运动以90后为重点群体,但并不意味着能规定潮流小众运动的发展方向,④不选。
8.[2023广东惠州调研]“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2022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将依托工厂或车间,遴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探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智能转型升级路径。这一行动的辩证法依据是( B )
①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设问问的是这一行动的辩证法依据,而改革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②不符合题意。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③说法错误。
9.[2023吉林调研]月壤是冷是热?导热性好吗?我国航天人把温度计“贴”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实地测量。实验证明,月壤导热的能力仅是空气的十分之一,水的百分之一,铁的万分之一。这说明在月球表面的真空条件下,月壤的热导率极低,是非常好的隔热层。这说明( A )
①人类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
②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对月壤导热能力认识的基础
③人类的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
④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我国航天人通过实验证明了月壤的热导率极低,说明人类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也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对月壤导热能力认识的基础,①②正确。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③错误。任何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真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④错误。
10.[国务院机构改革/2024湖南岳阳测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对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此,202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作出了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重大部署,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活力。下列选项与题意相吻合的有( D )
①国务院机构改革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 ②国务院机构改革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③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各个部分和各要素 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推动国务院机构改革,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活力,不涉及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过程,①排除。国务院机构改革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②符合题意。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应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各个部分和各要素,③说法错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活力,这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④符合题意。
11.[哲学+文化/2024湖北武汉调研]2023年7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香港培侨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的回信中说,希望你们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深刻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为建设美好香港、实现民族复兴积极贡献力量。这是基于( D )
①离开了亲身实践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②只要把握世界大势就能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 ③优秀文化能够为广大青年的成长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④良好的个人素质是广大青年实现人生梦想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直接经验,还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①错误。把握世界大势有利于广大青年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只要……就……”说法绝对,②错误。
12.[2024江西上饶测试]河南省安阳市加强对现有甲骨文等馆藏文物的整理和保护,加大收藏保护力度,发挥科技优势,探索现代化文物保护路径,通过建立数字化全信息数据模型,赋予文物永恒的“生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安阳市的做法表明( B )
①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传承文化应该保护文物 ②文物本身也是文化,要发挥文物的教化功能 ③科技赋予文物价值,要利用科技推动文化发展 ④科技激活文物价值,要创新传统文化呈现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安阳市加强对现有甲骨文等馆藏文物的整理和保护,表明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传承文化应该保护文物,①符合题意。安阳市通过建立数字化全信息数据模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表明科技能够激活文物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传统文化呈现形式,④符合题意。文物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文化具有教化功能,②错误。文物的价值是由文物自身属性和人们对文物的需要决定的,并不是由科技赋予的,③错误。
13.[红色文化/2023山东潍坊三模]近年来,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及时启动条例立法工作,为保护传承红色文化提供制度保障。《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按照“不抵触、有特色、易操作、重实效”的立法原则,创新性开展革命旧址、遗址等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保护传承,引领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发展。临沂市持续推动条例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以法治方式更好守护红色血脉,让沂蒙精神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不断发扬光大。这对传承保护红色文化的启示是( D )
①坚持自信自立,充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②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 ③坚持胸怀天下,深刻领会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立场 ④发挥红色文化载体的作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创新性开展革命旧址、遗址等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保护传承”“以法治方式更好守护红色血脉,让沂蒙精神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不断发扬光大”,这启示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发挥红色文化载体的作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②④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错误。材料强调传承保护红色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没有强调要坚持胸怀天下,③不选。
14.[新知应用]知客,是指农村中帮助组织红白事务的人,他们多由当地有一定威望影响、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的人担任。四川广元大力挖掘利用农村知客资源,建队伍、搭平台、树新风,让知客宣讲队伍练就接地气、冒热气的“好声音”,成为乡村院落、田间地头的“金话筒”,通俗易懂地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惠民举措传递到万千群众的心坎上。此举的意义在于( B )
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更好地促进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②培养高水平理论人才,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③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满足基层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 ④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未涉及培养高水平理论人才,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②不选。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可以满足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而不是多层次文化需求,③不选。大力挖掘利用农村知客资源,让知客宣讲队伍通俗易懂地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惠民举措传递到万千群众的心坎上,这有利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更好地促进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①④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哲学+文化/2023江苏南京二模,9分]阅读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鼓励市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各地政府建设了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比如广东的“粤书吧”、北京的“梦想书坊”“文化小院”、苏州的“四时书房”、成都的“锦书来”、上海的“我嘉书房”等。对于读书人来说,随遇而安地读书再寻常不过。颜回,箪食瓢饮却不改好学之乐;陶渊明,环堵萧然却不失读书之趣。只要有缘遇到一本好书,万恨千愁一朝尽释。因此,有人认为,与其挑拣阅读的空间,不如永葆阅读的习惯和热情。但也有人认为,阅读习惯的培养也离不开合适的阅读空间,否则各地政府也不会打造这些空间了。
  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综合评析上述观点。
参考答案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阅读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保持积极的阅读热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分)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会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阅读空间有利于激发人们的阅读热情,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各地政府通过打造公共阅读空间,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分)③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