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本单元围绕“人民当家做主”,共有三课。第四课分析我国的国家性质,即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第五课讲符合国情的政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讲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政治制度。 (2)功能:本课时讲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和法律。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制度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同时形成对宗教以及管理宗教事务的方针和法律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法律意识。 (3)知识关联:《民族区域政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的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并制定一系列法律加以保障实施,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学情分析
(1)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我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等相关的知识,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国体以及国家政治制度的总体框架有了一定的把握,并深刻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2)学科能力水平:高一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善于思考,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强。 (3)学习兴趣和需求:喜欢关注社会热点,对身边的事,贴近生活的事情较感兴趣。就本课时而言,学生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或者民族特色有较强的探索欲。 (4)发展需求:他们对于耳熟能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制度的内涵可能缺乏更加深入的理性认识,相关知识碎片化,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5)发展路径:本节课将以锡林郭勒盟为例,充分发掘本地教育资源,讲好学生身边事。由浅入深,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我国的宗教政策,增强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对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情感认同和理性理解。
3.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师讲解,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地方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自治机关以及自治权。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正确理解公民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了解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法律。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生生互评,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及民族特色,深刻理解锡林郭勒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交流交往交融之地,明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深对家乡的热爱,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宣传、建设家乡的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促进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家乡举办的那达慕大会,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明确家乡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正确的民族政策。 (2)感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和无比的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
4.学习重点难点
知识维度: 重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性质和地位 难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情感维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共话锡林郭勒 促进民族团结教师活动1 1、问题导入:今年夏天,我们的家乡,锡林郭勒盟火爆出圈了,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创设真实情境:播放视频《“第34届草原那达慕大会”》(注:视频来源:奔腾融媒公众号)带领学生回到那达慕大会的现场,感受这次盛会。 3、数据说明:现场人数达到5万人次,消费同比增长572%,居全国热点榜第一。 探究问题1:关于这次盛会,你有何感想? 探究问题2:我们的家乡为什么可以举办如此盛会? 学生活动1 学生:举办了草原那达慕大会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盛况 学生发表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感而发 学生多角度思考家乡能够举办这次盛会的原因,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活动意图说明: 借助家乡举办的那达慕大会,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深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快速进入课堂,成功导入新课。 环节二:拥抱锡林郭勒 探民族格局教师活动2 布置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下一届那达慕大会的志愿者,你将如何向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 活动要求:在对家乡已有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老师给出的视频《大地演讲》(注:视频来源:锡林郭勒文化旅游——时差岛)、图片和文字资料(资料来源:百度网页)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1)讨论时长:3分钟 (2)小组代表发言(语言简练,多角度,有条理) (3)其他小组评价并作补充 (4)教师总结 3、教师总结: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优点和不足。 追问:从家乡锡林郭勒盟可以感受到,我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民族格局是怎样的?各族人民同伟大的祖国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2 小组分析活动要求 认真观看视频,找到视频中的有效信息 阅读资料,提炼资料中的关键信息 观察图片,分类整理 5、各小组展开讨论,并分条理整理组员的意见。 6、小组展示成果: 7、其他小组作评价和补充 学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最重要特点;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创设“假如你是下一届那达慕大会的志愿者,你将如何向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问题情境,组织一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家乡,把热爱家乡与热爱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认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环节三:感受家乡巨变 知民族政策教师活动3 介绍锡林郭勒盟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观看视频《锡林郭勒盟辉煌成就》(注:视频资源来自锡盟融媒 看见) 探究问题:我们的家乡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 知识点讲解: (1)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方针,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地方。重点讲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并结合锡林郭勒盟的实际举例说明。(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民族团结自治条例;锡林郭勒盟加大财政支持民生力度,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和建设室外足球场,篮球场;锡林郭勒盟发展清洁能源,风能和太阳能;内蒙古自治区公布第六批文化保护单位。) 锡林郭勒盟不仅是多民族地区,也是多宗教地区。列举锡盟地区的贝子庙(藏传佛教),太仆寺旗的天主教堂。 探究问题:你如何看待家乡的宗教活动? 宗教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思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 的国家。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妥善出路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讲解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学生活动3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的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结合生活经验,谈认识活动意图说明1、通过播放视频《锡林郭勒盟辉煌成就》,使学生直观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家乡巨变背后的原因,明确家乡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党制定的民族政策和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掌握本课时的重难点。 2、列举家乡的宗教,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环节四:学习榜样力量 促民族团结教师活动4学生活动4讲榜样故事 讲述草原轻骑兵——乌兰牧骑的故事。她是一支文艺工作队,1957年诞生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在过去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时候,这支队伍常年活跃于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为农牧民带去欢乐,同时传递党的关怀和声音,传达党的方针和政策。为促进民族团结作出巨大贡献。现在锡林郭勒盟各地都成立了乌兰牧骑。他们发展“乌兰牧骑+”继续为农牧民服务,促进民族团结。 探究问题:从乌兰牧骑的事迹中,你有怎样的启示? 认真聆听故事 向榜样学习,积极投身到为家乡服务和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中。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讲家乡榜样的故事,使学生深刻感受榜样的精神和力量,从而达到本课的高潮,促使学生情感升华。把热爱家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本课的教学和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 民族格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分布格局 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探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方针 含义 内容 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 自治权 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分层作业: 检测类作业:课后练习册 知识建构:思维导图 实践类:观看乌兰牧骑的演出;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讲述民族团结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借助内蒙古中小学智慧平台,观看相关课程课例,积累教学思路;使用多媒体白板,将视频、图片融入课件,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知识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9.教学反思与改进
(1)创新点:本课充分挖掘本地教育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议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注重教学评一致性,特别是生生互评,既防止出现一组同学回答,其他小组游离课堂之外的情况,又促进学生思想碰撞。课后评价,注重实践活动的要求。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以致用。 (2)学生学习目标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了解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理解了我国的宗教政策,很好的完成了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锻炼了学生整理、提炼与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积极宣传和建设家乡。完成了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3)不足与改进: ①课程内容较多,课时比较紧张。在讲授新课前,应布置课前自主学习,对于较为简单的内容,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上集中力量解决重难点。 ②小组活动,不能照顾到每位同学。今后应对小组活动进行适当引导和干预,实行轮流制,尽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 ③课堂应有意引导学生,从大单元框架下,学习本课时内容。
10.学习评价设计
知识与技能:检查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我国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后练习题、思维导图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 技能提升:评估学生对于资料的整理、提炼和分析的能力;小组合作、语言表达能力等。 通过模拟志愿者,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学习态度与参与度:考察学生的学习动力、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 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参与度、作业提交情况等方式评价。 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创造力,对新知识的探索欲。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创意提案;根据地理、历史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研究;布置课后实践活动,参与课外探索活动,观察学生的创新表现和探索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