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秦朝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讲述秦朝统一到秦朝灭亡的全过程,认识秦朝时期政治、民族、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秦朝政治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2.难点:多角度认识秦朝官僚政治的确立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1.归纳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有哪些?
客观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主观条件:
(1)地理位置: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军事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变法革新: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历史条件。
(3)政治策略:远交近攻。
(4)个人才能: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2.指出秦朝的统一的大概过程?
(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击退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3.秦朝为了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1)确立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2)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3)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产生的郡县官僚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道)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4)秦朝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体制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至为深远。
4.概括秦朝的暴政有哪些表现?影响如何?
(1)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2)他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
(3)开拓边疆和筑长城,修驰道、直道等工程,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秦法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5)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将诸子百家语焚毁。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
(6)秦二世继位。他密织刑网,加重人民负担。
影响: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5.知识结构
【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同课件)
材料17 “百代行秦制,中国两千年历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从秦
以后,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隋其实也是秦的翻版,没有长时间的四分五裂、漫长的战争,我们才能文明生生不息。”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材料18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延续,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促进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问题:根据材料,思考秦朝统一的重要意义?
答案:
意义: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2.阅读材料(同课件)
材料23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王晓波:“它的征战、大兴土木也超过了生产力的承担极限。但是我不觉得秦亡跟法家有那么直接的关系,秦政在很多地方违背了法家的教训。”
——《中华读书报》(2013.6.26)
材料24 秦与六国之间存在差异,即使六国彼此之间也不例外。但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的这些差异,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抗性……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25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决定着权力体系中没有制衡机制,这也就预示着有超法律特权的存在,有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最重要的是“一旦权力被滥用又没有一个有效的补救机制。”“在权力不断被滥用而诱导这种权力的使用者一步步走向深渊时也就是这个王朝行将覆灭的时刻。”
——夏毅辉、祝江波、吴正东《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尝试—关于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劣”之辩论》
问题:据材料分析秦亡的原因。
答案: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2)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3)秦之失,在于政,也在于制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三、本课精练
1.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A.朝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  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 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
2.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3.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4.顾炎武认为“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柳宗元强调“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此其所以为得也”。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都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B.都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C.都强调圣人在制度构建中的智慧 D.制度的更替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
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答案: 1.C 2.C 3.B 4.D 5.B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
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
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