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 单元教学规划 3.10《用化石作证据》课时教案(含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 单元教学规划 3.10《用化石作证据》课时教案(含练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化石的奥秘
单元主题 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化石的奥秘》围绕化石这一自然现象展开,旨在通过探究化石的形成、分类、分布规律及其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化石: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遗迹,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生物进化: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过程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化。 学习内容 化石的定义与分类:了解化石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类型的化石(如骨骼化石、外壳化石、叶子化石、脚印化石等)。 化石的形成过程:理解化石是如何由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掌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理解其反映的生物进化历程和地质变化。 化石与生物进化的关系:通过化石研究,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和过程,认识到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史的重要资料。 学业要求 1.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化石。 2. 学生能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简要说明其科学原理。 3. 学生能通过分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推断生物的进化历程。 4. 学生能够运用化石证据,解释生物进化的相关现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化石的相关知识。教材中不仅有详细的文字描述,还配有丰富的化石图片和实物标本,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和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生物学和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对化石有一定的初步认知。然而,化石的形成过程、分类及其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等内容相对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深化对化石知识的理解。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理解化石是古生物存在的重要证据,认识到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化石的形成和分类。 探究实践 通过实践活动,如观察化石标本、模拟化石形成过程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责任态度 引导学生关注化石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化石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化石的兴趣,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 讲授新知 化石的定义与分类: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化石的形成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化石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其科学原理。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展示地层剖面图和化石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化石的分布特点。 化石与生物进化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活动 1.观察化石标本:组织学生观察化石标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化石的特点。 2.模拟化石形成:让学生尝试模拟化石的形成过程,如将水果或蔬菜埋入泥土中,观察其变化。 3.化石挖掘模拟:设计化石挖掘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化石挖掘的过程。 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践的结果,加深对化石知识的理解。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化石的重要性及其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践活动,如观察家中类似化石的物品、撰写关于化石的短文等,巩固所学知识。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知识掌握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化石定义、形成过程、分类及分布规律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能力提升 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情况。 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化石的兴趣、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第十课时《用化石作证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1. 观察与描述:通过观察化石实物或图片,学生能够详细描述化石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2. 资料收集与分析: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科学文献等方式,收集并分析用化石作证据的科学研究资料。
3. 假设与推理:基于所学知识,学生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通过分析化石证据来验证假设。
科学思维能力
1. 逻辑思维:通过化石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解释复杂的生物演化现象。
2.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质疑已有的科学观点,并通过分析化石证据提出新的见解或修正原有观点。
3.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创新思维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科学素养
1. 科学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化石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其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2. 科学方法与技能:掌握运用化石作为证据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责任态度
1. 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2. 社会责任感:通过了解生命演化史,增强学生对社会、历史及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化石的科学价值:全面认识化石在生物进化、大陆漂移、地球历史等方面的科学价值。
2. 化石的形成与分布:掌握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 化石证据的解读:理解并解读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特征及其演化关系,分析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生命演化史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理解生命演化史,建立对生命世界的整体认识。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以“走进生物博物馆”为情境,通过展示真实或模拟的化石展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化石的形态、结构,并思考这些化石背后的科学故事。 1. 激发兴趣:通过直观的化石展品,激发学生对化石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2. 引入主题: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用化石作证据,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化石的科学价值 活动内容: 1. 展示三则用化石作证据的科学研究资料:鸟类起源于恐龙、大陆漂移说、生物进化论。 2. 学生分组阅读资料,讨论化石在这些科学假说中的作用。 探究活动2:化石的形成与分布 活动内容: 1. 教师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展示化石形成过程图或实物标本。 2. 学生分组观察地层剖面图或化石分布图,分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探究活动3:化石与鸟类起源 活动内容: 1. 展示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点。 2. 学生阅读“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资料,讨论赫胥黎的假说及化石证据。 探究活动4:化石与大陆漂移 活动内容: 1. 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展示相关化石证据(如中龙化石)。 2. 学生分组讨论化石如何支持大陆漂移说,并绘制大陆漂移示意图。 探究活动5:化石与生物进化 活动内容: 1. 介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展示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证据。 2. 学生分组阅读资料,讨论化石如何证明生物进化论。 探究活动6:撰写化石证据短文 活动内容: 1.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化石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 2. 小组内交流短文,相互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1. 认识化石价值:使学生全面了解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阅读能力:通过阅读科学文献,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 1. 理解化石形成:通过直观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2. 掌握分布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1. 认识鸟类起源:通过化石证据,使学生理解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科学假说。 2. 培养分析能力: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理解大陆漂移:通过化石证据,使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 2. 培养动手能力:通过绘制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1. 理解生物进化:通过化石证据,使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 2.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1. 综合运用知识:通过撰写短文,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 2. 培养表达能力:通过撰写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生活应用 化石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通过化石研究可以了解古气候、古环境等信息,为现代农业、地质勘探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1. 增强实用性:使学生认识到化石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培养应用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知识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化石的科学价值、形成与分布规律及其在生物进化、大陆漂移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学生全面了解了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应用。 1. 巩固知识: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 提升认识: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化石的重要性和科学价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如( )、( )、( )、( )等。
答案:骨骼、外壳、叶子、脚印化石
2. 化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生物遗体被( )、( )、( )等步骤。
答案:泥沙掩埋、有机质分解、沉积物包裹并矿物化。
3. 赫胥黎提出的假说是( ),这一假说得到了大量化石证据的支持。答案:鸟类起源于恐龙。
4.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者是德国气象学家( ),他认为起初全世界的大陆是( )的。
答案:魏格纳,连在一起。
(二)、选择题
1. 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是( )
A. 提供气候信息 B. 证明生物进化 C. 预测地震 D. 预测天气
答案:B
2. 下列哪项不是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
A. 生物遗体 B. 泥沙掩埋 C. 强烈火山爆发 D. 沉积物包裹并矿物化
答案:C
3. 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 )
A. 生物是由神创造的 B. 生物是由非生物发展而来的
C. 生物是永恒不变的 D. 生物进化是随机的
答案:B
(三)、判断题
1. 化石只能证明生物进化,不能证明大陆漂移。( )
答案:错
2. 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
答案:对
3. 化石的形成过程需要经历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 )
答案:对
4.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完全基于化石证据。( )
答案:错
(四)、简答题
1. 简述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化石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通过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种类和形态,可以推断生物演化的历程和趋势。
2. 列举两种常见的化石类型,并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
答案:常见的化石类型包括骨骼化石和遗迹化石。骨骼化石是生物骨骼经过泥沙掩埋、有机质分解、沉积物包裹并矿物化等过程形成的;遗迹化石则是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如脚印、巢穴)经过相似过程形成的。
3. 解释“人猿同祖论”及其与化石证据的关系。
答案:“人猿同祖论”认为人类和猿类具有共同的祖先。化石证据,如古人类化石和猿类化石的发现,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比较这些化石的形态、结构和遗传信息,科学家可以推断人类和猿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
(五)、实践探究题
设计并描述一个模拟化石挖掘活动,包括活动目的、材料准备、活动步骤和预期成果。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化石挖掘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化石挖掘的过程,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发现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