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况】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儒墨道法等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巨大影响。2.汉代儒学:董仲舒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4.唐代:实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儒学日益处于劣势。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柳宗元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5.宋明理学:儒学从佛教、道教中汲取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理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6.明清之际: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挑战传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推动社会的政治变革。7.四大发明: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使用,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时广泛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为地理大发现准备了条件。8.数学、天文和历法:东汉出现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国古代留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创制了如浑仪、简仪等天文仪器。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时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9.农学和医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10.汉字和书画: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汉字演变由繁到简,依次出现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魏晋前书法艺术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绘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彩陶画,成熟于战国帛画,魏晋、隋唐、两宋、元明清均出现一批著名的画家和作品。11.文学成就: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突出,源远流长,《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12.戏曲艺术:戏曲艺术由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流传甚广;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京剧,并由北京走向各地,走向世界。【主题探索】主题一 实用科技的辉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创设情境】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小结】一、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二、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1.促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1)政治:国家统一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2)经济:封建经济水平较高且持续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政策: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4)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5)对外交往:频繁的中外交流,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智慧。(6)科学家本身: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2.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因素(1)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三、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差异1.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传统科技严格上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2.中国传统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传统科技善于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但缺少揭示现象背后本质的机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3.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但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大都重视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4.中国传统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四、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影响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东西方的不同影响对中国 对西方造纸术 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印刷术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指南针 推动了中国航海业的发展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为西方国家拓展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 用于军事,服务于封建统治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摧毁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四大发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后来却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这影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主题二 叹为观止的成就——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演进【创设情境】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小结】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和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弘气势。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山水画开始形成;书法逐渐进入自觉阶段。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繁荣;绘画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风格多样;楷书、草书等书法艺术成就辉煌。5.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元代统治的黑暗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成为主要艺术形式,戏曲走向成熟。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曲走向繁盛;抒发个人心意的文人画盛行。【练习】1.《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强调:“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论语·学而》则指出:“节用而爱人。”荀子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这表明( )A.诸侯争相标榜节俭以笼络人心 B.荀子深化并拓展了对节俭的认识C.儒家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D.儒墨思想融汇以适应时代的潮流2.有学者在考察“百家争鸣”时引用了如下文献:内容 出处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庄子·天下》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繁扰而不说……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淮南子·要略》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弊端,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汉书·艺文志》该学者意在说明诸子百家学说( )A.有共同的文化根源 B.以儒家思想为根基C.逐渐走向融合统一 D.各持主张互相争鸣3.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亡都是上天意志的表现。董仲舒的目的是( )A.阐明“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B.使儒学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C.论证三纲五常是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 D.加强君权的同时也抑制暴政4.汉代一本算术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作为一则史料,它可以用于说明汉代( )A.算术成就突出,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等爵制在“推恩令”颁布之后就已经名存实亡了C.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D.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5.《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名著,书中孙思邈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此书名为“千金”,并不是说其中药方价值千金,而是指“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见,《千金方》( )A.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B.收录的药方价值较低C.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 D.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6.依据表能够推断出( )有关唐朝文化政策的部分史料记述记述 出处唐武德年间,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 《全唐文》唐贞观十一年,颁布《令道士在僧前诏》:“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尊祖之风,贻诸万叶。” 《唐太宗诏集》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颁布《释教在道法之上制》:“自今以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 《全唐文》唐开元年间,颁布《禁创造寺观诏》:“天下寺观,屋宇先成。自今以后,更不得创造。”“道释二门皆为圣教,义归弘济,理在尊崇。” 《全唐文》A.武则天时佛教成为主流文化 B.佛道正统地位之争最为激烈C.唐始终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D.中枢政治力影响文化的发展7.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教疑伪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8.唐宋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A.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B.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C.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D.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9.在宋代武将创作的诗词中,经常出现“龙虎”“宝剑”“血”等军事意象,常连用“长驱”“直捣”“风霆”“断弦离柱”“铁骑”等气势雄壮的词语以彰显其豪情壮志。这说明( )A.军旅生活是宋词主要题材 B.政治局势影响文学创作C.宋代诗词世俗化特征明显 D.理学兴盛推动文风转变10.如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A.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B.隋唐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C.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D.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11.乾隆时袁枚、赵翼等论诗反对拟古和形式主义,重视创新,提倡个性,主张抒写诗人自己的“真性情”,超脱于尊唐和宗宋两派之上。这反映了( )A.清朝文化成就远超唐宋 B.理学统治地位趋于崩溃瓦解C.社会发展助推个性思想 D.社会剧烈动荡思想流派众多12.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愈发突出。地域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深刻塑造了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社会风俗等。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摘编自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2)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觉性’的发展趋势。”请对“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农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1900—1903年,罗振玉编纂刊印了《农学丛书》。该丛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书和部分国外农书,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趋向.1924年,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系统分类编目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提出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决定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后,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氾胜之书辑释》《陈男农书校注》等书,得到了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后来、研究室又以古代农书为主要资料,编写了中国首部综合性农业科技史著作—《中国农学史》。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轰动,被誉为农史学科领域的里程碑。——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以来农书整理变化的特点。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2.答案:A3.答案:D4.答案:A5.答案:A6.答案:D7.答案:D8.答案:D9.答案:B10.答案:C11.答案:C12.答案:B13.答案:(1)特征:①开放与多元交融;②宗教鬼神思想文化盛行;③带有很大的区域性(地域性)。(2)合理的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出现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政治上,长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进行反思。同时,国家的分裂导致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文化和意识得以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特色的出现。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权威受到挑战,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得到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源泉。士人阶层从重视家族世袭和礼法传统转向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和个性解放,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自觉的形成。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与西域、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自觉趋向性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促使文化趋向多元,如儒、道、佛三教合流。其次是文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导致哲学思想的深化,如玄学思想,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创新。最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文化基础。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趋向性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4.答案:(1)表现:农书出现早,形成农书编写的优良传统;农书数量增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农书涉及地域由北方扩大到全国。原因:农业不断发展;农本思想与重农政策;西方知识传入。(2)从个人行为到国家事业;从资料搜集整理到农学史研究;从学习国外到产生国际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