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雨巷》教学设计前序:本文为高教版(2023)中职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共设计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第一课时重点为基础知识与诗歌朗诵,整体感受作者情感;第二课时重点为深入研读课文,逐段分析艺术表现手法,第三课时重点为赏析文章的意象意境,提炼主旨,升华情感。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凄婉、哀怨的情感。2、掌握诗中重点字词;抓意象理解诗歌,学习象征手法。3、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中独特的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教学难点:对作品中“姑娘”含义解读以及作者身上体现的执着美。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歌曲资料,将学生带入课堂。2、 基础知识讲解1.走近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等。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2.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但同时也爱上施蛰存的妹妹,但没有被接受。3、 诵读全文,感受诗情1.解决生字词,明确读音(学生默读2遍,用铅笔勾画出不会、不确定的读音)明确以下读音:彷(pánɡ)徨(huánɡ) 寂(jì)寥(liáo) 彳(chì)亍(chù)惆(chóu)怅(chànɡ) 凄(qī)婉(wǎn) 颓(tuí)圮(pǐ)2.听名家范读,学生朗读3.明确结构,提炼内容(1)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希望逢着有关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以慰藉自己的孤寂和苦闷。第二部分(第2-6节)描写丁般美丽高洁、忧愁哀怨的“姑娘”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第三部分(第7节):首尾呼应,再次抒写“我”的希望。4、 深入研读,深入体会诗歌1.体会诗境: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这种情绪?(学生自由回答)迷茫、寂寥、凄美、惆怅、忧愁、独自、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颓圮、哀曲2.逐段分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1)第一节: 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希望遇见一个丁香般的姑娘 为什么这样安排诗行?①押韵。每节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和谐一致,让韵律在字里行间回荡,诗歌富有音乐美。②强调。“独自”营造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2)第二节 第二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 排比、顶真①排比:句式结构相同,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②顶真: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3)第三节 第三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复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4)第四节 第四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复、通感、比喻 将“姑娘飘过”比喻为“梦”,暗示着美好的理想是渺茫的。(5)第五节 反复强调“飘过”有何用意?表现姑娘并未为“我”停留,作者希望落空。 “远了,远了”作者为何反复吟叹?“姑娘”飘然远去,留给我的无限眷恋和不尽忧伤,暗示着诗人美好理想的渺茫和难以把握。(6)第六节 “雨的哀曲”在诗中有何作用?烘托了凄冷的氛围,渲染了诗人哀怨的心情。 “消了”“散了”“消散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姑娘离去的无奈;形式上,统一中富于变化,音韵和谐,朗朗上口。(7)第七节 诗歌最后一小节好在哪里?①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第一节,再现寂寥、凄清的江南雨巷。②内容上:“逢着”表现诗人的找寻,有急切地想遇见的态度;“飘过”表现经历过后的幻灭,表达诗人于“丁香一样的姑娘”有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感,象征着美好的理想难以实现。但即便如此,诗人仍然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3.意象与意境象:就是客观景物的意思; 意:表示主观情感或情绪。被主观情感浇筑的景物,称为意象。意境是附属于意象的,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但意境是诗歌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1)为什么诗中的意象可以表现忧伤的心情呢?雨巷:悠长、寂寥、迷茫。细雨:迷蒙、天色阴沉。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篱墙:颓圮、凄凉、衰败。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有惆怅。4.象征手法,意蕴深远雨巷: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以及诗人迷茫孤寂的追求之路。“我”: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是诗人自己的化身,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丁香姑娘——人间理想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理想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的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为什么用丁香形容姑娘?丁香花常见有白色、紫色两种,清新优雅,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同时,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常常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因此丁香具有愁怨易逝的意思。注: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五、诗歌情感、主题探讨1.诗歌主题 爱情说丁香姑娘确有其人,华师大中文系施蛰存先生的妹妹施绛年女士与戴望舒有过一段失败的恋情,苦闷之下写下这首诗歌祭奠自己的爱情。 理想说从古诗词的角度来看,凄婉、哀怨的诗一般与自身理想、人生道路有关,“丁香姑娘”象征着个人理想,雨巷象征着人生道路,理想向自己接,与“我”擦肩而过,最后走到颓圮的篱墙,离“我”而去 革命说诗歌创作时间为1927年,那时作者是一个热血革命青年,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月汪精卫又在武汉召开了“分共”会议,这是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灾难,当时社会是黑暗的,弥漫着白色恐怖,丁香姑娘指新民主主义革命,雨巷代指中国的革命,“走到颓圮的篱墙”正好是当时中国革命的走势,因此作者所发出的忧伤、幽怨、哀愁可能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是当时所有进步青年的感受。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最终都要归结一点: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以及追寻过程的感伤和迷惘。2.“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沉的情感?《雨巷》作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3.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4.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为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3)暗示其理想的可望而不可即五、课堂小结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在《雨巷》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或者选择《雨巷》中的其中一个意象发挥想象,写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熟读并背诵全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